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著生命周期,企業也不例外,經過幼稚期、高速發展期,企業最終會步入穩定期和衰落期。
蘋果公司作為一家高科技公司經過多年發展成為了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然而在其發展速度達到頂峰之后,前進的腳步也已開始放緩。
蘋果近日發布2013財年第一季度業績,雖然銷售量有所增長,但低于機構平均預期,凈利潤同比僅增長0.1%,凈利增速創10年新低。
蘋果公司成功的奧秘關鍵在于電子行業創造利潤最大的兩個環節:技術開發和市場銷售,通過獨一無二的產品和品牌樹立絕對的領導地位;而在需要廠房等重資產投入的基礎生產環節,蘋果則全部外包,以最小的資本投入謀求最大的經濟產出。中國憑借著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成為了蘋果公司的主要外包對象,如富士康、廣達電腦集團、英華達、和碩聯合等公司成為了蘋果零件及組裝服務商,大小供應商遍布全國各地。
當然,這些企業與蘋果公司的合作對中國制造業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一方面,蘋果公司的高速發展使得中國供應鏈企業凈利潤大漲,蘋果近年來的爆發促進了一批中國高科技制造企業的興起,以至于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蘋果概念群,其中上市公司就超過10家;另一方面,蘋果公司也為中國提供了就業,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制造服務商富士康,目前已經擁有百余萬員工;此外,由于蘋果是一個開放式的供應鏈企業,并且將其對技術的追求和嚴格的工業管理思想深入到了各個產業鏈環節,這有助于中國制造業提高競爭力。
然而,蘋果公司為中國制造商帶來益處的同時,是否考慮到這種集中于低端制造業、生產低附加值、高度依賴的產業結構將同未來的發展相脫節,一旦這些品牌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出中國,中國的制造業將何去何從。
設想蘋果這艘戰艦沉了,那么產業鏈下游的中國制造業將面臨嚴重沖擊。
從微觀角度來看,一些制造商企業將由于失去蘋果訂單而虧損甚至倒閉,相關性強的公司,過度的依賴將會使其喪失生存能力,而對一些相關性較弱的企業而言,其凈利潤收入也將大大削減;從宏觀角度來看,制造企業的倒閉或規模縮減將縮減國內就業和出口額,同時也會將這種影響輻射到其他制造業;然而這種影響也為我國制造業帶來了轉型機會。
過去,由于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勞動力成本,很多跨國公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使我國成為了世界加工廠,中國制造”隨處可見。不可否認,這種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給中國帶來了可觀的好處,它解決了相當數量人們的就業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促進了凈出口額的增長,帶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但是,中國的制造業大多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以消耗資源、能源、環境污染為代價,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由國外引進,這導致中國制造業企業難以適應未來的世界發展潮流。
近年,許多外國公司如嘉頓、阿迪達斯等世界企業,紛紛將部分產品線從中國多家代工工廠撤回本國生產或人口紅利”更多的東南亞地區生產,還有近日蘋果公司宣布的將其Mac生產線撤回美國的現象,都為中國制造業敲響了警鐘。
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并且歐美國家又在推動再工業化”戰略,我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長遠來看,我們必須發展新的競爭力優勢,實現轉型升級,走有創新驅動的路線;但是短期內我國的制造業由于技術、資金成本等因素,對于低端制造仍有一定粘性,因此未來我國制造業的發展路線應當是,在保障低端制造業的同時發展中高端制造業,在中端制造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嵌入全球產業鏈中,在高科技創新上有所突破,能夠擁有一些高科技核心技術,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形成。
具體而言,制造業企業應該轉變對資源、低價勞動力的依賴,變依賴為自主,依靠科學技術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例如蘋果公司的代工企業,可以將蘋果對技術的追求和嚴格的工業管理理念應用到自身的生產中,利用參與蘋果等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和經驗向產業鏈高端發力,創建自己的品牌,開發個性產品,提高自主開發能力。此外,中國制造業的轉型更需要自主創新的土壤,為制造業企業的創新提供條件。激發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大研發投入,讓企業有能力去做品牌、去創新;第二,完善不利產業創新的體制和機制,通過制定合理的規則,比如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激勵企業創新;第三,增加對產品產權的保護,使企業敢于創新,用自主創新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
從歐美金融危機后推動的再工業化”戰略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化,必須以堅實的制造業作為基石才能永久發展。
目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我國金融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十八大報告也明確指出盡快實現產業轉型,這是中國的唯一出路,否則中國將被歐美拋之于后,難以立足世界之林。我們要緊緊抓住產業變革的重要機遇,推動互聯網、新材料、新能源、數字化等領域的技術融合和產業融合,帶動新興產業發展,盡快實現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