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寧52歲,他創辦的運動品牌“李寧”25歲。
52歲的李寧曾經歷數次人生起伏,而25歲的“李寧”品牌也走得著實不易。
(一)李寧的25歲
1988年,一架從漢城飛回的飛機落在北京機場,抵達廳早已人山人海,等中國奧運代表團一出現,抵達廳內便一片歡呼和掌聲。
而在十幾米外,一個身影正落寞地拖著行李獨自走著,他就是李寧。
幾天前的漢城奧運會上,李寧舊傷復發,輸得狼狽,但他依舊堅持在完成每個動作后,保持那個“李寧式”的笑容。
比賽結束后,國內罵聲一片,還有人寄來了繩子和刀片讓他自殺。
這一年,李寧25歲,沒人再提起他曾獨攬3金2銀1銅的輝煌,他從神壇跌下,跌得很慘。
(二)“李寧”火了
1988那年機場,有一個人捧著鮮花來接機,他就是李寧的忘年之交李經緯。李寧曾多次說過:“從我個人來講,如果沒有李經緯,我甚至沒有勇氣來創業。”
那年年底,李寧就宣布了退役。擺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出任廣西體委副主任,或者擔任國家體操隊教練,但他都放棄了,義無反顧地選擇投奔李經緯,加盟健力寶,正式由體壇轉商海。
加入健力寶后不久,李經緯便多次勸說李寧,鼓勵他創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體育用品公司。
而此時世界體育用品市場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阿迪達斯全球銷售額首次被耐克超越,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1990年,健力寶一棟五層樓大型倉庫被改建為健力寶服裝廠,李寧任總經理,服裝為“李寧牌”。憑借著健力寶集團的財力和亞運會的影響力,“李寧”品牌一誕生就迅速走紅。
在1990年亞運會前,健力寶耗資300萬主辦亞運會火炬接力活動,李寧身穿雪白的“李寧”牌運動服,接過亞運圣火火種,出現在青藏高原。而在數千公里外的北京,國家領導人身著“李寧”牌服裝亮相,25億人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時刻。
“李寧”火了,當月就收到了1500萬的訂單,僅僅時隔兩年,商人李寧接過運動員李寧跌落的接力棒,重新站了起來。
(三)躋身龍頭
90年代中期,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制鞋廠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中低端市場開始野蠻生長。
而在中端市場,已經脫離了健力寶集團的李寧公司也遇到了發展瓶頸。從1993年到1996年,李寧集團每年銷售收入增長幅度都在100%以上,1996年年銷售額達到了6.7億,但經過六年的快速增長后,到1997年,增長速度戛然而止,一直徘徊在7億左右。
當時,國內旅游鞋十分時髦,而雙星瞄準了這一市場契機,獲得了飛速發展,由于旅游鞋在功能上對運動鞋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很快,雙星便分流了李寧的部分市場。
除了雙星,在正面抗爭上,李寧也遭遇了對手——康威,比李寧早4年創辦的康威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子,它在全國二線城市廣鋪銷售終端,贊助各種體育賽事。
面對沖擊,李寧一直沒有放棄突圍,經過長達7年的調整,終于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市值300億港元,李寧身家飆升至16億元。
正當人們期待李寧會進一步有大動作時,李寧卻決定功成身退。他希望“李寧”品牌能夠真正有一天做到去李寧化。將李寧的精神融入產品,同時,將李寧個人的影響降至最低,這樣,公司才能在“后李寧時代”也能繼續發展繁榮下去。
但,李寧公司真的能如愿“去李寧化”嗎?
(四)奧運之爭
2007年11月8日,李寧公司總部發布了2008奧運戰略,發布會的名稱是“英雄聚首,劍指2008”,霸氣中透著點火藥味。
當時有人推斷,2008年中國體育產業的產值將有可能達到300億元。誰會成為最大的贏家?李寧公司想借此一搏。
于是,李寧公司迅速調整公司戰略,將國際化、專業化定為戰略目標。而在此之前,其早已展開了一系列國際化合作。
2004年6月,李寧公司與西班牙籃協簽約,兩個月后,李寧籃球裝備伴隨著西班牙籃球隊揚威雅典奧運會。9月,李寧品牌便順勢推出籃球鞋Free Jumper系列,成為國內第一個進軍專業籃球市場的品牌。
2007年6月,嘗到甜頭的李寧品牌決定再度與西班牙合作,成為西班牙代表團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官方裝備供應商。
這一次,李寧的野心更大,想擊敗耐克和阿迪,在自己的地盤上借著奧運營銷一把,趁機躋身高端市場。最初,李寧積極參與競標,力爭成為中國奧委會官方合作伙伴,可惜最終不敵阿迪達斯。
阿迪達斯雖然以13億元拿下了北京奧運會的官方合作伙伴,但是,在2008年8月8日開幕式上,當李寧手握“祥云”火炬,環繞在鳥巢上空奔跑時,人們再次記起了李寧和他的“李寧”牌。
奧運會后一年,李寧訂單狂增。2009年,李寧以年銷售額83.87億元成功超越阿迪達斯,撬動了多年來阿迪達斯位列中國市場第二的位置。
18歲的“李寧”,是當年最大的黑馬,在北京奧運會上完成了成人禮。
(五)遭遇滑鐵盧
在“后北京奧運”時代,李寧公司加快了擴張步伐,門店數量從2008年的5000家,迅速增長到2011年的8000多家,營業額一路攀升,到2010年年營業額一度達到94.78億元,直逼100億大關。
而根據當時美國市場研究機構SGI《體育用品情報》公布的信息,在全球體育用品產業公司的市值排名中,李寧公司位列世界綜合運動品牌前四強。
彼時的“李寧”雄心勃勃,計劃5年內要超越耐克。
那如何才能超越耐克?
