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員工4000多人,科研人員超過3/4,200多項專利已授權或在申請中,多項專利的價值高達數億元。
這家公司有能力創制新藥,卻宣稱自己僅提供研發服務,不生產產品,只掙打工費”。為誰打工”?全球最大的20家制藥公司,都是它的客戶。
從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一個小實驗室起步,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開創國內醫藥研發服務外包的新模式。如今,在張江藥谷”,半數以上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復制了藥明康德模式”。
為制藥巨頭做研發
藥明康德廠區,少辦公桌、無生產線、無銷售部門,有的只是多種試驗設備和瓶瓶罐罐。就在這,每天有3200名科研人員為輝瑞、默克、阿斯利康等國際大型制藥公司提供研發服務,今年預計能創造21億元的營業額。
國際制藥巨頭為什么把最核心的研發任務交給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研發新藥的平均周期為12-15年,由于研發上下鏈條不暢,時間常被浪費20%。而藥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銷售,可多獲利5000億美元。國外許多大企業將研發體系中的某些環節外包給專業研發公司,以提高效率,降低風險。藥明康德看到了商機——為老外做研發。因為在中國開展醫藥研發,具有技術、成本和人力資源的先天優勢。
在國內新藥研發外包行業第一個吃螃蟹”,需要很大勇氣。當時,國內幾乎沒有醫藥研發的概念。化學實驗室的專業通風櫥,國內無廠家生產。我們只好自己畫圖紙,讓櫥柜和抽油煙機的生產廠商做。”藥明康德創始人之一、公司執行董事及執行副總裁劉曉鐘說。
抓住機遇往往能創造奇跡。10年間,藥明康德從幾個人的實驗室成長為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全球最大的醫藥研發外包服務企業,帶動國外制藥巨頭將研發中心紛紛轉向中國。
研發服務按需訂制”
如果把藥品想象成一盤菜,制藥公司就好比是廚師。藥明康德甘愿打下手”,設計新菜譜、洗菜、切片、配料,讓廚師騰出手專心炒菜。
然而,廚師各有所需,有的只要菜譜,有的希望菜洗凈切好就行,有的則需做好炒菜前的所有準備工作。
為滿足不同需求,藥明康德提供的研發服務,覆蓋化學實驗、生物研發、工藝流程設計、毒性毒理測試等多環節。公司里每天大概有上千個項目同時運行,小到一個化合物的合成,大到做上噸的原料藥,項目研發周期由一個月到一兩年不等。
藥明康德按需訂制”,可那么多廚師”都來訂制服務,怎么保證服務的唯一性呢?公司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文檔管理系統,確保合作伙伴的機密及專有信息不被泄露。所有重要的商業文件和研究資料都會到上海市公證處獨立公證。
開發新藥的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對一兩家實驗室而言,這是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把實驗室工廠化,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試驗項目一起做,肯定能提高研發效率。確定了商業模式,藥明康德不斷擴大規模,在中美六地建研發基地,研發場地超過26萬平方米。
員工對話頂級專家
今年7月,藥明康德邀請美國普渡大學根岸英一教授到公司演講,與員工面對面交流,今年10月,根岸英一剛剛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這不是巧合。
藥明康德每月邀請一位制藥行業科學家來公司做講座,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機會與世界頂級專家對話。為了加快更新知識,公司與全球最大的有機化學數值與事實數據庫建立聯系,員工可借此查閱最新檔案和論文,檢索量甚至超過了國際大制藥公司,躍居世界第一。
美國人蘇瑞池曾是藥明康德一家客戶公司的技術總監。藥明康德研發服務的出色表現,導致他失業”了——因為他的公司不再需要有人做研發。這名哈佛大學的博士后,一失業”,就被藥明康德搶”到了上海,做起了公司高級技術副總。日本、印度、英國……高級管理隊伍成了小聯合國”,藥明康德成了全球生物醫藥人才的聚集地。
醫藥研發外包為中國制藥培養了一批國際一流研發人才。雖然在藥明康德客戶名單里,沒有中國本土企業的名字,但隨著國內醫藥研發需求的上升,公司正積極謀求與國內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力爭幫助國內企業開發出具有國際影響力、造福患者的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