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以“用戶需求”驅動串起的產品方法論。
主要包括 5 個部分,以用戶驅動這條主線把這 5 個部分貫穿起來。分別包括互聯網、用戶需求、產品設計、網絡運營和商業模式 5 個部分。
本文重點講其中的 3 個部分:用戶需求中什么是真正的用戶需求?產品設計中的如何做產品決策?產品運營中的運營周期有哪些關鍵點?
什么是互聯網的真正用戶需求
我們總結一下互聯網產品的成功, 其實就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成功。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自由的網絡,嚴格意義上來講,我認為互聯網是沒有營銷的,只有產品。所有的互聯網產品、互聯網公司,其實天生就是用戶型的公司。所有互聯網的核心就是尊重用戶、了解用戶需求,才能利用互聯網這樣的技術打敗原有的產品、打敗原有的服務,成為用戶認可的新的產品。
能夠成為一個用戶認可的大量級產品,最核心的其實就是用戶需求驅動這個基因。在現在這樣一個互聯網 時代,每個人和每個互聯網公司成功的基因,就是用戶驅動。這也是我搭建互聯網產品方法論的核心主線。
那么,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時代的用戶需求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他曾經問過很多用戶,“馬車時代,你們到底需要什么?” 很多用戶回答說是需要一匹跑得很快的馬。如果亨利福特按照用戶的需求來生產的話,他就不可能生產出汽車來,只能提供出跑得很快的馬。用戶當初回答 “需要一匹馬” 的時候,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深入思考一下,我們可以知道:其實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匹馬,需要的是速度。馬只是用戶認知范圍內的一個產品,他真正需要的是更快地出行,更快地移動。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大眾點評 app 大家都用過,當我們去吃飯想找一個餐館時,我們的用戶行為是什么?原來沒有移動互聯網的時候,我們會沿街去找,問朋友哪里好吃。有了大眾點評之后,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查找附近用戶點評最高的、距離最近的、性價比最高的的餐館。從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眾點評為用戶解決的并不是找到一個吃飯的餐館,而是為用戶找到更便宜、更好吃,更近更方便的一個餐館這樣一個需求。這是互聯網產品大眾點評的核心價值。
滴滴打車,相信大家也都在用了。滴滴打車這個產品貌似是在解決大家 “打車” 這個需求, 我們再去想想,打車這個需求是不是在被滿足?是在滿足的呀。我們平時也在打車,但是滿足得好嗎?滿足得不好,很多人在反映下雨天、上下班高峰期的時候打不著車,抱怨司機拒載等現象。所以滴滴打車用互聯網移動的技術把打車的用戶和司機鏈接起來,讓用戶知道司機在哪,讓司機知道哪里有乘客;把司機和用戶高效地匹配起來。所以滴滴打車這款應用并不是在解決打車問題,而是在滿足用戶更好、更便宜地打車的需求。
微信,我們說微信是一個移動通信平臺,其實微信也不是解決通信問題的,通信一直在被很好的滿足需求。但還滿足得不夠好,所以微信出來了,讓我們更方便、以群組的形式、更好的社交型方式,滿足了我們移動通信的需求。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互聯網產品,真正的在解決用戶的需求。
互聯網時代,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總結一個字,就是 “更”。我們去看現在的用戶需求,基本上沒有用戶需求空白。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應該想的是如何更好的、更便宜、更方便、更快捷、更好玩地滿足用戶需求;互聯網產品一定是在原有基礎之上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分布在四個方面、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這就是我們談到的互聯網用戶需求。
