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自黃山北麓的青弋江,在一路滋養了皖南的廣袤土地之后,投入母親河”長江的懷抱。兩江交匯處是春秋時的鳩茲邑、三國時的東吳城、今日的江南名秀——蕪湖。
200多年前,蕪湖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首;100多年前,蕪湖成為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今日,蕪湖成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核心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中心城市。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蕪湖排名第57位,名列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一。
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就誕生在這塊底蘊深厚的土地上,她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成為蕪湖市自主創新的湖心島”。
按照四位一體”的國家高新區發展定位和引領、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使命,蕪湖高新區將通過增強創新能力和發展特色產業雙輪驅動”,創建創新型特色園區。
十二五”期間,蕪湖高新區將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節能環保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皖江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輻射源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
集聚創新要素挑大梁”
蕪湖高新區位于蕪湖市中南部,規劃總面積178平方公里,2001年開始建設。2010年9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蕪湖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在科技部和安徽省科技廳的直接指導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蕪湖高新區奮力邁入二次創業”的新征程,成為八百里皖江之畔開放創新的先鋒軍、承接產業的前沿地。
蕪湖高新區擁有獨特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已在這里工作了10年的蕪湖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胡光富對此再熟悉不過。蕪湖高新區地處長三角腹地,4小時陸路交通半徑內覆蓋3.8億人口、46座大中城市。蕪湖及周邊擁有5條鐵路、2條高速公路、2條省道,航線資源也十分豐富。正在建設的寧安鐵路蕪湖南站就坐落于蕪湖高新區內,2012年即將建成通車。屆時,從蕪湖高新區出發,半小時可達南京,2小時到上海,3小時到武漢,4小時到北京。蕪湖高新區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道路交通和水電氣一應俱全,并建設了藍領公寓、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此外,緊鄰蕪湖高新區的高教園區內擁有8所高等院校、23所職教院校,在校學生10萬余人,擁有大批國家級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
優勢就是磁石”。在蕪湖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整合下,蕪湖市科技創新要素正向蕪湖高新區集中,新的創新資源正向蕪湖高新區傾斜。奇瑞汽車中央研究院、君華科技非晶軟磁研發中心、中科大量子保密通訊等科研機構紛紛落戶蕪湖高新區。在招商過程中,蕪湖高新區也將項目有沒有科技含量、能不能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規定時間內能否建成省級以上研發中心”作為入園的關鍵條件,并在投資合同中明確獎懲政策。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青島科瑞公司的節能環保墻體材料項目、國家標準制訂企業源大管業特種鋼節能新材料研發和生產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西安寶賽分子介質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浙江三花節能空調配件及氣候研發中心等重大科技項目紛紛落戶,蕪湖高新區有效聚集了一大批創新資源。
與此同時,蕪湖高新區還充分利用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等政策,指導和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創建工程(技術)中心、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鼓勵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請專利保護,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開發(R&D)投入兌現相關政策,有效地實施技術創新工程。截至目前,蕪湖高新區共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家,國家級博士后(流動)工作站7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企業中心等25個。此外,蕪湖高新區還有校企共建研究機構10余家。
蕪湖高新區毗鄰蕪湖高教園區,專業人才聚集,科研資源豐富。蕪湖高新區緊緊抓住高校與院所資源,一方面加強與安徽工程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在蕪高校的緊密合作,定期組織高校座談會和項目對接會,開放高校科技創新資源,開展大學教授入企業活動,建立蕪湖大型設備儀器共享平臺;另一方面通過蕪湖市政府組織的安徽省各高校、科研院所在蕪湖高新區的科技合作會議,加強與外埠各高校與科研機構的緊密聯系,先后成功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了合作,并設立了復旦、浙江大學等8家高校成果轉移中心蕪湖分中心,圍繞企業技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成果轉化,促進相關高校與蕪湖高新區企業共建研發機構。目前,園區已建成合肥工業大學塑型技術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鉀肥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學快速成型研究所、四川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等多個共建研發機構。此外,蕪湖高新區還積極引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項目申報,提供咨詢和服務,形成了創新服務網絡體系。
