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恩陽區漁溪鎮遠望村,三臺插秧機在田里來回穿梭,3名農技干部同步監督指導。不到半個小時,一畝秧田就添上了新綠。而田邊的一棵大樹下,七八個村民正悠閑地聊天。
今年農忙季節,遠望村的農民為什么沒有忙起來?
今年我們在遠望村進行農業生產外包服務試點,農民當起‘翹腳’老板,我們成了義務雇員,農民腳都沒打濕,田里的秧苗就插好了。”漁溪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許順全給出了答案。
困惑:傳統農業面臨嚴峻考驗
遠望村平均海拔652米,屬于中丘陵地區,土地分散,不成片、不成形,耕作難度大。近年來,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全村1648人,務工人員就達800多人,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青壯勞動力寥寥無幾,勞動力極度短缺,傳統農業遭受了嚴峻考驗。去年,全村耕地面積有1100多畝,撂荒面積達400多畝。
傳統農業對勞動力依賴程度非常高,全是人工操作。村里青壯勞動力95%以上都外出了,有10多家直接是全家外出,在家老人年齡大、體力弱,很多人都有病,還要帶孫子,農活就顧不上,土地送人種都沒人要,而現代農村產業發展也不是一句話的事,目前村里的條件還不成熟,只有撂荒。”村黨支部書記龔文榮無奈地說。
出路:嘗試農業生產外包服務
針對農村現狀,恩陽區農發局進行了深度調研,廣泛征集意見。
有人提出加強土地流轉,發展農村種植、養殖業,但遠望村地形地貌條件還不適合,業主不愿進駐,強行推廣,很有可能得不償失。同時,全區現代農村產業已經得到大力發展,傳統農業也需要適度保留。
經過反復論證,恩陽區決定推行農業生產外包服務機制,在遠望村進行水稻種植試點。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統一供種、統一育秧、統一耕作、統一插秧、統一管理、統一收獲,農民只需到村委報名申報,交納每畝440元的外包服務費,整個過程完全不需要自己參與,糧食就顆粒歸倉。
聽說今年推行新政策,我除了申報自家的一畝稻田外,還聯系鄰居,把他撂荒的7畝土地承包了,今年預計可收獲9000斤稻谷,到時候糧倉都裝不了。”村民龔文碧說。
算賬:農民收入翻番
龔文榮算了一筆賬:按勞動力成本算,外包服務每畝只需要440元,如果農戶自種自收,至少需要700元,每畝土地農民直接受益260元。
如果按產值算,水稻畝產1100斤,收入1400元,除去外包費用,每畝水稻純收入960元,過去才500元左右,農民收入成倍增加。
服務站給農民虧本打工”,服務站與鎮農機專業合作社合作,土地整理和插秧、收割,都由合作社完成,實行機育、機耕、機插、機收,全程機械化操作,僅機耕、機插、機收三項成本每畝440元,種子、農藥、化肥、耕作道修整等費用全部由服務站負責,服務站還組建了由黨政干部、大學生村官、農技員等組成的助耕服務隊,義務進行田間管理和農技服務。
這種模式受益的是農民,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短缺、土地撂荒、生產技術不到位等問題,我們付出的成本比往年少,不需要勞作,收入居然還增加。”村民龔文碧說。
出路:加強土地整理
試行的農業生產外包服務,受益最大的就是農民,如果大面積推廣,農民增收數字將非常可觀。在試點中,我們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下一步我們將不斷探索、不斷研究,最終形成一套健全、科學的新機制。”漁溪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母洪波說。
究竟還存在哪些問題,村民和農技員為筆者做了分析:
要解決耕作道問題,保證農業機械能到達作業區域,避免過高的人力搬運費用;要加強土地整理,相對集中,連塊成片,提高機械化操作效率;要保證水源,能排能灌;農機合作社要添置設備和配件,確保搶收搶種時機械夠用,不出故障;要強化成本管理和健全運行機制,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引入社會服務,確保農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