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變了
80后和90后成為消費的主力,網購次數越來越多,每年要用淘寶50次、京東十幾次:因為有了手機,網購也可以是碎片時間的沖動消費;朋友圈天天刷,朋友 買什么他也要買什么;推薦引擎越做越好,各種誘惑。80后和90后每天平均上網時間3到5個小時,網購占比已經50%以上了。
新用戶是互聯網的重度用戶。他們看了廣告也不信,還是要到淘寶、京東、大眾點評里看用戶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新用戶。評價很關鍵、粉絲很關鍵,如果沒有這兩項,傳統行業就沒有新用戶了。
80后和90后更愿意分享,車子、房子、廚房……什么都可以分享。我們很看好分享經濟,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效率極大提升、邊際成本極大降低的時候,分享經濟就會發生。
現在的80后和90后普遍覺得自己是吃貨,很愛吃但是不會做也不愛做。大家越來越宅,懶得出去吃飯,外賣非常非常火爆。我們投資了大眾點評以及后來的美團,美團外賣成長很快,已經達到每天四百萬單,這對傳統行業的打擊是什么?
如果傳統餐飲沒有外賣,老店同比就會下降,本身餐飲行業的利潤在交完稅之后就是7%~8%,如果老店同比下降10%就比較危險了。大家都說外賣燒錢不賺錢,但用這個方法可以教育市場,用戶感到方便、養成習慣,即使提價他也會留下來。
消費升級也是目前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大家以前吃零食就吃瓜子花生,10塊錢一大包,現在改吃進口的堅果,70塊錢一小包。比如我們投資的三只松鼠,完全是從淘寶發展起來的,2012年剛成立,今年營業額預計40億元,因為它抓住了消費升級和電子商務的浪潮。
還有一個例子,曾經飲用水行業成本最高的是瓶子而不是水,所以康師傅把瓶子做得特別薄,降低成本,又靠5萬大軍打開了三、四線城市和城鄉接合部的銷售渠道,靠低廉的價格,康師傅的瓶裝水賣得非常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開始對過薄的瓶子產生不滿,一開瓶,水就灑在手上了。這時另外一家公司農夫山泉,憑借精準的品牌定位,直接瞄準中高端人群,提出 “農夫山泉有點甜”,用廣告強化“我們不生產水,我們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等精心挑選的概念,順利抓住消費升級并且堅持了下來。
習慣變了
我們每年做2萬多個消費者訪談,發現從PC端到移動端的過程中,搜索已經變成了刷屏。用戶以前的習慣是在電商上用關鍵詞搜索商家,看評價、銷售排名再下單,現在都改成刷屏,看到其他人的分享后直接購買。
80后和90后為什么不愿意讀書,因為大家對于讀一本書要花費的時間已經沒有耐心了,所以羅輯思維能夠生存。羅胖幫大家讀書,每天一分鐘把精華提供給大 家。用戶的注意力越來越短,45分鐘的電視連續劇中間經常需要快進,大家喜歡TED也是因為時間短,注意力能夠集中。
便宜才是硬道理,每一次零售業態的顛覆靠的都是便宜。我們分析一下外賣和打車軟件的補貼策略,他們的用戶數主要靠補貼飛速發展。前些年的電商,比如淘寶和 京東用了10年的時間發展到比較大的規模,滴滴和美團依靠補貼大大縮短了發展時間。補貼確實燒了很多錢,這么多錢都是用來教育市場,最后能跑出來的就兩 家。
渠道變了
社會零售增長平均數仍然有10.7%,但渠道不同,品類不同,差別很大。
百貨商店及大賣場輝煌不再,百貨商店的老店同比下降嚴重。以前的賣場都是生鮮拉眼球、干貨做毛利,多余的空間租給麥當勞肯德基賺取房租收入。現在人流急速 下滑,麥當勞肯德基租金下降,利潤較高的干貨品類也都被互聯網擠占,“生鮮+干貨+房租”模式被打破,老店收入下降開始收縮成本,20年光輝不再。
互聯網電商目前總量3.88萬億元,每年成長高于30%,已經開始逐個擊破零售品類,從服裝+3C到食品+個護+家居+母嬰,再到今天的生鮮——生鮮是最后的堡壘。
為什么電商占比只有12%,線下門店已經痛得嗷嗷叫了?
因為12%是全品類的平均數,其中服裝已經達到20%~30%,3C也是20%多。根據研究,在新生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中,20%滲透率是拐點。之所以2014年開始大家都覺得傳統零售行業下降明顯,就是因為電商滲透率已經接近了20%的這個拐點。
傳統行業原本的毛利大都50來個點,利潤10多個點,如果20%的生意沒有了,利潤基本就沒有了,第一反應是不敢開店了,第二是削減成本、服務質量下降,就進入了戴維斯雙殺的惡性循環。
產品的極大豐富,線下店是無法跟線上媲美的,價格實惠不是靠股東補貼,而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京東在毛利10%的時候已經賺錢了,蘇寧毛利16%的時候還是虧損。
便宜才是零售演變的硬道理,每一次顛覆靠的都是價格殺手,從百貨商店到大賣場、專賣店到互聯網概莫如是。
中國電商為什么能夠超過美國?
主要原因在于線下連鎖不夠強大,以及人口密度更高。
美國的亞馬遜便宜不了多少,中國從一開始網購就便宜20%~30%,我們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美國的線下連鎖店都已經有幾十年歷史了,價格非常具有競爭 優勢,而中國的線下連鎖還遠遠達不到這樣的規模,被顛覆很容易,而我們送貨的密度大,成本也比較便宜,所以體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