我們拿這個觀點看一下現在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無一例外,都是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的。
新浪給了我們海量的新聞;
今日頭條,給了我們更精準、更及時的新聞;
淘寶,滿足了我們買東西更便宜、提供更豐富的產品、更方便的購物的體驗。
陌陌,更好的滿足了社交需求,原來我們需要認識才能聊天,現在我們不需要認識,只要通過地理位置,就隨時可以跟人聊天。
這樣的案例特別多。我們所看到的產品方法論里重要的起點,重要的方法論,就來自于用戶需求。我們的主線也來自用戶驅動,所以用戶需求是一切的根本,任何成功的產品,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在于用戶需求把握得好,失敗的原因也是失敗在沒有把握住用戶需求這個方面。
做用戶需求的時候,有 3 個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關于真需求和假需求。有時候需求是很難判辨的。
對于假需求、偽需求有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經驗識別出來,但是有些需求,我們聽著覺得它是成立的,邏輯是恰當的,去推導它時也感覺它是存在的,那這個時候怎么辦?我建議,通過一些方法去驗證。
舉個例子:我的一個朋友在做美食應用,但是他不知道這個應用能不能被傳播,肯定不能等著這個應用在實際的使用中去驗證看能不能傳播,這樣成本太高了。于是他把美食的制作過程拍成了一個視頻傳到了朋友圈,他什么都沒說,他看什么呢?他就看他的朋友是不是覺得這個視頻特別好然后自動地進行轉發。播放量上是否在增加。
就是驗證的過程, 如果用戶能夠主動轉發,那么說明他所生產的內容是有價值的。這只是驗證的一種方法。
另外談一個我們自己的案例。我們在做的大咖說這個產品。這個產品是通過付費來預約大咖幫助解決工作中遇見的一些問題。那么,這個需求成立嗎?創業公司會不會花錢請大咖來指教呢?我們不知道。怎么辦呢?我們通過幾篇文章發到了朋友圈,文章講一位互聯網方面的大咖的觀點,講大咖覺得創業應該怎么做等等,如果有人覺得大咖觀點獨到,想約這位大咖聊天,請付費,我們給聯系方式。結果一天的時間有 4 個人通過我們給的聯系方式來預約了。這就是最輕的一種驗證方式。如果我們通過這樣輕的驗證方式發現這個需求真的成立,那么它就是真正的需求。需要的方法就是驗證,用最小的成本去驗證它。
第二個在需求分析中,我的需求和他的需求。
我們做需求分析的時候,所有的需求起點都來自于自己。來自于自己身邊的觀察,來自于工作中的體會、來自于對生活的分析、來自于身邊朋友的抱怨以及自己悲慘的遭遇等等。終究是自己身邊遇到的一些問題,沒有跳出來去看看別人的需求。需求一定要跳出來去看別人,這是需求的第二個部分,我們需要去注意的。
第三個部分,是存量需求和需求的判斷。
我們想做的產品是在解決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案例,是解決護發問題的一個產品。產品是做得很好的,但它一開始的需求分析是有問題的。他說:我做了一個護發的產品質量特別好。 為什么要去做?是因為我發現很多人不護發,所以我要做一款產品讓大家來護發。這個需求層從分析角度來看,好像蠻對的。 但是這個產品是一個增量市場,它要解決的是那些已經護發的用戶面臨的問題。他們在護發的過程中覺得去理發店比較復雜麻煩,那針對他們做的產品就是要滿足這些已有顧客的需求,先做存量市場,通過存量市場打開增量市場,一開始就做增量市場的話,成本太高了。
以上是我們在需求分析層面給大家總結的 3 點,需要大家去注意的。
產品設計:用戶需求驅動
第二部分來自于產品設計,產品設計的根本就是用戶需求驅動。我們先從用戶需求驅動來做產品設計,當需求驅動成立以后,我們再根據競爭,內部資源和其他因素的判斷來做產品決策。
1、產品決策是產品設計里最重要的第一個環節
決定干什么,決定做還是不做,決定新產品上還是不上。一旦決策錯誤,會浪費很多時間、人力、物力,以及來自團隊的對價值需求的一致性判斷。 所有的這 3 個方面的判斷都是來自于需求驅動的。其中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個需求到底是不是實際存在的需求。
很多案例中的需求不是來自于用戶,而是來自于自己的認知。
