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高新區設立于1991年,1992年獲批國家級,面積110平方公里,人口27.1萬。近年來,堅持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市科技創新高地、科學發展引擎”主體功能定位,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轉型提升,全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全域城市化三大任務,加快三次創業”步伐,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取得新成效,獲批建設國家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工程、成為首批開展示范工程的23個國家高新區之一,參與創建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在建設中國(濰坊)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9.6億元、工業主營業務收入708.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29.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8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1億元、增長15%。
一、堅持創新引領,全力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高地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整合優化政府、企業、高校院所、科技中介等創新資源,全面構建縱向延伸、橫向聯合、覆蓋區域、扁平運作的創新體系,打造科技成果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橋梁紐帶,助力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帶動全域創新發展。
一是構建3+1+N”科技創新體系。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引進北大、清華、中科院合作共建北大燕園科技園、清華啟迪之星孵化基地、中科(濰坊)創新園,打造濰坊藍色智谷,搭建專業化、開放式區域創新大平臺,已引進孕寶科技等高端項目85個,引育孵化聲光電子、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文化創意等高成長性企業100余家,組織承辦了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山東賽區)等創新創業活動80多場次,對接服務企業1000余家,被確定為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山東賽區)永久承辦地。在美國硅谷設立創源孵化器,積極承接海外孵化的高端項目,嫁接提升本地主導產業,開創了國外孵化、國內加速轉化的國際科技合作模式,已與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休斯敦技術中心等科研機構開展了深度合作,吸引40多家美國企業入駐。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合作建成山東省3D打印與先進制造創新服務平臺,導入增材制造等先進技術,集聚企業和團隊12家,形成了3D打印桌面設備生產、材料研發、系統集成、三維設計等產業鏈條。
二是集聚高端創新要素。建設中美創新園,搭建中外技術信息交流轉移平臺、創新資源對接平臺和孵化加速產業化合作平臺,吸引國外高科技中小企業來濰創新創業,實現高科技成果對接合作、高科技項目產業化發展。正在建設中科曙光大數據(濰坊)中心。與中科院共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濰坊基地,鏈接中科院18個研究所、36億元儀器設備,實現科技與企業技術創新良性互動。推進人才特區建設,聚集千人計劃”專家26人、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8人,市鳶都產業領軍人才”45人,海外高層次人才400多人,山東省海智工作基地在高新區揭牌。積極搭建眾創空間,引入基于O2O”模式的創新創業基地—鳳岐創業孵化器,建成MYWORK、云思六度等眾創空間,組建創業夢工廠”和創業高新輔導站,在藍色智谷實施全省網上投資路演直播。全年獲批省級以上科技計劃和重大專項140項、爭取無償資金5.5億元;新申請專利2489件、授權專利1858件,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均居全市首位。
三是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把財政科技創新經費提高到1億元,通過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式,對創新創業企業、項目、人才、團隊進行全方位扶持,全年累計兌現優惠扶持資金6000余萬元。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全年累計科技支出2.9億元、增長62.3%,有效保障了藍色智谷、3D打印與先進制造創新服務平臺等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與中科院合作建設濰坊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設立國際化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用于引進美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先進技術,全力支持企業參與國際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和品牌創建。