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哥倫布運用當時簡陋的航海技術進行環球旅行,他安全返航并告訴世人,世界是圓的。500年后,我在班加羅爾,卻聽到有人告訴我,世界是平的,平得就像他召開全球遠程會議所用的大屏幕。”托馬斯·弗里德曼在其暢銷書中如此寫道,他最重要的啟示來自服務外包”。
外包是指企業在充分發展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整合、利用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資金運用效率和增強企業對環境應變能力的一種業務運作方式。它既可以使企業通過分享市場獲得外部資源,克服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又可以避免企業由于過于龐大導致的效率低下。
根據加拿大研究和咨詢公司調查數據,中國2010年外包業務預計將占全球外包業務的28.7%,印度占43.7%。
在外包市場,盡管我國擁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低廉生產力價格和巨大的勞動力數量,但是在歐洲市場不及愛爾蘭,在北美市場不及墨西哥,在全球市場上遠輸于印度。
是什么阻滯了中國成為最大的外包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服務外包藍皮書》指出,中國輸在區位優勢、語言以及產業支撐等因素上。
阻滯因素之一:區位優勢不佳
實踐證明,良好的區位優勢能夠為該地區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服務外包業剛剛興起之時,軟件服務外包還只是處于整個IT產業的最低端,只需要接包國承擔一些簡單的軟件編程與系統維護工作,因而對接包國勞動力的專業素質水平要求并不是很高,反而需要一些便于溝通又易于管理的廉價勞動力。這樣,印度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順理成章地邁出了服務外包業發展的第一步。同樣,墨西哥也因其與美國為鄰,發包成本相對其他國家更低,對美國公司的吸引力巨大。
雖然無法改變地理位置,短期內也難以改善語言條件,但是藍皮書認為,通過政府有形之手的努力,我國的服務外包的競爭力將得以提升。在服務外包業中,政府的行為對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可以通過制定優惠政策來吸引投資,制定教育政策來培養教育人才;可以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維護公平、合法競爭;可以健全各類市場,形成開放式的經營環境。在市場經濟制度不夠完善、市場主體不夠成熟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更不容忽視。”
一個成功的做法是科技園區的建立。通過科技園區在稅收、土地出讓價格和用地規劃等方面的特殊優惠,各國軟件企業能夠得到很大的發展,從而培養出一批知名服務外包企業。
同時,一些國家工業園區的當地政府承諾提供更充足的電力、便捷的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以及提供更為寬松的監管環境等來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這大大降低了科技園區內服務外包企業的運營成本,從而提高建立科技園區國家服務外包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阻滯因素之二:語言及國際視野欠缺
除區位優勢外,語言是另一個重要因素。歐洲市場上最大的接包國愛爾蘭,就因其語言優勢而獲得了巨大的競爭優勢。愛爾蘭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可以吸引歐盟區其他國家雙語和多語技術人才,將美國軟件公司的產品歐版化,即翻譯成不同語言的軟件產品。這樣愛爾蘭就成為美國公司進入歐盟市場的門戶。
資料顯示,一個在正常環境長大的東歐國家勞動力,平均會說三種到四種語言,其中包括本國母語、英語以及另外一種或多種歐洲國家語言。這種天然的語言稟賦為東歐國家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吸引了大量歐美發包公司。目前,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和匈牙利為主的東歐國家,已經在呼叫中心市場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作為世界第一發展中大國,我國有著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低廉生產力價格和巨大的勞動力數量。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總人數2285萬人。此外我國專業從業人員眾多,全國銀行業員工總數擴張迅速,IT人才培養速度也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及同類競爭對手水平。以IT人才中需求量最大的軟件工程師為例,我國每年培養的軟件工程師就達160萬人,是印度的4.6倍、英國的109倍。
可是,中國缺乏大量以英語為母語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具有國際視野、經驗豐富的高級項目經理人才。服務外包對于語言的要求很高,語言習慣還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能力等。英語是跨國公司選擇外包合作伙伴時除成本之外的第二大因素,缺乏精通英語的專業人才是中國企業進軍歐美外包市場的重要障礙,同時也大大制約了中國服務外包行業的競爭力的提升。
阻滯因素之三:服務業尚不成熟
鉆石理論認為,一國的某一產業要想在國際上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具備有競爭力的相關產業。一個產業的上下游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密集高速發展,有助于實現產業內高度分工協作,提高產業效率。同時由于周邊產業資源豐富,可以使該產業有足夠的力量進行技術開發。密集的產業分布,有利于降低產業內的交易費用,降低生產成本。巨大的產量可以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形成專業化的中心市場。因此,相關產業的專業化發展有利于該產業的競爭力形成。
上述藍皮書分析稱,與外包聯系最為密切的上游產業為一國的服務業。
據統計,目前服務外包業發展最為迅猛的三個國家和地區——印度、墨西哥和東歐各國,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后,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所占的比重都上升到50%左右。
以后起之秀墨西哥為例,第三產業已經在其GDP中占有絕對優勢。這為服務外包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墨西哥服務業的從業人數占全國人口的60%。這一數據和一些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發展程度都很接近。墨西哥服務業的優勢,使得該國外包所需的服務部門和服務結構非常成熟,墨西哥也因此成為北美的外包中心。
相比之下,雖然我國產業結構日趨合理,但第三產業受到的重視仍然遠遠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與升級,導致我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相對滯后,離岸外包的質量和數量與印度等服務外包業發展較快的國家相比都有差距,從而大大影響了我國服務外包行業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何時追上印度
企業的規模和財務能力是一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形成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印度3個最大的軟件公司的市值超過了中國軟件(14.84,0.00,0.00%)百強企業的總和。以印度Infosys為例,目前已達到市值80億美元,員工人數達幾萬人。顯然,如此巨大的企業規模對該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國軟件行業的一大主要劣勢是多數軟件公司因為規模太小而拿不到像樣的外包合同。大多數軟件企業仍普遍處在作坊式的經營階段,大多數企業技術儲備及基金積累還很匱乏,無法跟上世界軟件技術發展的潮流。
該藍皮書特別指出,由于服務外包牽涉發包企業內部的一些機密,對提供商所在國家的信息安全保障法規體系要求很高,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在一國或地區服務外包發展的水平測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歐美軟件發包商在選擇承包商時,對于東道國商務和法律的國際規范有著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極為關注。較為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能夠減輕歐美國家發包企業對外包產品產權所屬等敏感問題的擔憂,從而吸引發包商選擇該國或地區的接包企業。
目前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雖已采取了多項措施,但仍舊收效甚微,尤其是在對歐美軟件外包業務中,知識產權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中國企業的發展。一些美國公司擔心,中國企業的參與將可能導致核心技術的流失。這嚴重影響我國接包企業對于歐美公司的吸引力,大大降低了我國企業在國際服務外包市場中的競爭力。
盡管外包市場面臨一些不利因素,但該藍皮書還是樂觀預計,到2015年,中國IT產業外包市場規模可追平印度,市場規模達到700億~9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