舉個案例:我曾經問朋友一個問題。說中國有 6.49 億網民,其中有20%用戶約 1.5 億的網民是從來不用搜索引擎的。我問朋友,結果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其實這 1.5 億網民中有大部分人是不會打字的,并不是他們沒有需求。從互聯網從業者這一層面來講,我們都屬于高級網民,如若我們拿自己的專業技能來衡量 6.49 億的大眾網民,往往偏差是特別嚴重的。這是從用戶驅動來做產品決策中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一定要驗證實際存在的需求。
另一種來自于模仿:別人做了我們也去做,沒有退回到用戶需求原點去思考問題。
還有一種就是公司的集團的戰略規劃。更多的來自于行業競爭、領導喜好,最最嚴重的是來自于資源。很多傳統行業轉型,說我有行業資源、我有政府關系,所以我要做這個產品。所有不是從用戶的需求出發來做的產品,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我們去掃描一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沒有一個是有資源的,比如百度李彥宏,沒有資源。滴滴打車程維,沒有資源。全部是牢牢把握了用戶需求,由用戶需求驅動來做產品,從而取得了成功。
我們從 3 個方面來做需求驅動的判斷,從需求的大小、需求的全過程、需求的一致性來做。
什么是大需求?普遍用戶和目標用戶的高頻需求一定是大需求。有時候大需求里有一小撮用戶的需求,我們需要做一個判斷,看它是不是大需求。關鍵要看這些用戶是什么用戶,如果這些用戶是產品的粉絲用戶,那么這些需求也要列為大需求。我們要做產品決策。
2、需求的全過程
需求的角度來講,可以分為 3 部分:
一是需求的目的
二是需求的過程;比如購物,我們需要挑選出購物的網站,選擇完了之后我們要去搜索,然后比價,支付,最后進入物流環節,這整個過程就是用戶需求的過程。
三是需求的原因。用戶為什么要購物?用戶為什么要聽音樂?用戶為什么要使用滴滴打車等等,這是原因,是真正的用戶需求。
我們要判斷用戶需求的全過程是否能夠被滿足。用戶需求的全過程包括 3 個方面:
找,用什么樣的產品;
選,選擇什么樣的服務;
最后是使用。
最近很火的一個案例,快播這個案例:
在法庭申辯的時候王欣說快播只是一個播放器,但是現在大家所爭論的話題在哪?快播是否涉及了播放情色內容!單純只是一個播放器,這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如果給用戶提供了內容來源,提供了搜索,讓用戶更好地找到來源然后再去播放,把用戶的全過程滿足得特別好,那它就不僅僅只是一個播放器。現在法庭的爭論點就是快播有沒有提供內容來源,它是否全過程地滿足了需求。
3、價值的一致性
如果原有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是明確的一個點,新功能是否圍繞著這個點在做。如果一致,我們就決策,如果不一致,我們就放棄。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百度。百度的核心價值是搜索。我們看百度導航條上的這些,無論是新聞、圖片、貼吧、知道,全部是通過搜索這一核心價值體現的。但是百度有很多其他不是以搜索為核心的產品,但都不是很成功。這一點提醒我們要做與核心價值一致的產品。
接下來要跟大家談論的是關于競爭分析。當需求驅動成立以后,我們要判斷新的產品在競爭環境里是怎樣的。判斷的依據要看現在領先的對手有沒有致命的弱點。
早先我們從電腦上下載下來的視頻,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格式不兼容。為什么不兼容呢?當時本地市場上播放有兩個領先者,用戶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下載的視頻到底能被哪個播放器打開,結果暴風出來了告訴用戶我什么都能播,很巧妙地抓住了不兼容的弱點實現了突破。
360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的殺毒市場競爭是很激烈的。當時 360 采用對用戶免費的策略,免費是很重要的一個殺手锏。市場上的領先者都在收費,360 免費這一舉打敗了其他的競爭對手。那么,致命的弱點是什么?市場上領先的產品其致命的弱點不是體現在資源少、技術差、產品丑等方面,這些都是表面,我們要發現市場中的致命弱點,要從用戶需求上來看,他是否滿足了用戶需求上的致命的缺陷。他沒有滿足好,那我們做的產品一定要滿足得更好從而打敗競爭對手。
