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11日13時46分,日本發生里氏9級地震,并引發了海嘯災難和核泄漏危機。這一突如其來的災難不僅重創了日本,也對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今天,各國經濟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本地震產生的影響必然會波及我國經濟。同時,日本也是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的主要發包市場,日本經濟社會遭受的重創必然會影響外包業務,從而對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產生影響。因此,分析日本地震對我國軟件服務外包影響的作用機制、影響程度、時間效力,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意義重大。
一、國際貿易對服務外包業的影響
首先,日本和中國經貿關系非常密切。日本是我們第三大貿易伙伴,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五大出口目的地;中國市場對于日本來說更為重要,2007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場。目前,中日貿易的規模將近300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的10%左右。日本東北部受災地區GDP規模占到日本總體經濟的8%左右,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同時這個地區又集中了一些電子、汽車、石化等產品生產企業,地震對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會有一定影響。地震海嘯引起的日本經濟的震動”必然也會傳遞到我國,波及產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對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影響無法避免。
其次,日本是我國軟件服務外包主要目的地國家,是我國最大的服務外包市場。2010年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突破2750億元,其中國際業務收入為55.7億美元,同比增長33.9%。從軟件和服務國際外包市場結構來看,我們和印度的出口地域結構完全不同,印度60%到70%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來源于歐美市場,而日本是我國最大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出口市場,占我國國際服務外包市場的比例曾經高達70%,近年來我國企業對歐美以及新興市場拓展,使日本市場的比重有所下降,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歷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產業調研的結果分析,現在實際下降到大約40%左右,約為23億美元。我國許多從事國際服務外包的企業在日本都有業務,或設立海外子公司、或設立辦事處、或者派人員在岸提供研發、編程、支持服務,華信、中軟國際、東軟、海輝、海隆等一些上市企業,在日本的服務外包業務量非常大。所以,日本市場的變動對我們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業發展還是有相當的影響,甚至對資本市場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市場需求對服務外包的影響
地震影響日本本國的IT 需求,影響我國承接服務外包的總量。國際服務外包的發包方市場,主要來源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日本汽車、電子、石化等制造業在地震和海嘯中受到嚴重影響,近期勢必影響這些領域的IT需求和投入能力, 減少IT投入。我國來源于日本的軟件服務外包業務,盡管大部分承接的是日本信息技術企業總包商的二手、三手的轉包業務,但是作為一手承包商的日立、富士通這些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則主要承接日本國內的制造企業、服務企業的外包業務。地震對日本制造業、服務業破壞,勢必會影響這些行業的外包需求;整個經濟的負面沖擊將傳導到各行各業,進而影響這些行業的發包;最終用戶市場需求的減少,會造成日本總體發包量的下降,勢必會影響我國企業承接日本信息技術企業外包需求的總量。
但是,這種影響是有限的、短暫的。隨著災后重建工作展開,,經濟增速會逐步回升。災后重建工作估計可能需要4到5年,甚至持續更長時間,屆時大規模的資金會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建設和改善民生之中,龐大的災后重建規模,也帶來了建筑、交通、鋼鐵、電子制造、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外包業務機會。國內外包企業應當積極抓住這種機遇,為進一步拓展日本市場打下良好基礎。
三、匯率變化對服務外包成本的影響
地震影響經濟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匯率變動。從歷史經驗來看,重大災難發生后,受災國的貨幣往往會出現短暫的升值,而后長期出現更大幅度的貶值。比如,1995年1月2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發生后,日元經過短暫盤整后一路升值,3個月內升值超過20%,但隨后一路貶值,貶值幅度超過30%。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瀉縣發生6.8級地震,日元先是升值7%,隨后也進入貶值通道。歷史驚人相似,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后,日元也快速升值。至3月17日,亞洲市場早盤日元對美元更是一度急升至76.51日元,達到二戰以來最高水平。這一次,日本與西方七國集團聯手干預外匯市場,阻止了日元的繼續升值。我們預計,隨著日本國內災后重建的大規模開始,日本央行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向市場大量注入資金,從中長期來看日元會出現不小幅度的貶值。
匯率變動對離岸外包業務有著重要的影響,要密切關注匯率對服務外包成本的影響。及其,由于日元的貶值、本幣的升值,會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企業經營利潤。但是,考慮未來日元對美元貶值,加上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兩個效應疊加,將削弱我國離岸外包業務的成本競爭力,吞噬我國外包企業的利潤。我們要密切關注匯率的起伏、變化對我國服務外包業的成本、競爭力的影響。我國外包企業要高度重視匯率起伏情況的發展,提前做好心理的、財務的準備,積極應對,力爭平穩過渡。
四、地震對服務外包影響的特征分析
第一,地震對不同外包企業影響不同,要具體分析。我國一些從事服務外包的企業國際服務外包的市場結構是失衡的,日本的軟件外包業務比重很高,對日外包的依賴度很強,如東軟、華信、海隆等企業的國際服務外包業務有70%以上來源于日本,有的高達90%以上,相對而言,地震對這些企業影響就大一些。軟通動力、文思等公司承接日本業務的比重小只有5%到10%,地震這些企業的影響就比較小。
第二,地震對不同服務外包模式的影響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地震對在岸模式的企業、在岸業務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大,主要從事離岸業務的企業相對就較少。我國企業一般采用離岸-在岸模式的企業,但是我國企業在岸業務、在岸機構一般集中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大城市,所以這次地震對我國企業在日本的人員、業務影響相對較小,還沒有看到有企業撤出人員、放棄業務的相關報道。
