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是一句民間諺語,意思是從九開始倒數,逐步進入一年當中最冷的節氣。自2015年開始,陶瓷行業正經歷著這場前所未有的寒冬,“十二五”期間僅佛山就關停63家陶企。
寒冬之下,蒙娜麗莎陶瓷的業績也面臨考驗。數據顯示,蒙娜麗莎2015年上半年業績同比持平,沒有實現增長。終端渠道市場銷量下滑比例為5%。而之前蒙娜麗莎每年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0%以上。
針對蒙娜麗莎2015年全年的真實業績,2016年將作出哪些策略調整?如何應對新一輪的考驗?《中國經營報》記者致函蒙娜麗莎集團并聯系董事張旗康進行采訪,截至發稿,未獲正式回復。
上市路阻且長
業績滑坡成“新常態”
“去年業務太難做了。”佛山市某陶瓷企業銷售員阿強(化名)向記者表示,受大環境的影響,好幾家企業經營不善,老板拖欠工資跑路。盡管阿強所在的這家企業暫時沒有倒閉風險,但在他看來,未來的日子也不好過。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自2015年以來,佛山市陶瓷企業大多面臨困境,“產能過剩”“產量負增長”“企業倒閉潮”“業績下滑”已成為陶瓷行業“新常態”。然而,作為國內一線品牌的蒙娜麗莎也赫然在列。
查閱其官網資料,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娜麗莎”)成立于1992年,前身為樵東陶瓷廠,2000年12月,樵東陶瓷廠正式更名為蒙娜麗莎陶瓷。這家企業的創始人蕭華,1970年生人。蕭華于1998年6月17日正式入主樵東,并出任董事長。
1998年,位于南海市西樵鎮的樵東高級墻地磚廠在佛山陶瓷行業當中率先實行整體轉制,成功轉制為民營企業。在隨后的幾年間蒙娜麗莎快速發展并先后歷經了兩次更名,2011年蒙娜麗莎陶瓷集團更名為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2015年7月,蒙娜麗莎再度更名為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至今,這家企業已經發展了二十余年。即便如此,也難逃時代浪潮的“洗禮”。
據相關報道顯示,蒙娜麗莎2015年上半年業績同比持平,沒有實現增長。終端渠道市場銷量下滑比例為5%。而之前蒙娜麗莎每年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0%以上。
與同行業相比,蒙娜麗莎在2015年的表現顯然并不可喜。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15年6月30日,東鵬控股收入錄得16.52億元人民幣,同比微增1.8%;毛利為5.956億元,同比增約2.8%;凈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28.9%。
蒙娜麗莎相關負責人曾公開表示,行業發展存在弊端:“從去年開始我們的壓力很大,原先的運作模式和很多傳統行業都差不多,大規模生產,拼品牌,拼價格,到處都在砸錢。”
2016年蒙娜麗莎將作出哪些策略調整?如何應對新一輪的考驗?針對以上問題,記者聯系了蒙娜麗莎集團董事張旗康進行采訪,對方表示:“正在開會,這個問題過段時間再說。”
早在2008年,蒙娜麗莎就啟動了上市計劃。在2008年以前僅有斯米克一家陶瓷企業在深交所上市,長城集團是繼斯米克之后第二家國內上市企業。彼時,由于證監會在審核陶瓷企業時判斷較為謹慎、尺度要求也較嚴格,陶企上市一直舉步維艱。
“無科技不上市”幾乎成為這幾年陶瓷行業的“通病”。為了配合上市,蒙娜麗莎開創了陶瓷薄板和輕質板。在2011年蒙娜麗莎經銷商年會的現場,輕質新型建材事業部負責人在解答為何堅持研發經營陶瓷薄板和輕質磚時透露,堅持節能環保的薄板項目最終目的是為了符合上市需求,為蒙娜麗莎上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無獨有偶,2011年蒙娜麗莎在更名中將“陶瓷”換成了“新型材料”。彼時張旗康談及更名時表示:“更名為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是公司正常的經營決策,實現上市也是我們的發展目標。但更名與上市沒有必然的聯系。”
即便如此,業內仍有“股改”謀上市的說法。甚至一度傳出,蒙娜麗莎集團未來上市公司的名稱極有可能叫“薄板高科”。然而,時隔4年,“薄板高科”仍未誕生。這一點張旗康似乎早有預料,他曾透露,在國家節能減排的大政策下,帶有“陶瓷”二字的企業很難在國內融資上市。
根據2010年9月環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建材行業被環保部歸為16類重點污染行業之一,此類上市公司應當發布年度環境報告,定期披露污染物排放情況、環境守法、環境管理等方面的環境信息。而在上市之前也需要通過省環保廳的核查。