拋出貼心政策橄欖枝”
如果把一個個創業企業和人才比作園區科技創新的發動機”,那么園區的創業環境與貼心政策就是發動機”不可或缺的潤滑油”。
在成功升級為國家高新區之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將蕪湖高新區與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置于該省經濟和科技發展三大平臺的高度,對蕪湖高新區提供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專門出臺了《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蕪湖高新區加快發展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蕪湖市委、市政府對蕪湖高新區的發展更是寄予厚望,將蕪湖高新區發展目標確定為中部領先、全國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并出臺了《關于推進蕪湖高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引進人才、優化金融環境、財稅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對蕪湖高新區加快發展給予全方位的支持。
在安徽省、蕪湖市支持政策的推動下,蕪湖高新區也在積極營造自身創新創業的小環境。為加快科技與金融結合步伐,蕪湖高新區出臺了《鼓勵企業上市的若干政策》等政策與辦法,加大對具備上市資質企業的培育力度。自升級以來,蕪湖高新區已成功推動6家企業進行股改,1家企業上市,21家企業擬上市,力爭2012年有2家企業報中國證監會審核。目前,蕪湖高新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即新三板”)工作已經啟動,申報材料已經上報中國證監會,主辦券商對園區13家企業已經完成盡職調查。
與此同時,蕪湖高新區還積極促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高新技術產權交易。園區新建的蕪湖高新區投融資服務中心以科技金融為主題,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入駐。目前,已簽約入駐的有安徽長江產權交易所、安徽長江股權交易所,還有風險投資公司、金融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設備融資租賃公司、典當行和廣發證券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20多家,部分企業已經入駐蕪湖高新區并開展工作。同時,蕪湖高新區成立政府獨資的蕪湖新弋高新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和蕪湖高新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并參股蕪湖瑞業股權基金,通過擔保貸款、種子基金、跟進投資等方式,有效地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入駐蕪湖高新區并投資創新創業企業,從而有力推進了科技與金融結合。2010年以來,蕪湖高新區已投資高新技術企業4家,累計投資0.98億元,擔保貸款1.78億元。今年,國務院又批準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享受實施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政策。
引進企業不如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如引進人才”。將政策聚焦于企業的同時,蕪湖高新區還高度重視人才發展工作。特別是升級以來,蕪湖高新區積極落實國家、安徽省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把人才作為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從政策激勵、建立培育體系等方面著手,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人才引進與培養的政策,如《關于加強高新區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關于引進海外留學人才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風險投資機構推動領軍人才創新創業的意見》等,明確了對創新創業人才給予資金補助、載體建設、強化服務、股權激勵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為打造創新創業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搭建服務平臺引金鳳”
蕪湖高新區的服務理念可以用高效、創新”來概括,而服務平臺的建設恰恰是對這種理念的最好詮釋。
在蕪湖高新區內,由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金融服務中心等構筑的創新創業體系貫穿從科技成果到產業化的完整鏈條,一環扣一環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扶持創新型企業茁壯成長。
在創新創業載體方面,蕪湖高新區先后規劃并建設了中國科普產業園、蕪湖高新區軟件園、蕪湖大學科技園、蕪湖高新區服務外包產業園等專業科技孵化器。目前,科普園、軟件園等已投入使用,外包產業園規劃占地290畝,一期已建成3萬平方米,二期65萬平方米已全部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上半年將陸續完工。2010年年底,蕪湖高新區還規劃建設了蕪湖高新區中小企業創業園綜合性孵化器、加速器,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現已全部竣工。
在自行建設孵化器的同時,蕪湖高新區積極引進行業內的大型企業入駐并建設孵化基地,先后引進了和瑞科技園、榮升科技園等項目。截至目前,蕪湖高新區規劃綜合和專業孵化器、加速器項目建設面積100多萬平方米,開工建設面積65萬平方米,已建成面積近40萬平方米。與此同時,蕪湖高新區還加快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緊軟件和服務外包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的申報,跟進軍轉民技術產業基地的申報,積極爭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型產業集群基地獲批,促進省級節能環保裝備制造基地的升級。
