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引領服務外包的交付模式和價格模式不斷創新。通過服務資源的虛擬化調度,可以改變服務商的服務能力及盈利能力,云平臺將會提升服務外包的交付效率和 效果,基于云的服務外包交易平臺的建立也可以提升服務貿易發包和接包的效率。未來云技術和云平臺將在服務外包產業得到更多應用。
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趨勢
中國服務外包 產業發展迅猛,在亞太區的服務市場地位日趨重要,提升了在全球服務交付市場中的位置。
這一點也可以從IDC的全球交付指數(GDI)研究中得以體現。GDI-AP是對亞太區主要城市的服務外包 能力特別是離岸交付能力進行客觀和量化的評估。IDC在亞太地區1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40個城市進行當地研究,分析師定期造訪亞太區各地的全球交付中心,使得IDC能夠直接了解這些中心的設施和能力 狀況。根據匯編的信息和數據,就每條標準,對每座城市按 1到7的分值打分。
由于起步較早、國際化程度較高、技術/語言能力較強、高端人才吸引力較強,北京、上海和大連三個城市在離岸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三個城市正逐漸成 為中國的外包門戶地區。矢志發展總部經濟”的北京,服務外包合同中心”的上海和服務外包領軍城市”大連,對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作為離岸服務外包第二梯隊的 城市主要是具備良好的商業環境、充沛的教育資源、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經濟活力的城市,如無錫、南京、杭州、成都和西安等。明顯的成本優勢和充沛的人才供給加速了離岸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在當地的 業務拓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優質企業聚集。
中國特色的服務外包發展路線,就是促進內需以及各城市間的適度競爭形成錯位發展,將有效地發揮各城市的最大效能,實現中國服務外包資源的 優化配置,實現產業的真正繁榮。
服務外包更加向內需市場滲透,從政策層面也在持續推動,2010年6月的69號文,進一步鼓勵服務外包企業加強國內業務的比重,以獲得政策支持;2010年9月 ,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和鼓勵服務外包企業海外并購的若干意見》,當前國際外包市場的一個重要趨勢是規模越大的企業越容易接單特別是大型服務合同,并購整合是關鍵步驟,在政府的鼓勵下 ,未來幾年有望出現航母式的服務外包企業;2010年10月18日,工信部與發改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了率先進行云計算試點示范工作的五個城市。在 政府主導的云計算實施工作中,一方面會促使地方政府建設覆蓋面更廣、性能更強的云計算中心,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多的軟件廠商將軟件遷移到云平臺上。
從發包方來說,現在也發生了一些 轉變,特別是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之后,企業充分認識到,引入服務外包不再是單純的降低經營和業務成本,而是希望通過服務外包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幫助企業實現轉型,使其業務更加靈活且更具 彈性。企業在競爭和成本壓力下對縮減成本的追求是外包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而企業打造核心競爭力,尋求差異化定位是外包發展的持久動力。隨著外包內容和模式的不斷演化,外包逐漸演變成企業 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發展戰略。
新技術變革推動服務外包模式創新與融合
新技術將引領服務外包的交付模式和價格模式不斷創新。過去的幾年,企業需求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將任務集中,建立企業內部共享服務中心,或尋求外包。交付模式是以離岸軟件開發,和在岸IT信息基礎架構建設和維護長期外包合同形式為主。分散式交付模式,即服務交付人員與最終客戶一對一, 提供端對端服務。
而目前,金融危機后催生了企業戰略性外包和轉型需求,通過ITO和BPO強化核心競爭力,增強適應性,轉嫁風險。比如: IT運維往往很難體現IT部門的工作成果,不出問題就體現不出價值,對于企業CIO來講體現IT部門價值應當在IT創新和幫助業務模式轉型和創新上。因此戰略轉型的動力成為尋求外包的動因。交付 模式是分散交付與集中式交付結合,即離岸交付,人員派遣,結合GDC,Help Desk服務臺交付,使遠程基礎設施管理成為可能。而未來服務外包該往何處去?服務外包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對新技術引進的迅捷性高于其他產業。未來云技術和云平臺將在服務外包產業得到更多 應用。
