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之后,尤其從下半年開始,多個細分領域的行業老大們紛紛合并,其余者要么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互聯網中,要么投靠大樹尋求庇護,變成了大公司的附屬品。雷軍曾為此感嘆:“市場上半年熱得發瘋,下半年冷得發瘋。”這也是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切身感受。
如果非要把今年國內的互聯網江湖用一條線串聯起來,那么仇人相愛變情人這種狗血的劇情,完全可以當作這條線的一端,而另一端則是“資本寒冬論”。互聯網在這條線的引導之下,似乎真的凜冬已至。
真正掌握“絲經濟”的只有BAT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最主流的O2O行業,目前就已有二十多個餐飲外賣項目關閉,近十個社區O2O項目宣布倒閉,汽車、出行領域死掉的創業項目近20個。餐飲外賣、出行、汽車、美業、旅游、教育已成重災區。這些倒下去的創業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盲目信奉屌絲經濟。免費、補貼是他們獲取用戶和市場的主要手段。而這種單一手段往往經不起市場的考驗。
事實上,在中國互聯網野蠻生長的20年里,這個行業一直靠打免費牌和低價牌起家。近幾年,互聯網創業大行其道,免費甚至都滿足不了互聯網公司搶占市場的需要,各種補貼大戰如火如荼。這種情況下,屌絲經濟開始全面爆發。即使做硬件的小米也一樣信奉屌絲經濟,它的成功更讓所有人對屌絲經濟充滿了幻想。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小米成功到底是靠的實力還是時運?
屌絲經濟的真正掌控者其實一直都只是BAT,因為三家無不是依靠低價和免費崛起。騰訊是賺海量用戶的小錢,百度是賺海量中小企業的錢,淘寶初期賺海量開店、后期賺網商的錢。這三家巨頭不僅影響著互聯網的格局,甚至左右著互聯網的經濟模式。看到互聯網屌絲經濟早已被三家掌控,就不難理解,為何屌絲經濟模式的互聯網公司頻頻被其收購。就算量級較大的細分行業巨頭,都難逃被操控合并的命運。
在BAT巨頭的擠壓下,多數互聯網創業公司感受到了所謂的資本寒冬。想要度過寒冬,如何繞過屌絲經濟這一道檻,至關重要。
“得絲者得天下”的誤導
“得屌絲者得天下”一直被業內奉為圭臬。但這場寒流,其實本質上就是屌絲經濟衰退甚至崩潰的一種表現。很多企業即使得到了屌絲,盈利依舊是個問題。互聯網江湖里,用戶數千萬卻不盈利的產品,比比皆是。哪怕繼BAT之后最為成功的小米模式,也正陷入低價泥潭。
CNNIC每年的數據都表明,大部分網民都是年齡低、收入低、學歷低,他們被看成是中國互聯網的基礎人群,企業要想獲得產品流量,就要降低身段,投其所好。也許在游戲的領域,這種決策沒有太大問題。但在其他領域里,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理論很難成立,因為很多產品獲取這些用戶后的轉化率常常慘不忍睹。
“得屌絲者得天下”的理念大行其道,也導致了互聯網產品普遍沒有個性,不夠有趣。因為他們信奉用戶就是上帝,用戶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合理與否。要低價就給低價,哪怕是虧本賺吆喝。然后用戶有了,但自己卻要絞盡腦汁降低成本。因為成本問題,產品所能提供的服務也必然大打折扣,這更像是惡性循環。這種情況之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可想而知。一旦遇上寒冬,大部分企業連反應都來不及,就徹底倒掉了。
新中產經濟時代
隨著這場屌絲經濟的衰退潮,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鎖定在中產階層。因為到2020年,城市中等收入家庭將占全部家庭收入的45%。越來越多的中產消費者正在成為互聯網經濟的新主流用戶,他們理性,有品位,與只迷戀性價比的屌絲消費者相比,他們是性能比的愛好者。這是最有價值的用戶,同時,針對小資與中產階級的互聯網產品,轉化率與抗風險能力更強,而且用戶目標更容易精準。
中產經濟正在崛起,并且帶動了多方面的需求,比如出行、購物、生活環境改善等。像共享經濟的打車鼻祖Uber,為精英人士提供海外投資移民的互聯網移民平臺“海那邊”,專門針對白領的女性電商平臺“小紅書”,都是針對中高端用戶的產品,雖然體量不同,但是都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
互聯網從屌絲經濟走向新中產經濟已是必然。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中產階層人口,達1.09億,超越美國的9200萬,而之所以說中產經濟剛剛崛起,是因為就當前現狀來說,中產階層對互聯網產品、服務以及信息獲取方式都有待改善,需要一批新產品與之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