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國內呼叫中心的發展始于1998年,以計算機電話集成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呼叫中心起步,逐漸在國內普及。近幾年,呼叫中心市場不斷擴大。截至2009年,國內呼叫中心企業超過1200家,收入近6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
而經過近10年的起步發展,國內呼叫中心初具規模,并已形成一定的地域性和行業分布特點。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沿海省市,主要集中在電信、金融、航空、電力、政府等行業。
為鼓勵服務外包產業加快發展,中央政府近期也頻頻出臺扶持政策。今年4月,工信部為加快推進呼叫中心產業發展,經國務院批復取消了離岸呼叫中心的外資股比限制。
先解禁離岸,實際上是不再限制國際上比較大的、具有承接能力的國際性企業落戶到中國來,所以對在岸的市場沒有直接的沖擊。如果落戶到杭州,不僅可以學習他們帶來的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理念,還鼓勵外資與國內的民營資本合作,把先進的服務管理帶進來,總的來說對我們的呼叫中心市場還是有利的。陳家春表示,當時政策設計的考慮,雖然中國和國外在競爭力方面相比較弱,需要保護,但光保護還不行,還要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來帶動提升國內的整體實力。
數據顯示,中國每萬人擁有的呼叫中心坐席數為1.66個,而美國每萬人擁有的呼叫中心坐席數為100個以上。專家表示,在世界500強中,90%的企業利用外包呼叫中心,而近幾年中國的呼叫中心外包市場一直保持25%的增長速度。
但也要看到的是,我國的呼叫中心產業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特別是多數呼叫中心規模較小,專業管理和技術人員缺乏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數據顯示,在跨省經營的呼叫中心企業中,78%的從業人員少于百人,千人以上的僅有3%,缺乏行業領導者,尚未形成引導市場發展的力量。
因呼叫中心是一種人力和知識密集型的組織,其人員的語言能力、專長領域和技能是呼叫中心核心競爭力之一。而國內市場的高速發展,使得人才短缺,流動性較高,削弱了企業在人力資源投資、培訓上的積極性,影響了行業整體服務商水平、高層次的發展。另外企業仍存在重硬件技術輕運營管理的觀念,以及法律法規等政策環境有待完善。
今天的呼叫中心已經不再局限于提供傳統意義上的客服熱線,還但當主動呼出建立營銷渠道的重任。陳家春表示,隨著市場競爭的家具和信息化需求的提升,呼叫中心企業正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更深層次的服務競爭和模式創新。現在是需求方、提供方及國家大環境,三個方面的動力使得該產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