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網訊 日前,揚州發布《市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情況報告》,指出,目前我市社區居家養老仍存在服務相對滯后、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如何緩解社區相關服務的滯后?記者采訪中發現,社區居家養老引入市場服務外包的建議引起了各方重視。
什么是養老服務外包”?
讓有資質商家承擔養老服務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外包的想法,就是將目前屬于社區(政府機構)承擔的部分社區養老服務,通過市場化競爭的方式,吸引社會上有能力、有資質的商家來承擔。在商家進入社區服務時,社區以及相關部門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政府增加對社區人、財、政策的扶持,同時,社區可以通過服務外包的形式,扶持一些優秀家政企業,培訓一些下崗職工,推進家政服務深化創新,解決居民養老難題。”有關人士指出。
這項建議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外面鐘點工的費用太高,我一個人不可能承擔得起,但是如果社區和企業能夠商談,降低費用,我肯定愿意請。”鳳凰橋社區一位空巢老人說。
為何需要服務外包”?
社區人力、財力都不夠
張公(化名)是市區某老小區居民,今年80歲,老伴上世紀90年代去世,子女一直在外地工作,如今一人獨居揚州。張公子女條件一般,也不可能讓他去老年公寓或專門聘請保姆。
我最想去浴室洗個澡了,可身邊沒得人帶著,浴室都不愿意讓我進。”張公講述了他的苦衷。記者了解到,由于浴室擔心老人年齡太大,容易出現危險情況,所以要求必須有人陪伴。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哪個能陪我呢?”張公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自己在家洗澡。
社區是否能夠出人帶張公洗澡?對此,社區主任表示,之前也不是沒有陪過,可社區里獨居老人那么多,社區工作人員很難做到每個人每次都陪。何況也牽扯到一個安全責任問題。”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通過政府投入、部門協調、社會贊助、社區自籌等途徑,整合社區資源,多渠道改善社區辦公和活動用房,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但現在看來,困難還較多。
目前每個社區都要承擔幾十項的社區服務,可工作人員一般在7—9人,工作量大,經費也很有限,要滿足所有居民的需求,確實難度不小。”一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區各社區辦公經費、人頭工資每年不少于20萬元,由市、區財政按2:8比例撥付。雖然相比過去已經增長不少,但面臨諸多開支,仍顯吃緊。
不少組織志愿者、義工隊的社區也反映,義工或志愿者大多由小區熱心人士兼任,缺乏專業的培訓,服務質量難以達到標準,同時個人精力與時間有限,不可能隨叫隨到。
養老服務如何外包”?
社區整合需求,引入家政企業
陸琴腳藝”負責人陸琴告訴記者,社區服務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很多社區都提出陸琴腳藝”提供便民服務。那些下崗人員,年齡大,應聘工作難度較大的人員,可以采用自主創業的形式,在社區開展相關服務,如果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既解決了就業問題,也解決了社區人力問題。”
家政服務業人士同樣覺得在這方面可有所作為。市區大型家政服務公司揚州華南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先生就表示,如果相關部門能夠在房租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讓家政服務公司能夠在社區里站住腳,就能夠對收入不高的空巢老人開展服務。
荷花池社區主任伏正予告訴記者,一個空巢老人難以負擔得起鐘點工的費用,但社區可以整合需求,與服務公司商討,比如幾家一起聘請一位鐘點工,共同承擔費用。小區空巢老人服務市場巨大,服務公司是愿意和我們合作的。”她說。
外包服務是否可行?
荷花池社區老托所”受歡迎
荷花池社區建立了全市第一個老托所”。社區專門提供場所,邀請修腳、理發等商家,定期上門為獨居老人免費服務,深受好評。
按規定,每天早上7點30老托所才開門,好多老人大早就在門口等候了,就是希望和其他老人交流。”
除了老托所,廣陵區還采用了政府保姆”性質的居家養老服務員”,通過對下崗職工進行培訓,照顧空巢老人,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養老服務。
我們每月給鐘點工大概1500元,解決了一些老人的問題。”荷花池
社區主任伏正予告訴記者,目前荷花池已經有意向,利用老小區改造騰出的幾間公房,為社區空巢老人開展托護服務。我們初步的想法是,對那些在家生病無人照顧的老人,到這里來,由社區聘請的護工照顧,當然,老人要給付一定的服務費用。”
他山之石
2003年,南京鼓樓區在全國率先創建居家養老服務網,由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給心貼心老年服務中心等民營企業運作,免費為孤寡、獨居和困難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服務項目包括照應起居、買菜做飯、掃地洗衣、陪同看病等。區老齡委辦公室主任郝蘇明介紹,三類老人每人每月可享受累計20個小時的服務,服務費用為220元。超時費用按鐘點工計算,每小時15—20元,由受助老人自己出。
2009年底,徐州市鼓樓區開始試水養老服務外包,做法與南京鼓樓區相似。本地80歲以上、收入在低保1.5倍以下(約500元)的空巢獨居老人,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價值150元、累計20小時的生活服務,包括助餐洗滌、助浴助行、代購代辦、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8大類。
2010年,杭州小河街道建立家政聯盟”新模式,將在小區附近攬活的進城務工的裝修工、水電工,以及有一技之長的社區失業人員整合進入了各社區助老助殘服務站,要求在各社區進行備案登記,一來緩解助老助殘人員相對不足的狀況,二來也對他們進行了規范。目前,已經有7家家政公司加盟小河街道社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