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來說,四化同步是具有實踐意義的戰略對策
十八大首次提出四化同步”的概念: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性的戰略決策,對實現我國現代化戰略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從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發展,比以往增加了一個信息化”,更好地契合了時代特征,這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信息化覆蓋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所有領域,同其他三化”之間互相促進。
1月14日,在北京萬壽路的機關辦公樓,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接受了《財經國家周刊》的專訪。
信息產業要把握機會由大變強
十八大報告中,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子部分,提出建設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推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
這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實質性內容,包括了產業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現代信息技術產業、信息技術應用。
《財經國家周刊》:2013年中國的信息產業面臨什么樣的形勢?
楊學山:2013年,中國信息產業困難還比較大,也存在較好的發展機遇。
第一是信息產業中制造業占了一半以上,而制造業中出口又占50%以上,全球經濟增速疲軟,尤其是傳統的歐美日市場增長很小,國際市場需求面臨著較大壓力。
第二是產業在轉移,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布局還在變化中。一方面一些企業回歸到歐美;另一方面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正在往東南亞轉移,比如富士康在菲律賓、印尼都部署建廠,一些日資企業也正在繼續往東南亞方向轉移。
另外,貿易保護和不正當競爭可能加大。2013年以及接下來的若干年,中國在信息產業方面面臨的不正當競爭和貿易保護形勢可能會更加嚴峻,同時,產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基本格局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這些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
機遇方面,一是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二是中國IT市場蓬勃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IT市場。同時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正不斷出現,使整個信息產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全世界移動互聯網市場,基本上都處于美國企業壟斷之下,只有中國例外,百度[微博]、阿里巴巴[微博]、騰訊等本土企業在國內互聯網市場占據優勢。
這其中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中國有廣闊的市場,足以支撐一個大企業發展,日本、韓國的市場不夠,難以支撐一個本土企業和美國的企業抗衡,二是中國特殊的文化環境有利于本土企業的發展。在新應用方面,中國已經形成了世界上最復雜的應用系統,因為我國人數最多,經濟活躍、企業數量龐大,這些決定了信息系統最為復雜、數據最多,這也為培育位居世界前列的企業創造了良好條件。
過去,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長世界規模最大,但是核心競爭力不強,現在面臨大市場、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而且是最復雜的應用的重大機遇,產業就有機會逐步實現由大變強。
《財經國家周刊》: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如何?
楊學山: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有兩種算法,一種是產業增加值在年度增加值里面的比重,這是最直接的,現在我們信息產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約為5個百分點。
信息產業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制造業,另一部分是服務業,現在中國的信息產業里面制造業比重偏大,服務業比重偏小,以銷售收入計算,2011年我們信息產業中制造業占比約為82%,2012年略低于80%,而發達國家信息產業中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比重為6:4。
但是軟件產業的發展比較快。軟件產業2012年增長了27%,2013年的目標是25%,希望未來三年還能保持在增速20%的水平上。信息產業中制造業的產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口,但是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卻只有很小一部分外包服務出口,主要都是為國內市場,所以對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信息產業面對的不僅是產業自身發展的問題,其發展水平和能力是推動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手段和支撐。現在以及未來的企業、政府、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百姓生活,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系統,離開信息系統一刻都不可以,這是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拉動作用的另一方面的體現。
《財經國家周刊》:你認為2013年信息產業的投資情況會怎樣?
楊學山:2012年的信息產業,尤其是制造業投資下降得比較快,目前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增固定資產增速剛超過10%,其原因一是2011年的投資太大,尤其是光伏產業,前幾年投資過剩,導致去年下降得比較多;另一方面是因為信息產業中制造業投資部分外資企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外資在2012年的投資下滑較多。
預計在2013年,信息產業的投資保持平穩態勢。因為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要逐步改變多年來投資比重太大,消費比重太小的局面。
對于信息產業來說,核心問題就是拉動市場需求,總體上適度投資。但投資在一些關鍵領域要進一步加大,比如說芯片方面,如果要確保未來五年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控制在兩代之內,必須要有很大的投入,需要幾千億投入才能實現這個目標。
兩化融合下一步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
自2008年3月工信部成立開始,它的一個關鍵職責,就是推動兩化融合的進展。
《財經國家周刊》: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信息化,提出四個著力,你能否解讀一下這對推進兩化融合下一步工作的意義?
楊學山:信息化是從十六大就開始提出,十八大的變化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在2020年的目標里面,明確地把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作為一個發展目標提出來;二是十八大報告中很多部分,都具體提到信息化的任務。
這說明了兩件事情,一個是信息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理論上明確出來,另一個是信息化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通過實踐體現了出來。
這的確是對推進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部里來說,重大的不同就是過去幾年主要是側重在工業領域的信息化,但是現在我們理解到,信息化必須要調整為全面推進。
所以2013年我們重點要做的兩件事情是,一是提出評價信息化水平指標體系;二是要對當前在全社會推進信息化面臨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有深度的調研,提出對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