第三,地震對軟硬件影響程度不同。總體上說,硬件、制造業的影響嚴重,軟件、服務業的影響相對小些。對硬件、制造業來說,進口出口受到的影響都很強,會影響我國整機、核心零部件的供應和價格。對軟件服務業而言,主要影響的是出口,影響外包市場。
第四,地震影響的機制比較復雜,要綜合分析。如同地震、海嘯和核泄露危機相伴而來一樣,地震對服務外包業的影響是通過匯率、需求、成本、心理預期等因素綜合發生作用,有的是直接的因素,有的因素是間接引發作用的。比如匯率,一般認為地震后經濟會衰推、日幣會貶值,但是結果出人意料,目前日元大大升值,對服務外包成本當下的影響反而是正面的;但長期來看,貶值又不可避免,對于這樣的復雜傳導機制,要積極研究應對。比如,地震引發對經濟的心理預期影響,同樣是波動的,也會影響成本、市場和需求。
第五,時間上有延時。經濟傳導機制上有延遲,地震對服務外包的影響也會表現出不同的時間特征。初步分析,日本地震對我國軟件服務業影響的實效性表現為:眼前沒有影響、短期產生不利影響、中期產生有利影響、長期影響看自己實力。為什么近期當下沒有影響?主要是由于合同周期性的關系,一些現有還在執行的合同,影響暫時還看不到,這種周期這能維持1各月左右時間。為什么短期不利?毫無疑問,地震會引起經濟下滑,短期內IT投資需求必然會縮減,這個周期估計為可預見的3到4各月。為什么中期有利?日本必然要進行大規模的災后重建,重振經濟,這都將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這個周期或許會持續1到5年,這是時期,機遇和挑戰會與我們并存。為什么長期影響看自身實力呢?長期來說,我國軟件服務企業正在提升自己的交付能力、交付質量,積極實現國際、國內兩個外包市場的協同發展,以歐美市場為目標著力推進國際市場多元化,基于此建立的能力是全面的,未來日本市場的拓展能力、競爭能力,主要看我們綜合實力的提升。
五、國內巨大的內需市場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會抵消部分因日本地震產生的負面影響。
國內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的巨大市場需求是我國軟件服務企業成長的沃土。根據自己研究,服務外包分為國內服務外包市場(DSO,DEMESTIC SERVICE OUTSOURCING)和國際服務外包市場(GSO,GLOBAL SERVICE OUTSOURCING),我們大部分外包企業都是一手開拓國際市場,一手依托國內市場,而且我國整體的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業主要是基于國內服務外包市場需求成長、壯大的。當前,兩化融合、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工業化發展釋放了巨大的工業領域的服務外包需求,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必然依靠信息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國內市場的巨大增長足以抵消地震的部分負面影響。
國內政策環境為服務外包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引擎。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軟件服務業、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先后制定財稅、人才、投融資、技術創新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大連等20個城市確定為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深入開展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試點。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發展和提升軟件產業,為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發展指明了方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也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端軟件、信息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務院4號文《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剛剛發布,從財稅、人才、投融資扶持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這些政策措施將為我國外包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我國軟件服務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
總而言之,在內需市場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在產業政策持續給力的環境下,我國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持續高速增長的態勢不會因為日本地震這一孤立事件而改變,未來十年依然是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六、應對日本地震對我國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業負面影響的對策建議
第一,認真對待,高度重視。既不能采取漠視不理、消極應對的態度,避免造成被動;又不能盲目夸大負面影響,避免產生悲觀、消極情緒,避免造成負面的蝴蝶效應。政府、企業、中介機構和業界有識之士都要高度重視,及時采取相關措施,積極應對,力爭把損失降低到最小。即使對未來不可預見的因素(比如匯率、心理預期的變化和波動),也要制定預警、防范和應對的措施。
第二,廣泛加強日方客戶關系。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患難見真情,在此次災難的救援過程中,國內外包企業積極配合日本客戶,幫助修復和重建相關系統,進一步緊密中日企業之間的信任關系,這將有利于災后鞏固我國外包企業在日本的市場地位。
第三,積極把握日本災后重建機遇。地震過后,重建在即,日本建筑、交通、鋼鐵、保險等基礎設施方面,災后重建將帶來巨大的行業機會。我國外包企業如果能抓住機遇,積極參與災后重建,將可以獲得相關行業的大量外包業務訂單,進一步提升承接日本服務外包的能力。
第四,應積極把握日方業務轉移機遇。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出于風險分散的考慮,很多日本企業地震前已經開始在本土之外建立研發中心、數據中心等。此次災難發生后,這一進程將會加速。中國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擁有廣闊的安全地域,抓住機遇將可以成為最重要的承接地。
第五,密切關注匯率變化和波動對成本的影響。提前做好預警和防范措施,持續跟蹤匯率的變化,判斷變化趨勢,及時做出應對措施,防止成本大幅度變化對企業經營造成過渡的負面影響。
第六,長立足長遠,服務外包企業要加快市場多元化進程,面向國內需求、面向歐美市場拓展業務。近年來,一些原本立足日本軟件外包業務的企業,也一直在積極開拓歐美市場,來自歐美和東南亞等地區的業務比例明顯增長,市場多元化進程取得重大進展。日本地震發生后,會加快我國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推進市場多元化進程,重視國內市場開拓、重視歐美等主流市場的拓展,重視新興經濟國家的市場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