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說,淘寶、京東對我的刺激,都不如Uber大,這句話說到我心里了,我第一次見Uber就被迷住了。
對我的另一個刺激,來自女兒的出國游玩。她跟我說,此次費用只是跟團的一半。她是用Airbnb訂房的,住別墅的價錢比我們住酒店還低。Airbnb也是Uber邏輯。
Uber邏輯是新一輪互聯網革命,這是我與史賢龍老師最近提到比較多的話題。
革命的對象
既然說Uber是新一輪互聯網革命,就先從它的革命對象講起。
Uber邏輯就是要革平臺的命。
現在互聯網最流行的是平臺,大家都在建平臺,淘寶是平臺,京東現在也是平臺。現在互聯網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平臺模式的問題。
為什么互聯網一開始要建平臺呢?
我覺得這就是互聯網階段殘留著傳統思維,傳統思維就是建各種平臺。電視臺、報紙、商場等都是平臺。
現在的互聯網先驅,雖然自稱革命者,其實都是從傳統走過來的,是徹底的革命者,只是過渡階段的革命者。
互聯網平臺,不過是把線下平臺搬到線上。這就是傳統思維潛移默化的結果。
門戶網站
我們先從最早的互聯網平臺講起。最早的互聯網平臺是門戶網站。所以,門戶網站這個信息平臺的興衰,就預示著電商平臺的興衰。
門戶網站相比于平面媒體,只是信息呈現方式發生了變化,邏輯基本沒變。頭條、欄目,還是傳統媒體的邏輯。一個頁面,應對所有讀者,只能是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門戶網站的信息量很大,但首頁只有一個頁面。只要不是首頁,閱讀率就呈指數級下降(群友提供:二級頁面下降倍速為7倍以上)。它的海量信息沒有價值,因為首頁的閱讀量最大,而新聞憑什么放在首面,是由編輯決定的。
現在,門戶網站衰落了,衰落是因為有了替代者。
一個是“今日頭條”這樣的智能媒體,另一個是自媒體。沒有人推薦,偶然見到“今日頭條”,我就一直在用。
“今日頭條”就是Uber邏輯,但還比較原始。它提供給每個讀者的頁面都是獨特的,打開時先推送20篇文章,有需要時再推送。它還有“學習”能力,能夠根據讀者閱讀的“大數據”提供符合閱讀傾向的信息。
現在的大數據都在為廠商服務,“今日頭條”則是在為讀者服務。所以它的讀者增長很快,我就是新聞頭條的狂熱粉絲。
已經很久沒上門戶網站了,就是看“新聞頭條”,其實它不生產內容。
在自媒體和智能化信息媒體面前,平臺模式的門戶網站肯定衰落。
電商平臺
現在的電商平臺面臨著門戶網站相同的困境。從理論上講,電商平臺入住的商戶可以無限多,按《長尾理論》的說法,尾巴足夠長。但是,與門戶網站一樣,只有首頁是最有價值的。
容量足夠大,而注意力資源卻永遠不變,這就是門戶網站的困境,也是電商平臺的困境之一。
電商平臺的另一個困境,就是不管什么消費者,不管它的購物傾向是什么,打開網站,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消費者要花時間去尋找信息。
如果說門戶網站的首頁是滿足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的話,那么電商平臺連這點也做不到。它滿足的是向平臺繳費最多的商家,是為商家引流的。
話又說回來,這不是馬云的錯,有人愿意給錢,難道馬云不要嗎?只能說明,這是平臺電商的結構性缺陷。
如果說門戶網站是把傳統媒體從線下搬到線上的話,電商平臺就是把百貨商店從線下搬到線上。陣地轉移了,但邏輯沒有變。
無論是傳統平臺,還是電商平臺,有一個問題永遠解決不了:海量信息、海量流量(讀者、消費者),但注意力資源是極度稀缺的。最后必然變成“按錢分配”。現在的淘寶模式就是,誰花錢買流量,誰就占據最佳位置。
這就是集中商業的困境,傳統商業如此,電商平臺如此,沒有解。
平臺電商的另一個問題是打著“去中間化”的旗幟,自己成為新的中間商。
原來線下的流通環節是:廠家→賣場→消費者
現在電商平臺的流通環節是:廠家→天貓→消費者
所以,平臺也沒解決減少環節的問題,去中間化是假的。
我的結論是:現在的平臺,不過是傳統平臺在互聯網上的“影子”,呈現形式變了,邏輯沒變。
Uber的邏輯
第一,Uber邏輯是真正的去中間化,甚至完全省去價值傳遞環節
