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對我國的政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民生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服務外包產業也獲得了數十倍的成長。
2001年,中國入世之初,服務外包企業多為一兩百人的規模,如中訊、海輝、博彥、華信等企業,借助跨國服務企業商微軟、IBM、NEC、富士通等提供的國際市場橋梁,走向美國、日本、歐洲等離岸服務市場。十年過去了,這些曾經的小企業已迅速成長為中國服務外包的領軍企業,發展到萬人以上規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普遍有了質的飛躍。
今后的十到二十年,中國本土的服務外包市場與服務企業將逐步走向成熟,具體表現將是:有3到5家年營業額超過百億美元的本土企業,且其中一兩家已經進入全球服務外包行業的前十;部分企業有能力覆蓋全部垂直行業市場的IT服務需求和基于IT的延伸服務需求;排名前五位的企業占據市場份額的50%以上,且其近90%的業務來源于本土在岸市場。
正確理解、認識中國服務外包產業所面對的在岸和離岸市場環境,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第一要務。比如,愛爾蘭、印度、以色列的服務外包產業十分成功,其實它們的市場訴求并不相同。愛爾蘭是美國軟件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歐洲各語言版本產品的本地化和基于歐洲需求的延伸開發占據了愛爾蘭服務外包產業的主流。印度由于語言和文化因素及受國內市場的限制,發展成為英語服務外包市場(主要是英國和美國市場,占其離岸額的85%左右)的佼佼者。2010到2011財年,印度獲得了594億美元的離岸業績,占其881億美元產業總規模的67%。而以色列實際上是占據了軟件和IT應用的軍事和高端市場。
那么,中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市場在哪里?根據國內不同機構和部門統計與高德納日本公司的離岸統計及業內經驗者的推衍,大致來說:本土市場的在岸需求應在85%~90%之間,離岸業務應在10%~15%之間。離岸業務中,美國需求占50%、日本業務占35%,余下為其他國家和地區。
隨著國內市場的逐步成熟和逐步釋放,之前那些以離岸業務為主的本土服務外包企業會不斷加大其在岸市場份額。
顯然,這些有著15年以上為海外成熟買家服務經驗的企業,越來越受本土行業市場買家的青睞(如中興和華為正在快速向他們轉移開發業務)。離岸服務企業所取得的各類國際認證、成熟的質量控制經驗和流程管理能力,將為他們鋪平快速進入國內在岸行業市場的道路。
可以預見,中國服務外包市場的格局仍會不斷地調整。故此,政府的產業政策也應隨之適時地進行調整,過度強調離岸業務占營業份額比例的政策門檻會限制一些大型企業在國內市場的良性發展。今后,服務外包企業已很難簡單分為離岸企業或在岸企業。市場需求會強迫企業作出調整,以適應其變化。政府推動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政策,應進行適應性調整,以配合產業高速發展的需求。
另外,業內人士和海外同行希望,中國能夠盡快成立服務外包行業組織,并肩負起離岸市場游說、政策協調、構建買賣雙方交流平臺等使命。
服務外包是高速成長的產業,如今已駛入發展的快車道。盡管如此,也必須正視產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問題,處理好瓶頸與節點上的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