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erhill: “ 2009年,任正非說:5年后要超越愛立信。當時多數人以為是狂言,而現在愛立信已不在華為視野范圍內。如今,任正非說:5年內趕超三星。加之三星正在走背字,所以可信度仿佛更高。只是任總已經72歲,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華為將成為下一個三星嗎?”
這是今年4月美國經濟雜志《福布斯》對華為進行集中報道的題目。說起華為,就不得不將其與三星電子放在一起進行說明。甚至還有多家媒體將華為描寫成為“中國的三星電子”。巧合的是,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上模仿三星電子并取得發展。而且華為是從三星電子大量購買半導體或顯示屏的大客戶之一。對于華為正在就通信技術標準專利與三星電子進行訴訟這一點來看,華為也是三星電子的敵人。兩家公司在通信設備或智能手機等項目領域有些重疊,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差距正在迅速縮小。華為并未隱藏“實施模仿戰略”。任正非(72歲)總裁公然向職員強調稱,“先以模仿進行發展,之后將競爭公司的危機作為機遇”。據悉,華為的研發中心中有“三星電子專門研究組”。此外,華為還積極引進三星電子人才。
信息技術(IT)業界相關人士對最近華為的行為如是說道,“曾在三星電子的韓國和中國法人工作的中國人工程師是主要的招收對象。華為將會通過他們研究三星電子的供給網和開發、生產和營銷戰略”。雖未進行統計,但據已掌握的數據,轉投華為麾下的三星員工達到了數百人。”也就是說,上月因轉投華為而引起爭議的前三星電子中國法人負責銷售事務的專務安迪·胡(音)的事例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華為實際上正在原封不動地走三星在智能手機市場上所走過的路。有評價稱,華為的同時發展成品和零部件產業的“垂直系列化”戰略,在將推廣型手機手機作為主力進行銷售的同時還全面推出高價的高端產品的“旗艦”戰略,挑戰位居市場第一的企業來提高自我品牌價值的宣傳戰略,這些統統都與三星電子相似。
韓國金融投資企業的一位專家分析稱,“甚至有傳聞稱,連三星電子千辛萬苦拿到的海外主要廣告牌位置也被華為花大價錢買走。今年華為對三星提起的專利訴訟也原封不動地模仿了三星在與蘋果進行的訴訟中提高認知度的戰略”。
從表面上來看,兩家公司似乎展開了激烈的斗爭,但實際上兩家公司在背后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華為去年從韓國企業購買總值達21.53億美元(約合2.4萬億韓元)的零部件,其中一半以上是從三星電子和其子公司購買。
華為負責宣傳事務的主管Joy Tan(音)對這種復雜關系說明稱,“如果說以前可以明確區分產品生產企業和零部件供給企業,那么現在的產業結構則逐漸向可同時進行多種項目的“龐大模型(massive model)轉變”。昨天的競爭對手會成為今天的合作伙伴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領導智能手機項目的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執行官余承東(Richard Yu)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WSJ)》采訪時斷言稱,“華為三年內將會趕超蘋果,五年內將會趕超三星電子”。這并非虛無縹緲的豪言壯語。僅在2011年,華為每年的智能手機發貨量為1680萬部,僅為三星電子(9740萬部)的17.2%。但今年第二季度其發貨量(3200萬部)接近三星電子(7760萬部)的一半(41.2%),直逼蘋果(4040萬部)。
IT業界分析稱,若僅從智能手機制造技術來看,華為已緊隨三星電子之后。除三星和蘋果以外,能獨立生產被稱為“智能手機大腦”的移動應用程序處理器(AP)的公司就只有華為。特別是在無線通信相關技術方面,所有人均認為華為已超過三星電子。華為自信地表示“2020年將正式推進的第五代移動通信的規則將由我們來制定”也是出于這個原因。但專家們一致認為,在零部件產業競爭力、世界流通網和品牌價值等多個方面,華為要超越三星還需時間。
野村證券專務鄭昌源(音)分析稱,“以中國內需市場的壓倒性支持為基礎,華為可在發貨量方面超過三星電子。然而在除中國以外的市場上,華為還與三星相差甚遠”。
此外,美國的牽制對華為的發展來說也是個障礙。美國眾議院懷疑華為的發展背后有中國政府和軍隊的支持。2012年,美國政府建議本國通信公司不要購買華為設備。最近,美國商務部還表示“華為可能存在向朝鮮非法出口設備的可能性”,開始進行調查。
龍仁大學中國學系教授樸勝燦(音)表示,“若在美國市場內一直受到牽制,華為的發展將只會出現停滯。華為早晚會制定對策回避美國的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