為完善公共服務平臺,蕪湖高新區投資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大力引進科技創新中介服務機構。目前,已經有蕪湖高新區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權交易所、達內科技培訓中心等40多家公共服務機構入駐公共服務中心。此外,蕪湖高新區還成立蕪湖創元孵化器管理公司、蕪湖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等孵化器管理機構,初步形成孵化器+風險投資+創業導師”的管理服務體系。新成立的蕪湖高新生產力促進有限公司配備了專業隊伍,同時加入了安徽省科技廳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與安徽全省生產力促進機構形成網絡。同時,蕪湖高新區充分利用中國(蕪湖)科普產業博覽會和中國國際動漫產業交易會等全國性的展會,加大科技、產品與項目的交流和交易。今年11月,蕪湖高新區還承辦2011中國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嵌入式技術及應用交流會,有計劃地組織相關會議、會展平臺,促進各類科技創新要素在此匯聚。
蕪湖高新區在建立多層次人才培養與培訓體系上不遺余力。蕪湖高新區積極推動高校和職業技校根據企業需要,實行訂單式培養和嵌入式教學;加強實訓基地建設,目前已與高校合作建立實訓基地30多個,建立高校產業化基地12個;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和職業學校簽訂了企業技術人員定點培訓計劃,政府對招聘和培訓給予資金支持;邀請專家、教授對企業開設講座,同時組織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和專項培訓,不斷提升企業管理人員的業務和管理水平。
企業如魚得水,產業競爭力才有望不斷提升。如今,蕪湖高新區共有企業300余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63家,占蕪湖全市總數的22%。2010年,蕪湖高新區共實現工業總產值308億元,地區生產總值101億元,財政總收入19億元。目前,蕪湖高新區已形成由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節能環保、電子信息、高技術服務等四大產業構成的產業方陣”。其中,以奇瑞新能源為龍頭,中集集團、美國德爾福等60多家企業集聚,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初具規模;以海螺川崎余熱發電和明遠光伏太陽能為龍頭,匯集海格斯、科瑞克環保等知名企業,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風生水起;以華東光電、深圳雅圖為基礎,引入20多家骨干企業,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迅猛;以服務外包產業園為依托,吸引東軟集團、中國軟件、銀江科技等企業落戶,高技術服務產業異軍突起。
科學布局規劃展宏圖
隨著產業轉移的大勢所趨,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地區將從沿海向沿江拓展推進。蕪湖高新區希望在這個黃金發展期大有作為。”據胡光富介紹,按照國家高新區的要求,蕪湖高新區緊緊圍繞重點打造的高新技術產業,明確發展目標、產業定位、空間布局和發展導向,目前已編制完成蕪湖高新區十二五”發展規劃。根據蕪湖高新區的產業發展導向,委托國內知名研究機構編制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節能環保、以及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規劃。
按照已規劃的產業布局,十二五”期間,蕪湖高新區將重點引進新型材料、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等主導產業項目,加快推動節能環保裝備、LED光電、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的落戶,加大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現代物流業項目的發展力度。以現有主導產業發展為基礎,以產業鏈為紐帶,整合上下游資源,重點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利用蕪湖市成為國家節能環保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的契機,蕪湖高新區加大對奇瑞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研發和產業化,引進明基集團與奇瑞科技公司合資建設新能源電池隔膜材料等關鍵零部件項目。充分發揮華東光電研究所的研發優勢,扶持華夏微波和中航華東光電做大做強,促使中科大量子保密通訊項目盡快顯現成效。
蕪湖高新區以節能環保產業為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方向,以海螺川崎環保成套設備項目為拉動,全面加快安徽省節能環保裝備基地建設速度,做好配套服務。目前,科瑞克超薄絕熱保溫板(STP)、真空絕熱板(VIP)環保保溫材料、潔能太陽能電池板已經投產,推進海格斯能源科技產業園等建設速度,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為龍頭,推動節能環保產品、節能環保服務。
為加快服務外包產業發展速度,蕪湖高新區已建成蕪湖服務外包產業園一期,服務外包產業園二期正加緊建設,和瑞科技園已開工建設。以蕪湖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蕪湖高新區成功引進中軟、東軟、銀江科技、佳景科技等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50余家,吸引了一批專業人才入區創新創業……
科學的布局與規劃無疑給蕪湖高新區未來5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翻開十二五”規劃的最后一頁,可以看到蕪湖高新區對未來充滿雄心壯志的一組數字。
經濟總量上臺階:到2015年,蕪湖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50億元,營業總收入達到1500億元。其中,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形成營業收入1000億元,財政收入超50億元。
科技創新能力大發展:到2015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200家以上,吸引5家左右國家級重點研發中心、國家級應用型項目入駐,聚集60家以上的科研機構;吸引重點行業領域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領軍人物5-10人,高科技創業型人才過百人。
科技服務體系基本完善:到2015年,各類產業促進服務機構超過10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產業促進服務機構4家;孵化器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超過200家,基本形成創新創業體系完善、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服務一流的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