整合全區能夠對社會開放使用的158臺設備、12個實驗室,建成重大關鍵通用儀器設備和實驗室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市場化共享。支持企業開展海內外技術交流,濰柴動力、歌爾集團、盛瑞傳動等企業設立30多處海外研發中心,加快海外先進技術國產化進程,濰柴動力、力創電子、賽馬力3家公司聯合研發的大功率燃氣發動力電控和噴射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天瑞重工鑿巖機械公司專利入圍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二、堅持產業立區,著力打造區域經濟發展引擎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眼于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思路,推動產業園區化布局、鏈條式成長、集群化發展”,結構性改革新動能進一步增強。
一是優化園區布局。完善提升光電園、生物園、軟件園等10大特色園區內涵,充分利用好9個國家級、17個省級特色產業化基地。依托盛瑞傳動公司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優勢,建設自動變速器配套產業園,首批4家企業實現集中簽約入駐,著力打造百億級高端自動變速器產業基地。突出市場化導向,對光電園、軟件園、生物園實行企業化運營,促進園區發展實現多元化投入、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高新區政策、品牌、技術、資源優勢,創新實施一區多園”發展模式,把濱海、壽光、坊子、高密、諸城、青州等縣市區的專業園區納入輻射帶動范圍,構建起一區六園”協作抱團、聯動發展的格局。
二是堅持集群發展。集中培育汽車及裝備制造、聲光電子、生物醫藥、軟件信息四大主導產業,重點培育3D打印、生命健康、測繪地理信息、電子商務、文化創意、海洋科技等新興產業。去年,全區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42.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2.1%。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組建全區產業生態聯盟,實現抱團發展,加快建設國家火炬計劃濰坊動力機械產業基地、全國綠色動力研發制造基地和全國領先的8擋自動變速器生產基地。聲光電子產業完成產值188.5億元、增長4.5%,正在加快建設全國唯一的國家半導體發光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生物醫藥產業完成產值66.3億元、增長31.5%,正著力打造國家火炬計劃生物醫藥特色產業基地、國家創新藥物孵化基地。軟件信息產業完成產值28.2億元、增長10.2%,承擔全省物聯網產業集群培育示范工程試點建設任務,成功創建國家火炬計劃軟件產業基地、全國版權交易示范園區。測繪地理信息產業,聚集劉先林院士工作站等72家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正在加快全省唯一的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和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創新拓展電商人才培訓”、海E通”等項目, 比鄰•海外一號倉”項目在韓國推廣,入駐企業600余家,新媒體廣告產業園納入國家級廣告產業園扶持體系,恩源信息被評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企業”,正在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和中國高端食品電子商務總部基地。生命健康產業,規劃建設國際生命健康產業園,集聚發展生物醫藥、健康環保、醫療服務等業態,打造科技化、國際化、生態化的國際生命健康產業集群。 三是壯大企業群體。全力支持大企業技術創新、并購重組、上市融資,加快培育高成長性科技中小型企業,形成以濰柴動力、歌爾聲學、福田汽車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為引領,華滋自動化、天瑞科技、勝達科技等200余家中小企業鏈式聚集的企業群體,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127家,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21家。濰柴動力實施互聯網+制造”戰略,實現全球共同研發、智能制造、智能服務,推動持續健康發展,其做法得到國務院和省政府有關領導批示,獲批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列第70位、中國機械工業百強列第2位;歌爾聲學加快由傳統的OEM/ODM業務模式向以創新、品牌為發展方向的技術品牌公司轉型,承擔國家工業強基工程1項,獲批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入選中國電子元件企業百強列第4位,全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0億元、增長6.2%,實現境外投資1.2億美元;福田汽車正式啟動40萬輛整車擴建項目、70萬臺發動機新建項目和汽車零部件企業配套項目,正在打造商務汽車、MPV與發動機、汽車模具生產研發一體化的綜合性制造基地。盛瑞傳動在新三板上市,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前置前驅插電式混合動力8AT,3萬臺陸風X7整車8AT下線,獲批國家重大技改項目、入選國家強基工程、榮獲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卡麥龍石油機械、銀輪熱交換、華滋自動化等中小企業逆勢上揚、發展迅速,產值增幅均超過50%。深入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創新帶動企業全面創新,努力增加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培育國內國際名牌產品、名牌企業和名牌產業,省級以上品牌達到75件,其中全國馳名商標5件、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5家,注冊國際商標724件。 三、堅持高端定位,加快打造現代服務業集聚區
