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歐美軟件外包 需要全方位人才
短短20年,全球軟件產業的規模已經達到2000億美元,從事軟件開發的專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中國IT業以25%的年增長率,在未來即將成為世界IT第一大國,包括微軟在內的任何公司都不可能忽視中國市場。軟件外包”是最近幾年在我國迅速崛起的新型高科技服務業,它已于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的產業振興戰略之中, 并正在以產業規模年增長40%,超過GDP(年增長8%)五倍的速度迅速成長,產業后勁不可估量。
我們的軟件企業自己也深深清楚,對比國外同行,他們軟件外包運作的現狀是相對不成熟的,只是軟件外包出口的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首先就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實際上,軟件外包是一個高門檻”的事情,并不是任何公司都適合介入的。因為對方首先并不是看你多少錢能做這個事情,而是要看你能不能做。
現在我們的軟件公司做軟件外包客觀存在的劣勢最主要有三點:第一,我們的程序開發人員的英文水平普遍較低,溝通不暢,而印度曾經的英殖民地文化背景看來此時倒發揮了一些作用;第二,軟件開發的體系化管理方面沒有印度做的好。全球軟件公司中能夠獲得CMM最高級別第五級認證的只有7%左右,而印度就占了其中的大多數。中國的現狀則是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經營者還不知道CMM是怎么回事,軟件外包業務上的CMM(能力成熟度模型)體系認證已經把眾多試圖走向國際市場的國內軟件企業擋在了門外,因為美國通常不發包給CMM3級以下的企業;第三,由于我國軟件企業外包客戶資源有限,大多是case by case”(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固定客戶發來固定開發領域的包單),長期面對固定客戶,領域狹窄。軟件企業不具備適應復雜客戶的能力,不能開展大規模、高應變、寬領域的軟件外包業務,軟件業外包產業化休克”。這種外包過程,中國軟件公司很難從中學到技術,外方也會嚴格保密,而且開發的軟件大多是行業應用軟件,而系統和工具軟件等通用軟件的外包項目極少,外包業務長期存在成本高、資源浪費多、管理不規范、返工率高等問題,難以與國際接軌。
即便到現在,談到軟件外包,很多人仍然嗤之以鼻,認為外包不過是在給他人打工。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事實:在印度開始做這方面工作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印度軟件業的路子無非是出口導向,先從簡單的軟件外包加工做起,即所謂為別人打工。不用說,這是一條讓人自豪不起來的漫漫長路,起初只是賺個苦力錢,品牌和核心技術更談不上。但10多年后再來看,卻發現印度的軟件外包已經今非昔比了。
一個完整的軟件工程包括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軟件開發、編程等多項內容,目前,中國IT方面的人才是世界上無法相比的,但同樣的挑戰是IT編程員未必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足夠的創業和創新能力。中國擁有的多是單一化的技術人才,軟件教育偏重于科技和開發,不夠全面和普及。但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技術,技術永遠是為了服務客戶群。因此,應該著重注意培養精通專業技能、熟悉現代軟件架構、具備領導才能、有遠見卓識的管理型人才。
針對現狀,四川警安職業學院、重慶科創職業學院、石家莊計算機職業學院、九江職業大學、江西贛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財經職業學院、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黃岡科技職業學院、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隨州職業技術學院、許昌職業技術學院開辦了歐美軟件外包專業,采取專業理論學習+軟件外包項目實訓+人才定制就業”的培養模式,將專業理論學習與軟件外包項目實訓結合起來,并在實訓期間穿插歐美外包企業的真實案例,并由企業選派的項目經理進行實地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培養起來的外包軟件人才將定向輸送往著名的軟件外包企業,解決學生就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