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04日訊 2015年02月,山東省臨沂市市長張術平被環保部約談,臨沂市很快宣布限產治理企業393家、停產治理163家、關閉8家。有媒體指其為休克式”治霾,造成六萬多人直接失業。昨日,環保部宣教中心以一篇長文回應,稱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
一場約談,導致一場休克式”治霾。當然,工人下崗很慘,大批企業停產治理甚至關閉了,股東們很痛。但人們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假性因果的邏輯錯誤,很多人把治霾當成了因”,將工人下崗、企業關停視為果”。政府關停污染企業,這的確是一個果”,但真正的因”是企業污染了環境,并且違反了《環保法》,損害了公眾健康。
臨沂市治霾,被某些人貼上了休克式”的標簽,被指為企業關停、工人下崗的原因,其實它本身也是一個果”。它也有因”,那就是企業藐視《環保法》,損害公眾健康。既然如此,政府關停這些污染企業,也是迫不得已。企業肯定不是一名無辜受害者,相反是環境和公眾健康的損害者。至于下崗工人,其實不過是被污染企業綁架了。
臨沂市休克式”治霾,對于地方政府與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教訓,正如環保部宣教中心所言,歷史欠賬總是要還的”。環保部約談地方政府負責人,已經是多年來的做法,約談的原因無非是地方政府的環保工作沒有做好,而且問題肯定很嚴重,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環保部約談臨沂市長前,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到當地進行了暗訪和督查,當地污染企業公然違法排污。污染很嚴重,但當地企業和政府顯然沒太上心。于是約談發生,休克式”治霾也不得不提上政府日程。
現在政府和企業必須明白的,是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不再是一個抽象原則,更不再是一句政治口號,而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的法律原則。過去,有環評要求可以先開工再環評,或者干脆不環評,可以有環保設施而長年不開啟。但經驗總有失靈的時候。
中央深改組第十四次會議近日審議通過《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4個文件,旨在通過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形成環保責任閉環。時代變了,游戲環保行不通了。
一個相當肯定的結論是,從現在起,地方環保工作已經不是再能夠拖拖拉拉的事,拖拖拉拉只會使政府和企業陷入巨大的被動,報復性后果不在今日,就在明天。臨沂市之所以要采取休克式”療法,絕不是休克式”療法效果好、見效快,而只是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實非智者當所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如果早將環保責任落實到位,那就既不會有環保部的約談,也不會有企業休克、工人下崗。
未來我國的發展被定義為綠色發展”,企業既不能冒煙,還不能高資源消耗,只能是環境友好型的。這種發展的思路,必須融入各地政府的日常工作中去,否則就會給我們的未來埋下定時炸彈。下崗工人很苦,地方政府可以將他們納入社會保障框架內。但與其急時幫扶,不如在招商引資時著眼長遠,讓他們搭上綠色發展的時代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