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合肥等新型肥料企業是展會的常客,因為需要展示形象,需要營銷。
復合肥等新型肥料企業是展會的常客,因為需要展示形象,需要營銷。
但是展會經濟越來越平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也很簡單:經過數年的開墾,草莽時代的市場拓荒已經結束,對于經銷渠道而言,大多數企業已經沒有空白市場,需要的是增加渠道的利用率以及渠道的黏性;由于產品的百花競放,產品來源增多,很多經銷商也不再將展會作為尋找產品的平臺了。
雖然展會經濟漸弱,但是仍然不失為一個較好的平臺,否則一個企業如何構建大場景的競合空間?特別是今年業內情況復雜,暗流涌動,雖然表面上不顯,但是頗有幾分驚心動魄的味道。一方面是糧價下跌,農民投入謹慎,一些產品遇冷;另一方面企業都在拼命積攢自己的優勢,以期拉開距離或者跟上隊伍。
這樣的撕扯間,就有兩個分裂,一方面企業想找合適的展示平臺,另一方面又不想參加常規的展會。
專業展會頻頻遇冷
3月底,中原肥料雙交會召開,這個已經成功舉辦了12屆的區域展會,雖然依舊企業眾多,但是我們發現今年的參展企業以河南企業為主。往來的經銷商也不復前幾年比肩接踵的盛況。
盛會的流水席,或許盛放之后就是今天的模樣?
好幾家常客都已經不見蹤影,難道是對于河南市場不再重視?顯然不是。像史丹利、金正大這些標桿企業當然不會缺席,史丹利仍然是大特展,而金正大稍顯低調今年參展的是奧磷丹品牌,占了兩個標準展位的位置,據市場部介紹,今年奧磷丹參展是因為市場需求。
那么,為何企業參與度并不高?紅四方農化三公司營銷總監梁凱認為,企業參展是為了展示形象,擴大影響力。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這個區域將是企業要重點發展的區域。今年河南市場的環境很好,農資打假的力度很強,今年截止到3月份紅四方在河南的銷量比去年同期要好得多。梁凱表示,今年大多企業將精力更多地投駐市場,都沉下去了,更加強調在市場上的精耕細作,都在默默地做市場。就展會而言,不可否認展會在公司的地位是越來越低了。
的確,當展會招商的效果幾乎殆盡的時候,展會就需要改變。當展會成了展示和交流平臺的時候,就要強調交流的暢通和形象展示的個性化。
新都化工副總裁劉曉霞表示,在展會上其實企業有一些東西是展示不出來的,展臺的高大上并不一定能反應什么問題,自己的經銷商也不會因此高看自己一眼;現場噪雜的環境也會給交流打折扣。劉曉霞認為,展會經濟走到目前是一種進步,畢竟化肥展會和汽車不一樣,新品的展示不會引起那么大的反響和震動。
其實,這個并不是個案,每個省的植保會也都是如此。轉型是必然。
以會議為主體的展會漸盛
與專業展會頻頻遇冷不同,以會議為主體的展會漸盛。
高逼格,專業性強,有意義的會議成了很多企業做展臺的首選。
有業內人士認為,展會與企業要匹配。企業需要的是務實、匹配,在展會上展示最核心的東西,互動交流。
3月,馬鈴薯產業鏈發展高峰論壇上,很多企業搭車做展臺,爭相交錢來做展臺。筆者很奇怪,他們為的是什么?才幾百人的會議值得這樣的投放嗎?有企業介紹,是因為目標客戶精準,因為這個專業的論壇能給企業給客戶帶來價值。
是這樣嗎?因為精準,所以參加。筆者有些疑慮,或者是因為面子也不一定。
在4月初的IFA同New Ag International主辦的第四屆緩控釋肥料和穩定性肥料國際會議同樣火熱。幾個月前全球緩控釋肥料的領軍企業均已經確認贊助該會議。會議現場很多企業的展臺也很是熱鬧,鱗次櫛比的都是大企業。展位上也并沒有很多人,參與企業不知道收獲了什么,卻都是比較滿意。
當然不止是上述的這些,單個會議的時候見到幾個企業的展臺,總覺得是偶然現象,并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是偶然多了好像就必然起來了。都說風起于青萍之末,大概就是了。以會議為主體的展會若一陣風吹皺行業的一池秋水。
或許,對企業來說,付出多少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產品、企業與展會的定位、規格匹配。企業推出的產品和參與者能有更高的契合度,受眾更精準。
對于參會者而言,愿意去掏錢去聽會、學習,也愿意順便看看大企業的風向。能夠在一場專業的會議上學習,又能夠看到很多專業大企業的新品,是一件多么暢快的事。
當然以會議為主體的展會,只能是小眾或者小型的,沒辦法邀約全行業的企業和全作物的使用者。或許,也正是專業才讓企業看重?那么,以后的專業展會怎么辦?
