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橙的成功離不開營銷,但營銷并不是褚橙的全部。
褚橙不是一夜爆紅。從其生命的軌跡來看,褚橙經歷了漫長的等待期、沉淀期,隨后借著互聯網的風飛了一會兒,然后到達一個平衡點。在互聯網電商時代,很多產品在風口上飛了一陣后,就銷聲匿跡,難以被消費者想起。
但幾年下來,褚橙不但沒有被遺忘,反而在時令季節被頻繁提起。很多人將其成功歸結為互聯網電商、名人效應,但如果沒有之前的沉淀,一個品牌是不可能如褚橙般長久的。
1、盯緊細分市場
什么才是好項目?這是困擾眾多創業者的一個難題。但以褚橙的經驗來看,越是細分的領域,越有市場,越容易出現好項目。
在做褚橙之前,褚時健曾做過詳盡的調查:超市里的“新奇士”價格是國內橙子的10倍,但味道偏酸,可依然有很多人購買。橙子是個細分市場,市場很大,但那時國內橙子大多以品類、產地劃分,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品牌。褚時健盯住了這一機會,耐心在這個行業沉淀下去。
2012年以前,褚橙銷售渠道以傳統水果批發商和水果店為主。之前三四年都在傳統渠道艱難前行。2005年,褚時健和老伴馬靜芬在路邊擺攤賣水果,兩人在別人眼中就是水果攤販而已,少有人詢問。但褚時健并未因此著急,在他看來,做事情要像烏龜一樣有耐心,永遠別著想賺快錢。
2014年前后,褚橙在市場上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大量水果創業者們紛紛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開始銷售。毫不夸張地說,有些創業者甚至根本無法分清楚什么是正宗的褚橙,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們的生意。褚橙很好賣,這是事實,但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像褚橙那么受歡迎。一些做褚橙的經銷商沒有在全年實現良好的運轉,褚橙成為了他們的全部,一旦褚橙下市,他們的創業幾乎也就戛然而止。這也印證了褚時健的觀點,做事情要一步一步來,急功不能近利。
2、營銷要找準方向
褚橙是什么?賣給誰?怎樣賣?在沒想清楚這三個問題前,我們沒敢開售,或者說,我們一開始確實不知道要怎么賣。
其實,這就是想清產品定位、找到種子用戶、確定營銷方法。
產品定位上,我們拿到褚橙的時候,尤其是在品嘗它的味道以后,我們認為褚橙和很多橙子不一樣。它的確不僅僅是一個橙子,更是一種嚴苛的種植管理標準。它是優越水果的代表。
營銷方法上,我們并沒有單純的依靠互聯網,而是從一開始就實行線上線下聯動營銷。特別是傳統的線下渠道營銷,我們很重視渠道和分銷的布局,十分重視線下的體驗和定準銷售。而線上的互聯網營銷,我們盡量跟上形勢,借力社會化媒體,進行全方位傳播和銷售。
現在,互聯網真的很熱,很多做O2O的同行與我們交流時,都大談線上應該怎么做,優惠券或者補貼應該以哪種形式發放。其實這些方法我們也做過,但持續轉化率很低,后期維護還需要高投入。雖然現在都說互聯網打掉了中間環節,然后把利益讓給消費者,所以價格可以很低。但是,價格過低費用成本太高,“燒”回來的用戶很多不能轉化,基本成了僵尸。
3、講故事不如做地推
現在很多人談營銷,總喜歡講故事。用漂亮的故事包裝產品、用亮眼的設計吸人眼球,直到消費者真正購買后才發現,產品貨不真價不實。如此一來,二次傳播無法形成,忠實客戶也難以培育,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如何讓用戶知道產品,并產生持續的購買力?依照褚橙推廣的經驗來看,最好的辦法還是持續有規模、有節奏地做地推。地推的效果非常好,褚橙的很多忠實用戶,都是通過地推工作獲得的,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讓我們做他們的水果管家。
這里,有四個常見的地推方式可以借鑒:
進社區
根據產品的特性,褚橙的社區地推一般選擇中高檔居民社區。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發現,社區擺攤試吃的精準度極高,一般情況下,品嘗后的顧客只要覺得好,都愿意購買。不僅如此,這種面對面的交流,也讓目標消費者直接感受到我們的誠意。
場地擺攤
2012年,我們在成都幾百平方米的露天場地掛起橫幅,現場銷售。傳統的辦法雖然比較耗時耗力,但也是必經的過程。只有看到客戶、了解他們的喜好、聽取他們的意見,才有利于下一步計劃的進行。
進餐館
進餐館在褚橙的推廣過程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2年和2013年,褚橙在成都部分餐飲店門口搭起褚橙宣傳展臺。消費者走到店門口的時候,都會朝展臺張望,有的人還會停下來詢問我們產品的情況。如此,知道褚橙的人又多了很多。
進企業
褚橙剛面市的前幾年,很多客戶都是以企業為單位的。當然,其中有以前的人脈資源。但不可否認的是,企業作為一個團體,員工之間口口相傳的效應是不可估量的。地面推廣是一個很累的活兒,尤其是管理效率,雖然說一次可以覆蓋很多點,但是在現場具體怎么做,一開始也要做準備,甚至包括溝通技巧的準備。我們看到很多產品也在做地推,但僅僅是發發傳單或者搞試吃,沒有形成一個可以分享的互動過程。褚橙在做地推時,有意進行了這方面的引導,反過來通過線下做線上的傳播,然后線上的人又到線下來消費,這個過程是可以互相引流的。
4、找到中度忠誠者
讓消費者知道產品不難,難的是如何讓他們自發傳播。在褚橙推廣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找到了一批意見領袖做推薦,擴散效果十分理想。而這部分人按照理論劃分,就是所謂的中度忠誠者。
《口碑營銷》一書中,日本知名市場營銷學者中島正之將消費者群體劃分為三類:重度忠誠者、中度忠誠者和輕度忠誠者。重度忠誠者過于服從一個品牌,自己樂在其中,疏于分享;輕度忠誠者買完產品后,不會進一步關注;中度忠誠者才是傳播品牌的真正推手。
而在褚橙案例中,意見領袖就是最大的中度忠誠者群體,并且是這個群體中擁有最大影響力且最具表達能力的人。他們是交談品牌最多的人群,觀點也能被聽眾接受,而這些聽眾又可能成為二級傳播者,繼續擴大效應。
當然,不是所有品牌都擁有褚橙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名人開口始終是一件難事。那么可不可以采取草根的方法呢?
既然意見領袖是產品的購買者,我們也可以把用戶圈在一起,再從中找到產品的意見領袖。掀起―股粉絲熱潮的小米手機,就擅長把粉絲們圈在一起,從中找到意見領袖。小米論壇里有超過兩億條帖子,其中不乏―些深度的使用體驗報告,而這些帖子的發布者,就是圈內的意見領袖。他們甚至比小米公司內部的人對產品更加了解,在小米科技圈內,有著不可代替的話語權。
褚橙的成功離不開營銷,但營銷并不是褚橙的全部。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任何效果都不會持久。中國企業做品牌,只有情懷和錢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專業的積累沉淀。特別是對于非標準化的行業,沒有腳踏實地的產品,花樣玩完之后,就剩煙火后的寂寥硝煙,消散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