交付模式上將會更多實現基于云平臺一對多的交付,以集中交付模式為主。BPO服務基于SaaS 平臺,比如采購管理外包;軟件外包基于PaaS平臺,比如測試云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基于IaaS平臺,比如商業數據中心服務。服務商的收入從服務商收入與服務交付人員規模緊密相關的線性增長模式, 向與資源相關的非線性增長模式。創新的價格模式(Smart Pricing)將會得到廣泛應用,首先是按照服務使用時間、使用量收費;另外在云外包模式下,IT與業務服務的交付高度結合,使得衡量IT投資對于業務收入的貢獻成為可能,因此按照利益分成的 模式將得到應用。
作為新技術能夠給服務外包產業帶來的好處,從后臺的反映是服務商端,通過服務資源的虛擬化調度,可以改變服務商的服務能力或者說盈利能力與人員規模嚴格相關的增長 模式,舉例來說:比如通過真正意義上的GDC,可以整合跨時區的資源,這樣可以實現虛擬化團隊的24小時連續協作。而比較直觀的效益則來源于業務前端,基于云的服務外包交易平臺的建立可以提升服 務貿易發包和接包的效率。
云計算的發展也為IT服務和業務服務的進一步融合提供了平臺,更多的業務流程將會放到云平臺上進行,將業務流程和服務功能進行分割后重組,創造出模塊化的新 業務功能,推動業務創新,創造市場機會,支持業務發展。更多的外包項目中ITO和BPO捆綁外包,尤其是在銀行、保險、醫療、能源等領域。
整合式外包”在創新、成本、靈活性等方面效益更 為明顯,將成為未來市場新的增長點。IBM、HP、TCS、Wipro等全球性服務商將業務咨詢和技術實施能力更為緊密的結合起來,有業務咨詢服務背景的服務商比如Accenture開始提供更多BPO服務。另外, 提供純軟件開發的離岸軟件開發的服務商,比如文思,軟通,海輝都開始做BPO服務,開始發揮在流程,IT方面的優勢。傳統的單一軟件外包服務商需要根據資源能力逐步拓展服務領域,從軟件開發向技 術支持、咨詢、業務信息管理等外包領域不斷延展,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位置。
云模式給服務外包產業帶來的變化和機會體現在兩個大的方面,客戶和服務商,即發包商和接包商;具體的模 式和機會體現在公有云平臺和企業內部云平臺:
在云模式下,資源充分共享,GDC的交付模式將被更廣泛應用,服務商可以選擇公共云平臺或自身搭建基于多客戶的云平臺進行交付,而客戶也會 使用公有云平臺為服務外包戰略服務。
目前開放式的公有服務外包云平臺主要包括由地方政府/園區建立的云平臺,以及由第 三方數據中心服務商建立的公有云平臺;主要是為發包商和接包商提供服務外包交易平臺信息,同時提供交易接口,完成簽單管理等,并結合項目管理,服務交付和客戶管理等功能,比如IaaS,SaaS; 企業作為發包商使用公云平臺帶來了服務貿易機會,降低了交易成本。
發包商和接包商雙方都可以通過平臺縮短交易和項目交付周期,減少交易成本。平臺服務商可以獨立運營或與園區合作共 建平臺,合作運營;如萬網的夢工廠和TaskCity(智誠)。
萬網夢工廠是一個網站建設服務交易平臺并且提供建站工具,面向授權服務商,有標準的服務規格和價格體系,有項目管理系統,提 供整個交易流程管理,收取合作伙伴的工具使用費,并且收取最終客戶和服務合作伙伴的交易平臺費用。這是在原有建站服務和建站工具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
TaskCity 于2008年在美國硅谷成立,2010年開拓中國市場把整體平臺放到中國,是軟件開發項目交易平臺,提供交易管理以及軟件開發工具,對于發包商提供服務商接口信息,同時提供項目監理服務;對 于接包商提供項目需求信息,提供交易管理,并且提供開發工具。它是聯通、平安和諾基亞重要的合作伙伴,提供大型項目管理,并切分給不同的服務商。它在美國也積累了很多中小型企業客戶和個人 客戶資源,提供甚至非常小的個人客戶的開發平臺,真正實現了云資源的整合。
外包服務商內部云平臺主要由服務商自己建立、自己運營;主要目的是為整合其全球資源,并為區域內的 客戶提供服務,其功能主要包括項目交付、項目進度管理、項目團隊管理等,服務外包企業通過構建內部的云平臺充分調度內部資源,如GDC模式;在資源整合基礎上,外包服務商通過云平臺進行交付可 以進一步降低交付成本,提升服務交付效率。內部云平臺可以實現外包項目過程中全流程的質量管控,有助于項目各環節的監測和風險評估。
另一種模式是企業端內部的云平臺,主要由 服務商幫助其建立,供企業內部使用,也有可能像社區云的存在方式,主要提供客戶服務,眾包平臺等。
區別于企業內部單純業務集中處理模式,也就是傳統的SSC(SSC體現為后援中心,業務 集中處理中心,卡處理中心等等,通過共享中心來實現人力資源、技術資源和整個資金的有效配置)。而內部云平臺能打破企業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資源使用壁壘,需要解決應用標準化、模塊化的問題 ,提供更為豐富和靈活的資源配給,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IT與業務融合。
IDC認為,企業端內部的云平臺,在建設層面對服務商是機會;此外,企業端內部云平臺外部化會帶來一些新的市場機 會。基于云平臺的服務外包,規模是關鍵,特別是做為交易平臺和開發平臺,需要形成客戶規模和項目規模,才能夠體現出平臺的優勢。因此,隨著服務外包產業的進一步升級,云平臺的整體產業鏈會 越來越完善,各個鏈條形成較為成熟的盈利模式并更好的為服務外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