低調的奧磷丹
以后的專業展會該怎么辦
專業展會當然還是有需求的,這個毫無疑問。存在即合理,不必多費唇舌討論它的必要性。問題是會議的舉辦方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戶——企業和經銷商,這個是大家需要探討的。
提高規格
提高規格,這樣講其實很奇怪,這個并不是筆者的本意,但是不停有企業在說這個問題。就像全國磷復肥會議一樣,據我們所知其門檻已經不低,很多中小型企業并不能去參展,但是仍然有很多大企業說要繼續提高門檻。
有企業認為,展會帶動了一些小型企業,這樣對于大企業而言繼續參與的積極性就降低了,所以還是要提高規格。
也有經銷商反映,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雙交會無論是規模還是形式都比往年冷清了很多,河南的化肥品牌雖然來了不少,但都以小廠家為主,不成氣候,產品的質量和品質都差強人意,不能成為他選擇產品的依托。
其實作為會議主辦方也是兩難,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客戶不負卿。一方面是新晉企業想進入展會來展示其產品和企業的愿望強烈,一方面是來自老牌強企和經銷商提高門檻的呼聲高漲。
盛會的流水席誰都想參與,但是還是有個門檻會讓人更珍惜這個機會,除了饑餓營銷之外,也能起到凈化市場的作用,提高主辦方的公信力。
配套服務
展會的配套服務并不是指裝修呀,水電、潔凈之類的,雖然這個也是必須的。更重要的配套服務是給客戶帶來價值,也是展會引流的一個重要舉措。
很多參會人員對論壇、報告等這些對企業有指導性的、實際的東西比較看重。雖然目前免費資訊滿天飛,但是自己發現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只能作為點子而無法成為策略。但是有主題的論壇就不一樣,能夠系統地講述一個問題,從而帶來一個思路的開拓。
對于學習,對于判斷風向,很多人還是很在意的。有經銷商的一句話,筆者深以為然。他說,他自己判斷不出來未來的趨勢,但是很多企業和很多專家應該有這樣的能力,他多聽多看或者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對于企業而言,他們也愿意在專題會上分享自己的觀點,他們也都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也愿意別人分享他們的成果,從而漸少行業試錯的成本和機會。
遇冷的并不只是展會。
傳播的方式越來越多,微信朋友圈,APP,商城,免費的資訊,海量的信息推都推不走,誰還會心心念念去要付費的東西?當你瀏覽著網上永不落幕的展會以及產品信息的時候,你還會專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去參加展會?當網紅經濟驟然而至,很多營銷方式不也都得隨之而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領導向筆者表示,目前展會的問題是展會太多了,區域性的展會一個接著一個,大同小異的展會,企業也疲于應對,所以只挑著重點區域的重點展會參與。目前很多小型企業參與性高漲,不過是想搏一搏,而未來幾年的市場才是真的殘酷,一定會有一批企業轉行。
該人士認為,展會是由企業和經銷商以及組織者共同參與的,僅僅提高門檻解決不了展會的問題,還需要有更多的內在的東西來吸引廠商。
其實媒體也一樣,自媒體的火熱干掉了很多紙媒和電視媒體,很多曾經煊赫一時的媒體不也面臨調整或者停刊的命運?企業的代言人突然就被網紅干掉了,老產品被新產品迭代,老牌企業被生力軍超越……
若不轉型,不想著提高服務體驗,不想著提高價值,誰又能收視長紅,誰又能領風騷數百年,誰又能偏安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