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多好的詞兒。充滿了抱大腿和搭順風車那種事半功倍的得意勁兒。雷軍有句特出名的話被營銷人熱捧,“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于是大家紛紛搖身一變,成為“追風少年”。
媒介碎片化和信息噪音導致注意力日益昂貴,相比之下,借勢比造勢性價比更高。于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景象:一條究竟是什么顏色的裙子、一句簡單的“我們”都可以讓營銷圈如獲至寶蜂擁而上,在瞬間席卷朋友圈,偽造群體高潮。
熱點,讓人又愛又恨。追了未必有效,不追肯定沒效。所以大家的想法是:甭管那么多,先刷個臉熟,出現在消費者視野里才是正道。于是,借勢被簡單地理解為跟風,熱點營銷被混淆為刷屏傳播。
7月15日,同時出了兩大熱點:一個是冥王星大頭萌貼,一個是優衣庫“試衣間”事件。正因為踩中了人性弱點,后者傳播范圍遠遠超過前者。
美通社市場總監崔希真早上起來刷朋友圈時,看到了優衣庫“試衣間”事件。當時,網絡上已經分為鮮明的三大派:一派跪求鏈接,一派分析幕后黑手,還有一派則忙不迭開始“借勢”。
“我個人覺得不太像炒作或策劃。首先,我了解的優衣庫不是這個風格的。從這個企業日常的傳播方式、店面和產品風格等,以及日企普遍的風格,都不大會策劃這種炒作。而且優衣庫本身已經很流行,也不需要這種炒作。其次,如果真是炒作的話,也是一次失敗的炒作。如果想宣傳優衣庫的虛擬試衣間,那把人們的眼球反而吸引到視頻上去,根本就沒有達到營銷目的。”崔希真說。
“借勢”這柄雙刃劍正在展現它的另一面。當人人都在納悶營銷高手杜蕾斯怎么沒有利用這么好的機會時(尤其題材又如此契合),杜蕾斯官方微博操盤手、環球互動CEO金鵬遠發了一條朋友圈,“當追逐熱點,或者所謂的借勢營銷成為一個標準固定動作的時候,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沒那么大了。每一個借助優衣庫事件進行傳播的品牌,都是愚蠢的。”
躺**——企業如何應對“被公關”
7月16日上午傳出消息,優衣庫相關負責人已被警方帶走調查。我們暫且假設這件事確實不是優衣庫主導,那么企業在公關傳播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這種“被營銷”或“被公關”的情況呢?也就是說,企業如何面對“躺**”?
崔希真表示,美通社一直強調企業應該公開、透明、主動地去發出聲音。“如果是躺**,或者說已經危及到企業美譽度,企業應該在第一時間盡快地發出聲明,觀點要明確而堅決。優衣庫這次反應慢了一些,傳播范圍已經非常廣了,時間也過去了好幾個小時,他們沒有任何反應。接下來,企業可以安排一些重點媒體做深入地溝通和澄清。此外,企業也可以通過發布與企業相關的正面信息來稀釋負面信息,以實現適當地緩沖。”
針對優衣庫在15日下午發布的澄清聲明,崔希真認為,優衣庫做得并不細致,“他們應該可以更詳細地解釋一下:我們有沒有責任,沒有的話是怎么回事,有的話是怎么回事。在已有的聲明中并沒有解釋清楚。”
如何區分跟風與熱點營銷
自從社交媒體出現,就有一種現象是跟風炒熱點,這種現象在微信朋友圈出現之后變本加厲。一旦有熱點事件出現,朋友圈立刻被企業或公關公司的跟風海報刷屏。
“我覺得營銷人真的要捫心自問:我做營銷傳播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我對這種朋友圈所謂的跟風一直持保留態度,包括我們以前碰到的各種海報,我寧可叫它跟風,而不是叫它熱點營銷,因為熱點營銷是戰略或策略的東西,但是跟風就是跟風而已。”崔希真說。
“我們先假設這些跟風是合法的,就是它有底線、不違法、不侵權、不黃賭毒、不影響下一代,那么有幾個點是美通社的基本立場。”崔希真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企業的熱點營銷是否有明確的傳播目的,比如“是要提高品牌知名度還是美譽度?是要吸引流量還是實現銷售轉化?是激活老用戶還是吸引新用戶?”