集中資源力量加速培育科技服務、現代金融、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高端業態,促進服務業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發展。 一是提升科技服務。圍繞構建研發—孵化—加速—產業化”的創新服務體系,新增孵化加速面積45.8萬平方米,全區建成4個國家級、3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建8個孵化器、加速器,孵化加速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680家。建成濰坊現代中介服務孵化器,擁有信息交流、咨詢評估、檢驗檢測、技術交易、法律服務、信用擔保等中介機構120家,技術交易服務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加快引進管理、營銷、研發總部及分支機構,打造健康東街、濰縣中路、沿浞河總部經濟隆起帶,已引進聚集各類總部及分支機構97家,總部經濟稅收比重達到55%以上。 二是突出現代金融。圍繞打造區域金融資源聚集區和金融創新引領區,投資18億元建成26萬平方米的科技金融園區,聚集各類金融機構147家。設立1億元政府創投引導基金,與魯信創投合作成立的濰坊魯信厚源創業投資基金投入運營,獲批科技部首期2500萬元引導基金扶持。積極與清華控股、北大創投、以色列基金對接,加快成立總規模分別為5000萬元、1億元和2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撬動社會資本7億元以上。成立全市首家科技支行和政府融資擔保機構,加快申報籌建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參股濰坊匯金融資擔保公司。運用掛牌上市、發行債券、產業鏈融資等多種融資方式,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規模,上市、掛牌企業達到12家,2家企業正在申報新三板掛牌,另有30家企業進入上市掛牌后備庫。建立過橋還貸基金”制度,首筆1000萬元政府風險補償基金已到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模式創新,推動濰坊銀行為擬上市掛牌企業發放5500萬元信用貸款和濰坊市首筆新三板股權質押貸款。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中小企業履約保證保險、信用貸款、新三板股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業務,爭取人民銀行再貸款,為70余家企業融資4億元。
三是做強服務外包。加快建設山東呼叫中心產業基地、動漫文化產業基地和測繪地理信息產業基地,發展呼叫中心服務、創意設計、生物實驗外包,中動傳媒創建全國首家個人動漫在線社交平臺漫驢”并啟動新三板”上市進程。15萬平方米的山東呼叫中心產業基地已入駐順豐速運、大地財險、陽光保險、淘寶客服等知名企業,座席達到8000個,順豐速運、萬聲通訊利潤分別增長107%、80%。
四是堅持科技文化融合。圍繞創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積極培育開放、包容、和諧、進取的高新特色文化。建成國家版權示范基地、山東濰坊數字出版基地、中動數字出版創意研發園區、云計算版權交易園區、文化產業孵化器等一批產業高端載體,引進濰坊文化產權交易中心,成立燕園東方文化資源交易平臺,聚集國防工業出版社等新項目,構建多層次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打造區域文化資源流通集聚區和示范基地。 四、堅持全域國際化,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堅持城市化與國際化同步推進,完善提升城市服務功能,營造國際仿真生態環境,加快打造全域國際化發展先行示范區。 一是實施高標準建設管理。堅持規劃先行、有序推進、梯度建設,設定控制區、核心區、輻射區三個層次,建設國際化發展先行示范區。 正在建設歌爾、濰柴兩個國際化示范社區項目,著力打造國際化、生態化社區,滿足高層次人才的生活需求。加強國際城市品牌策劃,在交通干道、主要街景、公共場所等完成外語標識,刊發全市首份英文報紙,開播國際電視節目,推進公共場所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依托軟件園云中心,聚集優化機關單位服務器、數據資源,搭建電子政務局域網網絡平臺。大力實施提升市區戰略,投資12.4億元,實施104項市政工程,新修道路56.7公里,新增綠化面積3.6萬平方米。對接國際標準和世界前沿,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推進城市路網、地下管廊、公用設施標準化。積極推進城市管理智能化,實施211綠色低碳建筑行動,大力推廣太陽能管熱建筑一體化,新開工47萬平方米綠色低碳建筑示范項目。開展三八六”環保行動,加大空氣、水系及城市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快推進渭水河、張面河、麻溝河綜合治理和西浞河景觀提升,建成電廠、鋼廠生態防護林二期工程1108畝,污水處理廠達標廢水全部回用。
