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進入電信企業(yè)后很快就被安排到了運營流程分析崗位上,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美國人的特點就是科技興趣極其強烈,甚至到了迷信程度,也因此把標桿管理和KPI管理模式看得非常重要,通過細化到達了一種極限,最后反而讓這種技術管理體系逐步走下了神壇。事極必反,這是中國人的中庸哲學,卻在現實中驗證了美國人的技術迷信弊端,讓我們從中領略到一種事物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而從心理學這種現象并不難以解釋;任何技術運用到了人身上也就成了人們生活的一個有機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也就自然成了一種發(fā)展限制條件。在工業(yè)大生產和統一規(guī)格產品時代,人力資源管理規(guī)范化程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產流程核心內容,而客服部門僅僅是這種內容的一種后續(xù)延伸部分,這種定位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
然而,這種定位已經與現實社會越來越無法適應。每次我聽到坐席員在解答消費者問題后都生硬地問那句標準結束語:我的服務有讓您非常滿意嗎?在呼叫中心電話另一頭的客戶往往拒絕回應而掛掉了呼叫中心電話。按照流程設計者的本意,消費者在這種人力管理模式中也竟然成了一個特定角色,他們也被裹挾到了這種程序中,企業(yè)并不向他們支付任何回報,也沒有顧及他們真實感受,這些都僅僅是為了做一份美麗的客戶調查反饋報表而設計的。顯然,我們從這種程序中不但看到那些可憐巴巴的坐席員在刻意討好甚至感情賄賂那些消費者,以此提高業(yè)績,而消費者不但沒有從中獲取好的體驗感受,反而加重了心理負擔。如果我們稍稍回味一下,就會發(fā)現客服流程作為產品流程延續(xù)是多么荒謬,你明明就是要告訴那些消費者不要退貨,不要索賠,不要找麻煩,卻說是為他們服務的,甚至是為他們提供了產品之外的使用價值。
對于這種與現實的脫節(jié)我們寧可選擇視而不見,因為它確讓我們這些依靠KPI管理體系討生活的人們深感恐懼。這種恐懼來自于遇到了一個無比強大的對手,我們所面臨的競爭者是一個強大無比的人工智能系統,它可以在國際象棋和圍棋上戰(zhàn)勝最強的人類棋手,當然處理我們這些簡單枯燥的工作應答程序不在話下。面對這種高級科學產物,我們現有的科學化管理顯得非常低端,而且它并不符合自然法則,把人類鮮活的智慧變成了機械性工具,把生動靈活的交流變成了具有敵意的競爭對話。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是這種非理性思維被不斷強化,隨之而來的是各類時間管理軟件和錄音系統把坐席人員的一舉一動按照時間和內容進行標準化,簡直就如讓一個戴著枷鎖的犯人去自我懲罰。我曾經看到一個中國呼叫企業(yè)使用有七十多條質檢標準的業(yè)績表格,讓每個坐席都每半個月承受這種懲罰性與領導溝通。當然,最慘的就是那位質檢領導,他不得不天天面對坐席員做這件同樣的事情,深怕自己成為一個思想虐待狂。
顯然這套KPI管理體系預設了一種錯誤的邏輯前提;它假設人類是根據行為數據標準進行工作的,而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類是根據工作目標工作的,可惜我們直到呼叫中心電話詐騙蔓延全國才意識到這點:為何這些詐騙團伙用如此簡陋的設備就能做的比我們高效的多?。正因為騙子們沒有KPI的約束才能進行如此靈活生動的對話表演,而我們在KPI枷鎖之中依然是工業(yè)產品的一種部件而已。然而呼叫中心行業(yè)對于KPI管理體系的迷信是何等深入骨髓,它形成了一系列的評估標準,并配以獎罰制度,并以此為標準開發(fā)出越來越精美的機器系統,從二十年前十多個KPI指標到如今的上百個指標,企業(yè)為此花費了更多的金錢,人員流失卻越來越加劇,客服滿意度卻沒有實質性提升。
在美國當年那些電信巨頭都曾有過世界上最強悍的KPI客服管理體系,也正是這種極端化技術管理向社會暴露了它們的低效和粗紕。微軟開啟了人工智能時代,卻是喬布斯奉獻給這個世界最可貴的禮物----智能手機,才徹底顛覆了工業(yè)時代那種企業(yè)和消費者關系,讓消費者真正成為了市場運營的主動一方。蘋果手機的名言就是你是掌握方向盤的主人,作為手機主人沒有其他人能夠迫使你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包括手機后續(xù)服務麻煩處理。美國電信(ATT)如今已經淪落成純粹的信號管道提供商,而蘋果手機卻成了消費者的生活體驗核心平臺,盈利與社會生活發(fā)展同步共贏。
中國中產階級在全球到處走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根本對現有的客戶呼叫服務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只選擇那些無需后續(xù)客服的產品和服務,這類產品和服務直接把后臺客服需求集中起來交給軟件打包處理,以免造成不良反饋和體驗。就如現代智能手機里的那些APP一樣,你只需按一下指令就可以確信獲得所需服務,這就是所謂的主體服務----消費者作為主體為自己服務。如果今天你說需要一個數百人的呼叫中心用于客服,我會反問你的產品市場定位是否要徹底反思檢討。人類的確已經到了非客服時代,把客服變成了主體服務模式,消費者不再是被踢來踢去的客體(皮球),反而成了掌握客服平臺方向盤的主體,客服人員成了他們的助手。
如今客服體驗模式是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顯然已經無法用過去那種簡單的產品使用感受充當內容主干。隨著時代發(fā)展,消費者所處的文化氛圍不斷改變,網絡生活促使個性化需求迅猛發(fā)展,同時也能夠更有效地滿足這些需求,隨之而起的是小眾化市場如同雨后春筍到處出現,社交網絡成為了這種市場的集散與服務平臺,形成了眾多的分享經濟模式的同時,也為今后客戶業(yè)界發(fā)展提供了前瞻性預測。在這個時代里,消費者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產品使用者,而是一群提供消費能量作用的消費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