當時擔任“李寧”行政總裁的張志勇給出了答案——品牌重塑,瞄準90后市場。
當時張志勇認為,2008年以前的5年是產業爆發期,主要驅動力是分銷,就是多開店,而2008年以后進入了穩定的成長期,這時的核心競爭力則是產品創新和品牌創新。
有人說,李寧從青少年出發進行品牌重塑,是在效仿耐克。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耐克也一度面臨轉型,而它的突破口就是青少年市場。為了迎合這一群體,耐克加大產品設計研發的資金,在設計上有叛逆性的潮流感;在營銷上,與喬丹、巴克利、阿加西等體育明星簽約,將產品與明星的精神融為一體,將產品打造為一種態度。
于是,在2010年8月27日,李寧品牌生日這一天,李寧公司發布了新商標和新口號——“make the change”,讓改變發生。
然而,擁抱“90后”的策略卻給李寧品牌帶來了幾近災難性的打擊,那些原本屬于李寧的忠實消費者對于新的商標和口號感到陌生,而為了打入高端市場的提價行為,也讓原來的消費群體感到受傷,一時間,大批固有的消費群體開始轉向,尋找可替代的品牌,而此時,安踏等晉江系運動品牌崛起。
另一方面,李寧在定位上一直搖擺于“休閑”與“專業體育”之間,雖然在口號和商標上做了改變,但是,產品本身因為定位不清晰,既未能在研發上做得更深入,沒能成為更專業的體育運動品,也沒有在設計上做到極致的潮流,未能成功在產品中融入更有態度的體驗,反而讓“80后”疏遠,“90后”不接受。
這一年,李寧品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百億大關在眼前,卻終究未能跨過。
(六)“李寧”的25歲
北京奧運確實讓整個體育用品市場火了好一陣,人們借助社會對體育的熱潮,紛紛增開店鋪,加大生產。
然而,到了2010年下半年,整個體育用品行業因為過度生產,高企的庫存為整個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李寧公司也被卷其中。到2011年,利潤同比下降了65%,已初見端倪。
但面對市場的頹勢,李寧公司卻決定鋌而走險,策略更加激進。于2012年5月,狂擲20億元成為CBA聯賽主贊助商;10月,又以10年1億美元的高價簽下NBA巨星德懷恩▪韋德;12月,啟動“渠道復興計劃”,預計耗資14億至18億元,短短三個月大手筆花費了近50億元。
但是,巨額的投入并未帶來預期的效果,到2012年,“李寧”關閉了1800家門店,虧損19.79億元,這是李寧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隨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到2014年累計虧損超30億,資金鏈告急,6月底,公司凈現金僅為2.67億。而服務了多年的“大管家”張志勇也宣布離開,頻繁空降的高管,也讓企業文化和政策變得搖擺不定。
2015年,李寧決定出山拯救“李寧”,將宣傳語重新改回“一切皆有可能”。
回歸不久,李寧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明晰定位、擁抱智能裝備、發力電商。
▪明晰定位
李寧意識到了產品才是一切的根本,于是,他明晰了“專注體育運動”的定位,并將重心轉移到產品和渠道,如籃球產品去年零售流水增長43%。在門店配送方面進行優化配置,減少庫存增加效率。加上大量舊有庫存消化盡后,新品帶來更高毛利。李寧自營門店占比在2015年底已達61.7%,早前僅20%。
▪擁抱智能
2015年春天,李寧開通微博,小米雷軍成為了他的第一個粉絲,這引發了外界的種種猜想。在3月16日,李寧公司宣布轉向“智能運動”領域,股價連漲5天。隨后,李寧有了一系列的動作,與小米等公司合作,研發智能穿戴設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智能跑鞋銷量達40萬雙。
▪發力電商
同時,布局電商、鋪開O2O也成為了重心,電商渠道銷售由2014年的5%提高至25%~30%,那一年“雙十一”天貓平臺上李寧品牌整體交易額超2億元。
此外,李寧公司開始重啟擴張計劃,當年銷售點凈增加507個達6133個,其中直營銷售點凈增313個,經銷商銷售點凈增加194個。這是自2011年以來首次重新恢復擴張,也是在連續虧損三年,虧損近30億后,2015年“李寧”終于恢復盈利。
這一年,“李寧”25歲,創始人李寧52歲。
25歲的李寧曾跌落又爬起,25歲的“李寧”也爬了起來,盡管看上去還有些搖搖晃晃,但“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