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你的客戶無疑是企業界最常引用的箴言,然而,企業多半把了解客戶的重要性掛在嘴邊,卻未能付諸行動。這是因為有些公司尚在撫平之前努力未果的傷口:比如執行數據倉庫計劃失敗,或是企圖說服銷售人員記錄每位客戶的興趣卻不成功等。還有些公司實施的措施不夠完善,比如,針對客戶利潤率或新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執行進行調查,以提高銷售效率。結果,雖然效率因此提高,卻沒有得到深度的客戶洞察力。還有些公司只看到自身系統的龐大資料就已經卻步,不知從何開始。
在過去幾年中,企業如果無法妥善管理他們的資料還可以原諒。以前的技術解決方案不如現在的完善好用,使用起來沒有效率又困難。不過,現在企業可沒有借口了。強效客戶關系管理軟件與其他解析工具隨處可見,在了解客戶方面,企業不用再待在黑暗之中。更重要的是,企業再也沒有本錢坐視足下金礦而不采取行動。來自競爭對手及客戶的壓力,促使主管發展適當能力,來搜集、分析并利用客戶資料,以產生實際業務價值,比如,搜集資料、了解如何贏得更多客戶,來提高經濟價值,并且更有效率地服務于既有客戶。
要開發出這類能力,企業必須著眼于以下3大重要議題:
•針對每一客戶創造整合性觀點。
•了解并預測客戶行為。
•發展客戶深度洞察力來改善未來與客戶的互動,并持續強化客戶關系。
創造對客戶的整合性觀點
企業開始進行一項CRM計劃時,可能會想要從每一位客戶身上盡量取得最多資料。事實上,質重于量,資料的品質才是幫助企業建立強大客戶關系、變得更以客戶為中心的關鍵。企業購買與搜集這些持續增多的客戶資料,并不是通往以客戶為中心的途徑。事實上,很少有證據顯示取得更多資料與技術,就能夠創造更佳的客戶關系。但是,卻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如果能取得許多與客戶相關的資料,再由中央資料庫來管理這些資料,則能幫助企業達到以客戶為中心的目標。不過,無論是重質還是重量,企業都應該先了解為什么要搜集這些資料、要搜集哪些資料、要從哪里取得想要的資料,以及如何應用他們搜集到的資料。企業常常發現,他們比較需要重點集中的資料,至于所需數量倒不如他們想像的那么多,而且企業資料庫中,多半都已經存有他們所需要的資料了。
首先,企業要決定需要哪一種資料。其中又涵蓋三項基本步驟:了解已經知道的客戶資料;找出企業應該知道、卻還不知道的資料;確認如何以適當資料填補所知空白。
要了解已經知道哪些信息,企業必須先為既有客戶建檔,檔案涵蓋基本信息,比如購買歷史、客戶關系遠近距離、購買詳情、與企業內其他部門交易情況,以及客戶與公司進行互動最常使用的渠道。
接下來,企業必須界定所知空白。也就是,為了達到目標,在特定客戶、潛在客戶與市場方面,還有哪些需要知道的信息。要找出所知空白,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根據客戶特性對他們進行區分,然后針對他們的行為模式、購買物品與為何購買提出假設。將客戶進行細分后,還會衍生一些細節問題,比如每一類別的人口統計資料、購買動機差異性、各自需要哪種層面的服務等。這種做法能夠幫助企業看出還欠缺哪些資料。
客戶相關資料的最佳來源是他們與企業的實際互動經驗。要為每位客戶建立信息,企業要先在信息系統中鍵入以下資料:
*電話服務中心接獲的抱怨/詢問。
*信用與財務信息。
*與各部門進行的業務交易
*客戶的購買歷史。
*購買詳情。
*實際購買歷史/表現出的偏好。
還有一種客戶信息來源,就是所謂的靜默商務(silentcommerce)0靜默商務利用無線移動通信、先進的內容標記與感應技術,來記錄與傳送每日重要產品信息,這些信息包括產品處理頻率,例如,一個消費者從零售貨架上拿起和放下貨品的次數,以及企業行為發生地(例如,企業能在某一特定產品運往客戶家中或辦公室的途中對其進行跟蹤)。靜默商務能提供前所未見的客戶深度洞察力,因為它能夠幫助企業了解客戶與他們的產品所進行的互動,讓整個購買流程彼此相互作用并透露重要信息,使企業能隨時從供應鏈找出、定位與追蹤特定產品。從制造商到消費者,甚至連產品的再生利用情況,都可以追蹤出來。雖然目前靜默商務還不普遍,但在多家企業進行的實驗情況十分良好,證明這項技術能夠大幅提高企業對客戶的了解。