二是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強化三招三引”,拓寬外資引進渠道,全區累計引進70家外商投資企業,全年到賬外資6130萬美元、增長50.5%。加快建設海外高新”,支持優勢企業在全球開展并購重組、合資參股,全市11個境外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我區占據6席,全年對外投資額達2億美元、占全市一半以上。濰柴集團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有子公司,中方投資額超過6億美元;歌爾聲學在越南建設合資工廠,員工達3000余人,并出資4150萬美元收購丹拿公司(丹麥)83%股份,在區內合資成立了歌爾丹拿音響有限公司,迅速進軍高端家用音響、汽車音響和專業音響市場。加快外經外貿優化升級,深挖出口企業潛力,鼓勵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零部件進口,全區有20多家企業在境外設立了100多家公司或辦事處,100多家企業的產品銷往境外,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22億美元、增長12.8%,總量居全市第二位。境外工程及外派勞務實現新突破,全年實現境外工程額3496萬美元、增長475%,外派勞務1190人、增長431%。
三是強化民生發展保障。大力發展住房、教育、文化、衛生、養老等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規劃建設37個標準社區,構建現代城市社會治理體系,推動多居合并試點和一社一居”大社區模式。實施政社互動”,建立起區、街道、大社區三級”管理架構,建成公辦學校全部通過標準化驗收,成為全省素質教育示范區。新建、續建10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提升瀚聲、美加、智野等4所國際學校和幼兒園。深入實施四德工程”建設,在浞河景區建設道德文化長廊”,評選出10個最美家庭”、23名高新好人”,涌現出中國好人”姜維修、全國美德少年”劉致遠等一批先進典型,國稅局創建為全國文明單位。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實施一建五送”文化惠民工程,清池街道綜合文化站獲批國家一級文化站。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面落實先診療后付費”、五免五減”等20項醫療惠民措施,實現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加快建設陽光融和醫院、濰坊婦女兒童健康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深入推進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新增投入8000萬元提高13項民生保障標準。加快建設鶴祥安養中心二期、殘疾人康復中心和精神病康復病房,構建生活照料與康復關懷融為一體的養護型養老服務模式。
五、堅持深化改革,持續激發轉型發展活力
深入推動行政體制、商事制度、政務服務、社會治理、決策執行監督體系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打造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區。 一是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堅持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導向,加快構建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建成區政務服務中心,建立權力清單、服務清單制度,向社會公布行政權力事項3416項、政務服務事項760項。調整設立新鋼、新昌兩個經濟發展區,作為高新區的園中園”、區中區”。
二是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出臺商事登記負面清單,明確商事登記中需禁止和限制的115項負面事項。在園區、孵化器推行住所申報制,最大程度地削減辦照前的條條框框。采用國務院確定的18位社會統一信用代碼編碼規則,頒發山東省首張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開通企業名稱網上自主申報系統,申請人可通過互聯網自行申報并選定企業名稱,直接辦理企業登記。全面推行印章刻制普惠制,全省率先設立12家商務秘書”公司,配套設立6個市場監管咨詢服務室。率先推行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營業執照的做法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省領導來區檢查時親自頒發了第265張營業執照,省委改革辦專題刊發我區經驗做法,市政府出臺正式文件推廣。去年,全區新增市場主體4448戶、增長30.2%,總數達到18042戶、增長28.2%,總量實現三年翻一番。
三是優化政務服務。出臺加強行政審批事中事后監管的實施意見,新壓減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86項,壓減率達42.1%,各類審批事項按時辦結率100%。再造市場準入審批流程,57項前置審批改為后置審批,市場準入審批手續壓縮至3小時。升級改造一站式”網上辦事服務平臺,增設電子印章和批文證照公文處理系統模塊,完成與郵政EMS物流平臺的對接,群眾足不出戶即可辦理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
六、堅持固本強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從嚴從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大討論活動,與北京大學聯合開辦5期北大(濰坊)創新大講堂。健全完善城市社區黨組織的管理體制、服務機制和服務功能,規范理順村改居社區各類組織的職能定位、權責關系和運行機制。深化黨風廉政建設。扎實推進國家食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持續鞏固和擴大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為全省行業文明創建工作會議提供現場。完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扎實做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構建齊抓共管的安全監管格局,切實加強基層群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