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預測,對實體店過于悲觀,或者對電商過于樂觀。多數預測是基于線性回歸,而大變革時代的預測恰恰不符合線性回歸。比如,10年前預測電商占現在的份額,可能很少人會信以為真。如果現在預測實體店會強勢回歸,同樣會有很多人不那么相信。
實體店強勢回歸,一定要經過改頭換面。店可能還是那個店,但經營手法已經變了。
所謂商業革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商業共生。沒有一種商業對傳統商業的全面替代,往往是新商業與傳統商業共生,現在就是實體店與電商共生的局面。
商業共生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不能低估傳統商業(實體店)的自我調整能力;二是不能忽視新興商業(電商)的成本上升速度。目前電商的成本上升速度就很快。
上述兩個因素的結合,就會產生一個均衡,即實體店與電商在成本、功能上的均衡,從而形成共生格局。
首當其沖是成本的回落,讓電商失去“比價”的標靶,讓實體店不再站在電商的對立面。
這幾年實體店是最艱難的,電商的廉價和實體店房租的上升,是對實體店的雙重擠壓。
實體店的主要成本是房租和人工成本。房租又是主要成本。實體店比較委屈的是,房租成本其實不是由實體店決定的,而是由商業地產決定的。
電商高速發展的這幾年,恰逢商業地產高速發展,房租快速上升。實體店與電商,成本一升一降,對比太明顯,難怪實體店成為電商的標靶。
我本以為這幾年實體店經營困難,房租應該下降,但卻是穩中有升。這看似不正常,其實是正常的,因為實體店的承租周期較長,一般超過3年,在這3年內 房租是剛性的,實體店雖有困難,但也別無他法。
房租怎樣才能下降?有兩個辦法,一是更多的門店關門,逼著商業地產降溫,相信再過一段時間,這個階段一定會到來;二是實體店轉型,不再扎堆商業中心地帶(這是社會化營銷以后的新現象,可能會徹底改變商業格局)。
商業有自動平衡功能。現在,電商的成本在上升,如果實體店的房租下降,就會形成新的成本均衡。當然,這個日子還要等一段時間。有些問題,只有時間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