產品運營周期
網絡運營以不斷滿足用戶需求,不斷完善產品為基礎,從而獲得用戶以及用戶活躍度。這一系列的工作,我們稱之為運營。
當一個產品 1.0 版本上線之后,后面所有的階段都屬于運營階段。整個運營體系包括了產品、技術、推廣、市場多個部門所構成的運營體系。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產品上線以后,有一個運營周期的體現過程:
1.0 版本上線之后為了獲得第一批用戶,這個階段叫做種子期。
第二個階段是當第一批用戶沉淀下來之后,用戶呈現爆發式增長,我們叫做爆發期。
第三點是當我們產品增長得很好,開始遇到了瓶頸放緩或者產品增長得很好,我們有意地控制產品的增長節奏,叫做平臺期。
這三個周期是產品發展的不同周期。90%的用戶只有種子期而沒有爆發期,因為絕大部分產品死在了種子期。
互聯網產品的運營其實特別難,給大家一組數據:
2015年統計的數據:中國的網站數量是 357 萬個,中國 app 的數量,光 ios 就有50多萬個。
我們做一個產品其實很容易,因為有這么多網站和 app,說明它的成本不高,十幾萬就可以做出一個很好的產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做一個產品很容易,但是扔到互聯網里面去,就屬于幾十萬、上百萬分之一的一個產品,產品的運營就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了。所以做互聯網容易,做好就很難。
在種子期時怎么運營?1.0 版本,重要的一點就是簡單。產品首先開始的時候要簡單,核心功能要明確,主流層能跑通,產品就可以上線,上線干什么?上線就是快速投入市場來看用戶是否喜歡這個產品,產品能否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所以在種子期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驗證;
第二點,種子期運營時目標用戶要聚焦要縮小。總有人問我產品怎么運營,這些問題我很難回答。我往往都會反問他,你產品的目標用戶是什么?當他描述完了我又會繼續追問,你產品最典型最粉絲需求最強的用戶是什么?他會發現,他把用戶縮小之后他就能夠弄明白,“我的目標用戶到底是誰?我的目標用戶在哪兒?我如何獲得我的目標用戶?”。這是在種子運營期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把我們的目標用戶群縮小。開始縮小了之后,以后的用戶群才有可能變大。每個互聯網產品都是由小變大的。
粉絲用戶群有什么樣的特點?
第一,需求是最強烈的一部分用戶;
第二,這部分用戶愛傳播的,愛嘗試;
第三,年齡比較小一點。即使我們做老年用戶的產品,也把目標用戶定位在老年人中年齡比較小一點的人。這是粉絲用戶群的定義。
種子期運營的時候最核心的目標就是驗證,最重要的指標就是留存率。互聯網運營最重要的指標就是 4 個:來源量、轉化率、活躍度、留存率。種子期運營主要看留存率。我們不在乎來多少人,而是看來的人有多少人愿意留下來。
爆發期時注意快速迭代,滿足進來的用戶的不同需求,快速迭代一定要圍繞產品的核心功能展開,而不是新增功能。
拿微信來說,微信是從2011年的4/5月份進入爆發期,到了2012年的4、5月 份,1年 時間從 500 萬的種子期變成了 1 個億的爆發期。在這個期間,微信做了 15 次版本迭代,前半年每 1 個月做一次版本迭代,后半年每 2 個星期做一次版本迭代。版本迭代速度相當快。而所有迭代的功能全是圍繞著移動通信功能展開的,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推出了朋友圈。爆發期的標志,并不是我們加大推廣用戶,而是剔除掉推廣因素,自身性用戶快速增長了,這才是爆發期。
平臺期主要目的主要控制產品節奏,為下一個爆發期做準備;
種子期是產品運營中最難的,90%的產品死在了種子期;如果一個產品度過了種子期,相當于成功了一半。爆發期的標志是用戶自身性的快速增長。好的運營周期是爆發期、平臺期;爆發期、平臺期這兩個周期不停的交替。
總結一下:沒有一個爛產品能夠靠運營成功的,只有好的產品加上好的運營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