其次,在傳播目的非常明確的前提下,是否與受眾進行更深入地對話和互動。“你可以做熱點營銷,但是你要做有效的熱點營銷。有很多人就是簡單地做一些海報湊熱鬧。剛開始挺新鮮,時間長了受眾會審美疲勞或者麻木,而且如果沒有從受眾角度出發來做營銷,沒有更多的互動和對話,那么受眾就沒有更多欲望去了解這個品牌,那么事實上是沒有任何效果的。”
再次,要看企業的傳播是否與品牌相關度很高。“有些跟風,你跟就跟了,但是大多數時候跟得莫名其妙。無法讓受眾跟品牌產生關聯,其實對于企業傳播沒有任何好處。”崔希真表示。
第四,在傳播的過程中,是否讓目標受眾獲得了真正的利益。比如精神的愉悅、物質上的獎勵等,“總之你要讓用戶獲得一些好處,”崔希真認為,從用戶角度出發的營銷傳播才會真正刺激用戶主動參與和分享,從而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而現狀是企業或公關沒有跳脫出自己的思維框架,局限于“自嗨”,沒有充分調動受眾的熱情。
“最后,如果限于這種跟風的話,你可能覺得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大。其實遠遠不是這樣的,你的朋友圈之外有更廣泛的世界,而且你的終端用戶很可能游離在這個領域之外。總之,營銷人必須打開視野,不要自我設限。”崔希真說,總結來看,想做熱點營銷的話,前提是不犯法、不黃賭毒、不侵權、有底線,此外就是把握三點:相關、有用、有趣。
據崔希真介紹,美通社對于借助熱點事件做傳播曾引入一個專門的概念: Newsjacking,直譯為“劫持新聞”,也稱作“及時公關”。“它跟熱點營銷比較類似。今年年初,柴靜的視頻《穹頂之下》出來后,美通社有一些客戶做得非常好,比如借助環保熱點,通過美通社推一些空氣凈化器的新聞稿,效果很不錯。這就是抓住了相關、有用這兩點。”
企業如何應對媒介的碎片化?
跟風的興起根源在于媒介環境的巨變。
今天的媒介環境相比五年前,其變化之大相當于過去五十年的變化總和。博客崛起,論壇式微;微博出現,博客沒落;而如今,微博的聲音漸漸減小,大出風頭的又變成了微信。微信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7月底,微信公眾號已達580萬個,而且還在以每天1.5萬個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此增速,目前微信公眾號總數已近1000萬個。
如此“多雜散亂”的媒介環境,要想吸引到受眾的注意力,除非站在更大的舞臺上,成為焦點或貼住焦點。這正是熱點營銷或跟風的動機所在。
“媒體環境真的是在變化,以后你很難分清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了,媒體渠道極度碎片化,信息噪音特別多,吸引眼球更加困難。”對于已經呈過飽和狀態的信息噪音,美通社的對策是微信公眾號一直堅持原創,不制造無意義的轉發、刷屏和信息噪音。
“你可能訂了很多的微信號,實際上每天看不完。而且很多微信號互相轉載,都是同質化內容。我們現在沒有很強的力量去每天更新原創內容,所以會把頻次降低,但是每次發的都是原創,為讀者盡量減少一些噪音,給他們一些真正好的內容。”崔希真認為,對于媒體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內容。“內容質量能夠保證的話,其實發布渠道是靈活的。對于用戶來講,他想更快更方便地獲得更好的內容。”
根據以往客戶反饋和調研,崔希真發現,傳統媒體的信任度比新媒體要高,內容質量也更好。新媒體的優勢則在于快速和方便。因此,企業要根據自身傳播的不同需求,來有針對性地組合運用不同媒體。
為了觸達更多的碎片化自媒體賬號,像靈思傳播這樣的公關公司已經著手開發針對微博、微信的信息發布系統“云途”。對此,崔希真認為,對于大部分客戶來說,要在這個碎片化的環境中快速反應,首要的問題是提高整個傳播效率。目前,美通社正在開發一套系統,希望最大程度上簡化客戶使用服務的流程。
目前,美通社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大塊:第一是新聞稿的發布,包括為企業做海外傳播等。其次是媒體監測。“最笨的辦法是在百度上搜你的品牌名,手工搜索手工拷貝匯報給領導。美通社提供的服務是,你可以定制幾個關鍵詞,比如說A品牌再加上抱怨、投訴、快銷品等關鍵詞,登陸到平臺之后它會幫你自動去監測,百度、貼吧、論壇、BBS、微博、微信等全渠道監測輿情,客戶可以直接看到完整的數據報告。”
第三塊業務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和投資者傳播。“確保客戶的新聞稿,能經過美通社發布到更廣泛的受眾面前,其實我們的業務相當于在企業和媒體之間搭了一個橋。最終目的是幫助這些公司提高他們的品牌形象,公開、透明、主動地去傳遞信息。”崔希真說,“說實話,很多營銷人和公關都會學一些心理學,人性會有一些弱點,比如炫富、偷窺等,但是你不能惡意利用。營銷要向善、不作惡,尤其在做熱點營銷時,不要為了吸引眼球,惡意利用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