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企業開放創新生態圈,實現成員之間的資源互補、優勢互補,跨界創新、通過價值鏈的合作,挖掘生態系統成員的潛能,從而實現生態圈的合力優勢、創新溢出、共同進化,共生發展。在社交化環境下,企業將不僅關注自身的資源、能力、商業模式、競爭優勢的獲取與發展,還必需關注自身在生態系統中的定位與成員伙伴之間的關系,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開放創新生態圈。未來企業將必然以生態圈為基本形態生存和發展,非生態圈的、孤立的企業必然會淡出社交化時代的舞臺。
生態圈內涵之一開放”
社交化為開放”提供了天然條件,全球寬帶網絡和無所不在的計算機及移動設備讓創新者和用戶有了一個可以進行充分協作的世界。
社交化使得開放”成為必然。一方面信息成本的下降已經讓方方面面的交易成本全面大幅減少,互動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研究工作可以更多地由最適合或者最積極的人來進行。如寶潔、禮來等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把各自頭疼的研發難題拋到眾包平臺上,借助網絡群體的力量來破譯。另一方面消費者正在為自己建立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可以針對新產品和新服務輕松高效的搜索任何類型的信息,包括有關基于位置服務、產品質量、購買方式和使用評價等,企業已然處于被開放的情境下。
開放式創新效率已經超過單打獨斗。如前所述,企業通過由外到內”的開放創新,可以為其顧客創造融合多樣性的范圍經濟,使企業獲得自己所不具備的外部知識和經驗,附加增值要素。通過由內到外”的開放式創新,企業可以使自己的核心流程、知識產權創造規模經濟,使企業規模擴張,分攤成本,推動精細化改進和持續地領先。整合外部資源的開放式創新效率已經超過單打獨斗。
生態圈內涵之二創新”
創新全球化時代到來,新思想、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新創業成為競爭核心。社交網絡和其他信息分享工具,創新成本下降、信息成本下降、試驗成本下降。創新者更加便捷獲得創新技術與資金,創新者集體犯錯、犯錯、犯錯,然后突然間獲得成功。
群體加速創新,創新不再以一個人或一個集團為核心來完成全部工作,而是互相配合與加速的,創新的生態環境是開放式網絡結構,就像促進了手機行業發展的不只是iPhone,包括三星、小米等在內的公司共同加速了這個行業中的創新。
消費者參與創新,研發、生產、營銷不是企業內部的事,消費者的消費意見也參與進來,消費意見很大程度上改進生產過程、產品與服務流程,消費者的自傳播效果遠勝過夸大其辭的廣告。
分工與合作創新,創新不再像以前一樣在一個大公司里實現,而是通過產業鏈協調來實現,很多機構之間呈松耦合關系,但它們之間的合作處于緊耦合狀態,利用網上的合作平臺實現像一個大集體般的緊密合作。小機構以其獨特的創新之處,比如甲是產品研發專家,乙是原型設計專家,丙是生產集成效率專家,小機構的通力合作,產生優秀的創新產品。
創新的成功同時也受限于創新的生態環境,創新需考慮合作創新風險,即要想創新成功,還需要其他創新成功商業化程度;同時考慮采用鏈風險,即在創新被終端消費者完全接受之前,合作伙伴能夠采用這一創新的程度。
生態圈內涵之三共生”
社交化時代,企業與外界環境呈現共生狀態,個體不能孤立存在。創新生態系統的概念來源于自然生態系統,類似于生態系統中的相互作用及共生關系,企業開放創新生態圈的創新主體、創新的合作者、成果的消費者等每個看似獨立的個體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組織與組織、組織與群體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共生發展的。
共贏是生態圈參與者的共同目標,生態圈的動態聚合緣于其構成主體的共同目標是求得生存與良好的發展。如在蘋果公司的開放生態圈中,唱片音樂公司和音樂制作人借助iTunes商店發布歌曲,蘋果公司則以豐富的音樂內容充實了iPhone、iPod等用戶的音樂體驗。生態圈各方實現共贏,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也改變了千萬互聯網用戶長期的使用習慣。
共同進化推動生態圈的持續發展,同自然生態系統類似,創新生態圈伴隨企業及其他利益攸關主體的共生、成長、競爭、自組織、自適應也實現著共同進化。群體加速了創新的進程,也推動生態圈的進化發展,提升生態圈整體的競爭實力。如,阿里巴巴生態圈從B2B平臺擴展到C2C的淘寶,再到在線支付、搜索引擎、金融體系、物流體系和大數據體系的發展,不同創新主體不斷融入到生態圈中,實現共贏和共同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