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廣普及不僅推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網絡制造等新興生產方式的出現,而且帶來企業組織流程和管理模式的巨大創新,去中心化已經成為制造企業互聯網變革的重要趨勢之一。2015年3月31日,美的集團宣布推出針對核心管理團隊的合伙人持股計劃計劃及對業務骨干的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開始著手企業決策分散化、團隊小型化等方面的變革,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需要。針對于此,圍繞“互聯網+”趨勢下傳統制造企業去中心化的推動因素及目前主要模式,簡要分析如下:
一、傳統制造企業去中心化的推動因素
1用戶個性化需求為企業去中心化提出迫切要求
用戶需求在互聯網時代日趨多樣化定制化,是企業去中心化的動力源泉。互聯網技術改變了用戶的信息能力,其角色、行為和力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由之前的孤陋寡聞變得見多識廣,由之前的分散孤立變得相互連接,由之前的消極被動變得積極參與,被擱置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被激發,使得市場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以企業為中心的產銷格局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全新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需要以用戶為導向、以需求為核心進行組織形式和經營策略變革,使每個員工成為市場中心,能夠直接面對用戶需求,所有的管理者將手中的權利全部讓度,以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敏捷性和柔性化程度。
2開放協同式創新為企業去中心化提供動力支持
網絡化協同創新平臺帶來制造業創新模式的變革,是企業去中心化的重要引擎?;ヂ摼W具有開放性和快速迭代的特點,在其加速滲透的過程中,制造行業將不斷拓展創新的廣度與深度,企業趨向于通過網絡化協同創新平臺在短時間內以開放、合作、共享的創新模式,整合內外部資源,促進用戶深度參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度協同,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施深度合作和迭代式創新,縮短產品研發周期,增強企業對市場的快速反應能力。
3網絡化信息傳遞為企業去中心化提供必要條件
網絡化信息傳遞方式大幅提升組織模式效率,是企業去中心化的有力支撐。在互聯網模式下,傳統的單點式信息傳遞方式逐漸轉變為網絡化、扁平化、同步快速的信息傳遞方式,將促進市場參與主體搜索、獲取、分享、溝通信息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從而提升企業去中心化組織模式效率,使得用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主體之間能夠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同時也促進制造企業內部基于不同業務及功能模塊的部門“小微企業”化,充分發揮其自主經營、決策等權利。
二、目前傳統制造企業去中心化的主要模式
1建立股權激勵型合伙制
面對互聯網技術和理念向制造行業加快滲透,美的集團開始積極探索企業互聯網化體制,在核心管理團隊層面,滾動推出核心管理團隊持股計劃及對業務骨干的第二期股權激勵計劃,建立不同層級的長效激烈機制,促進美的集團“經理人”向“合伙人”身份轉變,并進一步激發團隊的開放、進取、創新、事業沖動和強執行力,鼓勵在美的集團內部形成創業型團隊,以更好地迎接互聯網時代的挑戰。
2形成協同化自決策機制
為了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需要,華為從以技術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移,提出讓聽見炮聲的人去決策,授予一線團隊獨立思考和追求最佳的權力,配備先進設備和優質資源的后方(支撐部門和管理部門,包括片區、地區部及代表處的支撐和管理部門)只是為了滿足前線作戰部隊的需要而設置的,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同時華為組建以客戶經理、解決方案專家、交付專家組成的工作小組,形成面向用戶的“鐵三角”協同作戰單元,較深地理解了用戶個性化需求,進一步提升了企業價值。
3搭建開放型小微經營體
海爾開始探索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要求每一個員工都直接去接觸用戶,推動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海爾將原先的矩陣方式劃分的功能全部變成平臺,對這些平臺的要求是,形成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即“小微公司”,各個節點都能共同面對用戶需求。這樣,平臺化所形成的生態圈就不僅僅局限在企業內部,而是能夠整合社會資源的開放型的生態圈。在滿足用戶需求之后產生的價值,高出企業平均利潤的那塊利潤,員工可以和企業分利,這種機制將驅動每個員工全力以赴去創造更高的利潤。
三、思考與建議
1全面提升網絡基礎設施支撐服務能力
推進國家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加快優化數據中心、內容分發網絡等應用基礎設施布局,加快下一代互聯網商用部署。提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應用水平,加強與傳統制造行業基礎設施的融合對接,夯實“互聯網+”發展基礎。
2加快創新型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加快建設和發展職業培訓機構,大力培養創新型專業人才,提高其對新事物和新技術的接受和掌握能力,重點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加強對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經營管理者培訓,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加快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完善配套服務,鼓勵海外專業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
3充分發揮行業聯盟整合相關資源的優勢
充分發揮行業聯盟橋梁樞紐作用,分享行業最新動態與相關組織模式變革的優秀經驗,培育一批優秀示范標桿企業。整合運用政、產、學、研、用等多方資源,加強對國內外先進產業組織模式的跟蹤研究,及時掌握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引導企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