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報的披露,使上市公司熱衷理財的現象受到關注。這股理財熱”正呈進一步升溫趨勢,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其中。例如,太安堂9月10日公告稱,擬使用不超過4.8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進行保本理財產品投資。
數據顯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922款,合計金額1565.1億元;2013年,有552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5592款產品,合計金額4271.69億元;而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8779款產品,合計金額達6158.98億元。另據《證券日報》的不完全統計,8月15日至8月25日,滬深兩市約有130份關于理財的公告發布,涉及金額高達391億元。
上市公司投資理財包括購買理財產品、委托貸款、衍生品投資等。上輪牛市火暴時曾扎堆投巨資炒股,購買理財產品比炒股穩健,因而,動輒出手數億元成為尋常事。太安堂2013年營業收入7.85億元,凈利潤1.33億元,準備動用4.8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堪稱動作不小。海印股份9月6日公告稱,擬使用不超過5億元額度自有資金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酒鬼酒2012年購買理財產品更是多達54筆,滾動投入資金達到33.77億元。2014年半年報顯示,酒鬼酒委托理財金額合計2.54億元,報告期投資收益277.37萬元。
部分公司儼然把投資理財當作主業之一,理財收益在凈利潤中占一定比重。南京熊貓9月7日公告稱,使用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購買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的余額為5.4億元,在公司董事會審批額度5.5億元范圍內。南京熊貓上半年凈利潤8511.64萬元,同比僅增長1.62%,而其購買各種短期理財產品18次,實際獲得收益1044.30萬元。換言之,倘若沒有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貢獻,南京熊貓半年報業績有可能負增長。
從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來看,由于大多數公司投資保本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5%左右,高于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例如,南京熊貓上半年購買過18款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年化收益率最低為3.80%,最高為6.50%。
上市公司理財熱”看似生財有道,現金管理的能力增強,靈活使用資金提高盈利水平,但實際上暴露部分公司賺錢乏術”,缺乏更好的盈利手段,有的公司存在不務正業之嫌。假如主營投資項目的回報率高于理財產品收益率,或有好的項目急于上馬使用資金,企業肯定不會把大量資金用于購買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實體經濟效益下滑,賺錢乏術”的問題在制造業中較為嚴重。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本月發布2014中國企業500強榜單顯示,制造業企業共有260家上榜,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8.8%,明顯低于銀行業。其中,有41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為負,118家企業低于或等于3.3%,表明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產收益率沒能超過商業銀行1年期存款利率。
上市公司熱衷理財并非好事。一方面,正如央行副行長劉士余今年5月在首屆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所指出的,很多上市公司用富余資金購買理財產品,這是不可思議的,實質上就是在放高利貸,這不僅會提高社會融資成本,還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另一方面,投資者投資股票不是指望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來獲得回報。即便理財產品的收益增厚了每股收益,也不代表上市公司實際盈利能力的提高,何況過度理財投資會導致主業投資的削弱。不少沒本事給閑置資金找到產業投資出路的公司,所處主業或正在遭遇各種經營困難,投資者應注意其發展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