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作為新興服務業的先行實踐者,蘇州市也被列入21家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之一。
蘇州市一直立志GDP跑贏深圳。去年,蘇州GDP總量逼近深圳,首次突破9000億元。
然而,由于服務外包相較于傳統制造業,投資金額較少,占用土地也小,對于拉動GDP及迅速提高財政收入的效果有限,故有業內人士稱,蘇州似乎缺乏推動服務外包的動力。
對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第三屆中國國際服務外包博覽會”間隙獨家專訪了蘇州市副市長黃欽,他認為,雖然有轉型的反對聲音及阻力,蘇州的制造業規模已經達到必須調結構的拐點。與一直追趕的深圳相比,雖然沒有更多政策紅利的支持,但是希望能在新興產業及服務領域,努力走到前面。
第一財經日報:蘇州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的實際動力在哪里?相較于其他江蘇的服務外包示范城市,蘇州有何優勢?
黃欽:我想政府對這個新興產業的培育要有遠見,要有眼光。
我們現在的新興產業中間,服務外包是非常重要的產業,我們愿意在這個產業上很好地培育扶持做大。當然,先期我們可能獲得不了我們需要的那些稅收,但是我們可以提高我們這個城市的品味,特別是人才。未來,我們將在蘇州調整100萬的就業人口的結構。比如說,在傳統裝備制造業的流水線上,我們想減少100萬(的就業人口);相應地,我們要在軟件、服務外包、新興服務產業增加100萬(的就業人口),我希望這里面85%都是大學生。
蘇州擁有一個強大的工業基礎支撐著,圍繞工業的先進制造業的現代服務業就需要大量的發展,特別是服務外包這個產業中間,我們現在發現除了ITO以外,我們現在KPO高端的研發恰恰是非常需要的,所以說蘇州在這方面有優勢,也具備很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
日報:那既要保持GDP的增速,又要轉型,我們怎么樣來做這個平衡?
黃欽:會有(GDP的)犧牲”,但是我希望是犧牲”在兩高一低”、環境污染這些要淘汰的產業。同時我們也要在發展中,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特別是服務外包這個雙輪驅動,同時用技術創新和創新驅動,傳統的產業用技術創新和創新驅動雙輪驅動”一起來發展。通過這種方式來減少我們這樣的調整對發展帶來的陣痛,通過這樣的轉型能夠實現我們更快更好發展。
日報:有觀點說,和深圳相比,蘇州更多的是通過土地面積大、固定資產投入多建立優勢,現在蘇州還有別的政策紅利及轉型抓手嗎?
黃欽:我想所謂的政策紅利,蘇州和深圳應該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城市。
深圳作為國家開放的窗口和特區,政策上紅利會更多一點。與之相比,蘇州發展得比較好的是城鄉一體、均衡發展。我們擁有五個縣、七個區,經濟的發展都比較強。雖然我們在高科技、新興產業方面還需向深圳學習,但是蘇州在新興產業的培育方面,希望和深圳這樣的兄弟城市一起來發展。
在政策紅利方面,我們不一定有比深圳更多的紅利。但是,我們在新一輪的發展中,也許能借鑒一下深圳開放的理念,用蘇州這個傳統文化的底蘊,在新興產業方面,特別是在服務領域走到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