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新農人朋友叫愛米姐,在五常種稻花香,兩年前認識到我,說要做“新農人”,并表達了種好大米的理念和決心,我邀請她加入新農人社群,從此她的農業圈子豁然開朗。一年多時間,在社群里找到了不少合作伙伴,并拓展了更多銷售渠道,今天事業已小有所成。然而,她并不認為自己是微商,但她卻是社群的直接受益者。
還有一部分人標簽自己叫“微商”,在我看來有三種類型:
第一種練的是降龍十八掌,他們是推手。他們目的性和功利性純粹而直接,以主動獲取粉絲為主要目標,靠的是人海戰術和“厚臉皮”精神,在社群和朋友圈里不談理想不談生活,直接推銷產品,靠的是粉絲積累和購買運氣。
第二種練的是吸星大法,他們是引力波。他們不直接推銷產品,而是以生產優質內容為核心,這些內容是專業理論或圈子精神或品牌文化等等,他們靠優質內容制造粉絲圈引力波,進而吸引更多粉絲關注和追捧,把推銷產品(品牌)巧妙融合在內容生產中,此類以品牌創造者、社群創造者或網紅大咖等居多。
第三類微商介于前兩者之間,他們沒有那么強的功利性,但把微商作為一種生活態度,他們以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態度為核心,邊生活邊賣東西,邊賣東西邊娛樂,他們不以追求大事業為目的,更在乎內心滿足和生活狀態。
去年開始,農特微商自成一體,基本上也是以上三類人群。
從農特微商們的從業背景來看,主要又分以下三類
1、農特微商是生產者,他們有自己的土地或產品
從我的朋友圈來看,水果微商占一半以上江山,他們活躍各大粉絲圈,“游竄”大江南北,結交各領域“大咖”和江湖好友,等到積累了一定粉絲量和知名度,便挖掘自身潛力,主要表現形式是向拓展來的渠道直接供貨和發展微商代理(線上和線下)。
優勢:掌握土地和產品,掌控貨源和價格。
劣勢:產品單一,不能滿足綜合供貨需求,產品初級,不能滿足微商營銷訴求。
此類微商還有三種活法:
活法一,自生。以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為核心自建圈子,形成自有的營銷服務體系。
活法二,寄生。寄生于某些社群,靠社群的營銷和推廣,拓展人脈和渠道,哪里有人去哪里,哪里有利好去哪里。
活法三,混合生。先寄生社群后自建圈子,逐步完成自己的逆襲之路。
2、農特微商是渠道商,他們有自己固定的銷售渠道
此類微商掌握一定的渠道,具有商品銷售能力,他們有的是自建電商渠道(微信公眾號、APP、微店等),有的是自有線下商超或社區店,有的自己本身就是批發商,他們需要整合上游好的貨源。
優勢:有自己固定的銷售能力。
劣勢:規模不大,對價格敏感。
此類微商更多訴求是整合品類更多的優質貨源,以滿足自身綜合的銷售訴求,從我觀察來看,目前最活躍的是有自己的電商銷售體系和微店運營商居多,他們尋找的更多是有特色高附加值的產品,或者國外進口食品,對品質要求比較高。
3、他們既沒有產品又沒渠道,靠的是號召力和整合能力
此類人群粗俗來說是高級“倒爺”,高雅點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他們都有一技之長,多數獨具領袖魅力,他們一般是某些社群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他們有自己的行業態度和理論體系,掌握一定的話語權和流量分配權。
此類微商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自建產品品牌,產品主要在產地借助合作伙伴整合,自己憑借粉絲文化和圈子精神,賦予品牌以文化調性,比如李金柚、桃小妹、你好芒等。
一種是自建營銷體系,此類表現主要是靠自己的社群領導力自建微商團隊,一端靠體系吸引一批微商伙伴,一端靠社群開展專題營銷活動,比如黃剛、張大發等。
農特微商,為什么你的姿勢是錯的?
首先明確“微商從何而來”?
對!基于社群和朋友圈,微商和電商的最大不同是基因不同導致的“產品鏈接關系”不同。傳統商家和電商的鏈接關系是“商品到人”,微商完成的鏈接關系是“人到商品”。
董明珠一直強調過硬的商品、商品、商品,而雷軍一直強調為發燒而生的社群、社群、社群。董明珠和雷軍所構建的產品買賣關系不同,但企業家的目標是一直的,所以他們倆都是對的,只是不同道者,彼此對牛彈琴罷了。
雖說道不同,但都掌握一個核心即過硬的產品,沒有好產品做支撐,無論是董明珠還是雷軍都不可能完成可持續的買賣,最終都不可能成全自己正向的商業生態。
所以,農特微商們,無論你多神通廣大,首要因素還是要有過硬的產品,好產品會說話,沒有好的產品,每天談尖叫,就是虛假高潮,社群影響力越大,距離毀滅越近。
其次要明確“微商賣的是什么”?
以賣產品為核心的朋友圈不是好微商,原因從上面文字中找答案。
社群是人的社群,不是商品的社群,人的社群關系決定了賣產品要先學著把自己賣出去。把自己賣出去的首要因素是要征服朋友圈朋友,讓他們認為你是值得信賴的人,你和他們隔著9張圖片和五行文字,發什么圖配什么文字表達什么內容,這是做好微商的基本功。以刷屏為目的推銷,注定長久不了,自己都賣出去了,賣產品只是順帶的事兒,羅胖天天甩腦漿賣的不是書,而是“邏輯思維”。
農特微商,要么做一個有溫度的跟隨者,學以致用;要么做一個有態度的創造者,引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