馬化騰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從價值傳遞環節向價值創造環節滲透,對原有傳統行業起到很大的升級換代作用。
中國的互聯網一直在價值傳遞環節革命,也就是中間環節革命,這是很大的問題。金煥民老師一直質疑電商,我認為就是這個原因。德國的工業4.0就是價值創造環節。中國電商不僅沒有價值創造,還通過低價擠壓了價值創造的空間。比如,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新主流換擋的時候,電商價格戰卻成了主流。
隨著IOT的普及,互聯網的信息會海量增加,無論多么強大的平臺,只要是價值傳遞的中間環節,都無法解決海量信息與注意力稀缺的矛盾,而Uber邏輯解決了這個矛盾。
第二,Uber邏輯動員了社會冗余資源,即大量閑置資源
工業文明時代創造了大量的資源,但也形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Uber、Airbnb,都是對社會冗余資源的利用,價值很大。有人說,只要洛杉磯有15%的人拼車,就能解決堵車問題。冗余資源參與整合,邊際成本很低,也拉低了運營成本。
第三,原來經濟活動的主體主要是組織,Uber邏輯卻能讓個體參與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從個體到組織,再到個體,這是螺旋式上升,不再是簡單的回歸。
第四,Uber邏輯是智能鏈接、自動鏈接
現在的信息源太多,IOT普及后會更多,大數據最后表現為智能!
第五,Uber邏輯已經無限接近消除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永遠存在,商業社會依賴信息不對稱,所以,隨著Uber邏輯向其他領域延伸,商業的活躍度或許會下降。所謂商業領域,就是馬化騰所講的價值傳遞領域。
農業社會,商業的不對稱主要產生于地理跨度,遷徙的商人有更大的信息不對稱;工業文明時代,信息更多地掌握在媒體手中,媒體制造了新的信息不對稱。特別是大眾媒體的信息轟炸,強化了信息不對稱。
現在的互聯網平臺,正在做著傳統媒體做的事情,現在的互聯網傳播,其實就是一場動員新媒體的公關運動。
第六,Uber邏輯中,雙方是對等的
滴滴快的把決定權交給了司機,這對消費者不公平。Uber只有乘客上車后,司機才知道目的地。
現在大數據流行,但都是為廠商服務。這不公平。
平臺的結構性缺陷,決定了它可以禮貌性尊重消費者,但利益決定了它不會真正公平對待消費者。因為一切格局是按錢分配的。
Uber是孤例,還是革命?
Uber到底是一個行業的特例,還是有普世價值的互聯網革命?
這取決于你看到的是Uber模式,還是Uber邏輯。我今天講的是Uber邏輯。Uber邏輯就是看到本質、核心。
商業里,有三條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核心是信息流,其他附屬于信息流,或由信息流衍生。
有人質疑,對于實體性產品,Uber行不通;對于組織,Uber行不通。
但現在,Uber邏輯已經在很多地方應用,史賢龍老師舉了幾個例子,簡單點的:以前買車票、查詢都很不方便,現在只要選擇幾個條件,比如出發地、到達地、時間、車型,符合條件的車票信息一目了然。
復雜點的:比如要買服裝,為什么不能像“今日頭條”那樣,選擇幾個條件,然后定制頁面,不用到淘寶或天貓逛了。現在淘寶雖然也利用了大數據,比如根據過去的購物傾向,提供了類似的服務,但還是平臺思維占主流。
Uber只要能解決信息智能傳遞問題,那么一切都不在話下。
我們現在接受的商業邏輯,基本上是工業文明時代的邏輯,以低成本工業化大生產為主要目標,組織理論、科學管理,都是為規模化大生產服務的。
Uber邏輯代表了信息文明的核心邏輯。互聯網智能能夠擊穿一切壁壘,首先是信息透明度增加,商業空間被壓縮。其次是規模、組織、資金壁壘。
Uber邏輯的另一個核心,就是把注意力擠壓到價值創造領域,這才是真正競爭力的核心。世界范圍內的競爭力,未來就在價值創造領域。
我曾經認為,創意領域是最難應用Uber邏輯的,后來發現了Verlocal,我算是真正領教了,Uber邏輯幾乎能應用于一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