當內部資料被挖掘殆盡后,企業可能需要第三方資料,來補足既有信息的空白之處。有許多資料可以花錢購得,而且這些資料也能夠讓企業的客戶檔案內容更加完整。不過,在花錢購買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第三方資料的限制。購得的資料,像是客戶提供的保證卡、問卷、雜志訂購者名單等,可能在某些方面非常有參考價值,但也可能因為切合度(matchrate)低而變得不可靠。
舉例來說,許多知名企業提供人口統計資料。這些公司通常從電話簿、機動車監理所或人口普查取得資料來加以編輯。人口統計資料是分析、建檔、鎖定營銷目標的重要信息,但它們的準確度可能會因為客戶的流動性而大打折扣。(每年有10%~30%的人搬家或換工作)一般的切合度只有70%-90%,因此買來的資料多半無法與企業的資料庫相一致。新隱私法規定,資料提供者在將消費者資料提供給別人之前,必須讓消費者有選擇是否公開的權利,因此,在收入、房屋價值、凈值、信用卡使用狀況與信用度方面,要取得完全可靠的信息就更加困難了。
重點是,企業本身的資料通常比第三方的資料更加準確可靠。企業向外購買資料來填補不足的客戶信息時,應該了解這類資料的限制,并且選擇與能夠了解企業的需要,以及知道如何運用購得資料的廠商合作。
了解并預測客戶行為
企業搜集到適當的客戶資料后,就得整合這些資料,以了解并預測客戶行為。還要確保正確的資料在正確的時間傳送到正確的業務單位,來改善與客戶的互動。要真正了解并預測客戶行為,企業必須妥善管理客戶資料,且深度了解客戶的需求與行為方式。首先,資料的組織方式要便于高層在做決策時參考(也就是要標明資料架構)。舉例來說,像是人口統計更新等這種促進客戶互動所需的資料,就必須有一套互動式資料架構。如果想要取得相關資料來發展客戶深度洞察力,就必須運用數據挖掘與解析工具。此外,對許多企業而言,即時更新的資料可能非常珍貴。在這些情況下,資料架構必須包括這類更新功能,例如,隨時加入客戶抱怨,或者,兩種渠道(例如,網絡與電話服務中心)可以在幾分鐘內、甚至同時連接到同一位客戶。
資料一旦經過組織,企業就必須了解應如何使用這些資料,才能改進與客戶的互動狀況,也就是說,要定義資料使用法則。這些規則主要有兩種形式:個人化與資料轉移。個人化法塑造了每一次與客戶的互動,在各個客戶接觸點,提供持續、即時相關的個人化互動方式。另一方面,資料轉移法則規范非客戶接觸活動:從來源系統或第三方并入客戶資料。個人化與資料轉移在應用廣泛的狀態之下,是最有效率的。
發展深度洞察力
企業對客戶需求與行為有更全面的了解之后,必須好好利用這些分析結果。第一步就是要知道利用客戶資料的背景情況。背景情況能將企業的客戶策略轉為傳達該策略的法則,其中有兩個層面特別重要:
•協調發生于所有客戶接觸點的活動。例如,客戶依照直接郵寄信函指示,進入網站想了解某一促銷方案,但由于網站負責人沒有參與這項促銷活動,所以沒有將相關信息發布到網站上,客戶當然也無法在網站上找到這項信息。如果能夠協調所有活動,就能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了解某一規則或某一決策制定及執行的原因。隨著企業各部門實行越來越多的規范互動的法則與資料移轉,了解執行主旨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高。每一法則都必須在客戶策略的某一層面(客戶獲取、交叉銷售或客戶維系)達到成效嗎?既然策略已清楚定出,各個法則著力的層面也應界定清楚。
實現以上進程后,企業便能夠有效地找出特定計劃與工具來發展客戶深度洞察力。舉例來說,從客戶交易資料得到的分析結果,可以讓公司創造出最能反映客戶過去購買狀況的促銷方案,當客戶初次造訪時,讓他們看出這家公司具有客戶深度洞察力,便能夠留下好印象,也能針對客戶特性提供定制的產品促銷內容與溝通方式,還能在與重要客戶互動期間,提高交叉銷售的業績。同樣的,從公司員工與客戶面對面互動的狀況所得到的分析結果,則可以讓企業與重要客戶建立起更好的對話關系,也能讓企業細心聆聽客戶建議,讓產品的設計取得更大的進步。
結論
要完全且深入地了解客戶需求、偏好與行為無疑是件難事,所以那些嚴謹地搜集、整合客戶資料,并且從策略性角度來利用這些資料的公司,將能大大提高客戶忠誠度,而且能在過程中取得較佳的競爭優勢。接下來5個章節將詳細討論客戶深度洞察力,以及企業如何實際利用這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