圍繞云計算的針對基礎設施和數據的外包已經是越來越明朗的趨勢,然而這個趨勢指向的領域卻比大多數執行官們考慮的要更加動蕩。
我們正處在一個從低谷回復的時機,而各家公司也決定要壓低運維和設備的成本,并同時把那些成堆的服務器們清理干凈。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數據中心已經積攢了一層又一層的系統不兼容性,而在這之間完成數據的清理則是一項沒完沒了的痛苦工作。我們應該把這些數據篩選一下,將必要的部分保存下來,把老舊的機器拔掉扔給其他什么人,從而保持自己能夠與時俱進。
這樣的提議可以說沒有任何壞處。況且,現在還有虛擬化技術和伸縮性相當好的云計算服務,比如Amazon.com提供的公共云服務,還有IBM、惠普和EMC提供的私有云服務等等,上述的計劃在理論上是不難實施的。這樣既省了買設備的錢和維護設備的錢,還減少了公司老總們頭疼的次數——因為維護服務器往往不會是他們公司的核心業務。
然而有一點我們并不確定,那就是當企業開始以他們自己定義的流程將技術外包,而不是以一個被技術定義的流程將技術外包的時候,會發生什么事。這不是在玩文字游戲。這是公司使用技術之方式的一個深層次的改變:他們如何定義他們自己,以及是什么使他們與其他公司不同。
云計算對應用實施的標準化程度的要求是很高的。云計算的經濟整個建立在標準之上,因為只有那樣,一個公司才能夠與最新的技術接軌,在有需要的時候添加或減少容量,并將他們的應用從一個云計算服務商轉移到另外一個服務商那里。服務提供商的鎖入”手法將不再被接受。
標準化令一些公司飛速成長——尤其是那些可以充分利用標準化所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公司。標準化也令有些公司成了那種我也是”的參與者,這些公司正為了自己產品的差異化而掙扎不已。而這便意味著從事商業的成本將大幅提升。想想戴爾和惠普的計算機吧:真正的贏家是微軟和英特爾,是他們定義了不同機種之間的差異。
每一個市場都有變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標準化令品牌的力量大大的變弱了。在標準化成為保證效率的深層因素時,這逐漸成為了一句真理。
那么,之后有什么?如果數據和技術可以像應用開發那樣被外包,那么人力資源、賬戶支付、工資發放、甚至一些高科技的工程項目,以至于其他任何工作,都有可能被外包。技術曾經托起了一些公司,幫助他們在他們自己那高墻環繞的小黑屋里正常運轉。然而,核心技術的外包將會改變規則,把高墻擊碎,模糊了公司和公司之間的界限。
這可能并不是潘多拉之盒,但這毫無疑問是一扇通往未知的門。不過鑒于云計算如今的發展速度,我們很快就能看到門后面的風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