“陶瓷行業并不是國家鼓勵上市的行業,因此對其中的企業審查都較為嚴格。”據一位券商表示,證監會對審核有一定要求,在接受委托時也會充分考慮到該項目的可行性。
然而,對于大部分上市的陶瓷企業來說,即便成功上市,表現也差強人意。以國內知名陶瓷企業斯米克為例,其在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8.45億元,同比下降5.38%。2014年斯米克成立健康環境技術公司,逐步轉型大健康領域,并在2015年正式更名為上海悅心健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支撐其發展多年的建筑陶瓷事業板塊也逐步退出舞臺。
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副會長繆斌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并非陶瓷企業逃生的捷徑,關鍵還要看是否能適應市場的發展。“這些年來上市的陶企生存狀況也不好。”
對于上市陶企的轉型,在繆斌看來實屬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陶企必須為過去主營業務超常規發展買單。”
也有券商認為,主因是這些陶瓷企業在管理、經營層面存有問題,上市后規范的發展模式以及業績要求,使其不得不轉型。不過,隨著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對建材的需求相對減少,未來陶瓷企業上市或許會更加艱難。
陶瓷業倒閉潮還在路上
作為我國最大的陶瓷生產基地,處于珠三角腹地的廣東佛山市成為2015年以來陶企倒閉的“重災區”。記者從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官網獲悉,“十二五”期間佛山關停了63家陶企。
2015年,先是豪邦陶瓷破產倒閉,后又傳出英發陶瓷巨債纏身。不僅如此,國內陶瓷重鎮之地廣東清遠、肇慶等地以及江西泛高安產區也頻頻傳出因資不抵債,老板跑路等負面消息。2014年下半年至今,江西新高峰、歐爾瑪、中瑞以及瑞明等5家拋光磚企業因為資金鏈斷裂而停產倒閉,抑或被收購。
“全國有3000多家陶瓷企業,按照目前的統計,真正倒閉的占到1%~2%。這樣的結構調整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一批不太健康的企業會被淘汰。”繆斌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陶企的倒閉并非始于2015年,早在前幾年的陶瓷銷售終端便露出端倪。2012年上半年,陶瓷行業產量創歷史新低,一組數據顯示,陶瓷行業工業總產值約為1800億元,增長3.31%,利稅總額153.7億元,增長11%,虧損企業增加14.4%,虧損額增長達47.7%。
陶企曾是建材領域“撿錢”的寵兒。1998年后佛山陶瓷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期間許多鄉鎮企業改制為民營企業,2002年進入高峰期,市場需求量高企不下。在隨后的2003年進入一個分水嶺,企業開始拼命擴張,新產品層出不窮,產能增加。而到了2008年至2009年之間,“4萬億計劃”加之房地產市場高速發展,全國二十幾個省份“一窩蜂”建設陶瓷基地,產能成倍增長。可以說,盤子不斷在擴大,買單的人卻不斷減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據全國產能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陶瓷生產企業1452家,同比2011年的1364家增加88家,增長6.45%。國內陶瓷生產線已達到3600余條,總產能140億平方米。2015年1~10月全國瓷磚產量88.12億平方米,相對2014年同比增長0.48%。有分析人士表示,基本可以確定,2015年全年的瓷磚產量將維持在零增長附近,不排除負增長的可能。是2000年以來產量增長最低的一年。
2015年,陶瓷行業進入了漫長的“寒冬”。在行業無序擴張、產能嚴重過剩、市場萎靡不振以及席卷全國的環保風暴的沖擊下,停線、降價、倒閉成為常態,在行業內一直樹立典范的蒙娜麗莎,是否能夠躲過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
繆斌做了這樣一個比喻,恐龍大不一定活的長,螞蟻小不一定活得短。“不管在技術、管理、營銷模式層面等都需要創新,企業需要適應新的環境,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