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興起,房租人工大漲價,中國的實體零售行業這些年日子一直都不好過,關掉門店早已不是什么新聞。這樣的事情,不止在中國發生,美國同樣如此。
這周,美國零售巨頭希爾斯( Sears)和梅西(Macy ’ s)宣布,將在美國全境范圍內關閉一系列門店。
據雅虎財經報道,當地時間周三,梅西百貨宣布,將關閉 68 家門店,預計將影響 6200 個工作崗位。在這份關店計劃公布前,梅西百貨剛剛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成績單:2016 年 11 月和 12 月,其銷售額同比下滑了 2.1%。
周四,希爾斯百貨宣布,將關閉 150 家門店(108 家 Kmart+42 家百貨店),但它沒有透露將裁撤多少工作崗位,僅表示受到影響的主要是那些臨時工( part-time employees)。
三家百貨門店的關店示意圖,紅色代表梅西百貨,橙色代表 Kmart,綠色為希爾斯百貨
包括上述兩家剛剛宣布關店的零售企業在內,實體零售業其實都不好過,比如 Aeropostale 在去年 5 月申請破產, American Eagle、Chicos、Finish Line、 Men s Wearhouse 以及 The Children s Place 等企業也處在持續關店的過程當中。
據 Business Insider 去年 12 月報道,百貨店關門潮即將在美國席卷開來。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早已有之,比如希爾斯百貨在 2015 年關掉了 78 家門店,2015 年又關掉超過 200 家。 加上 2017 年的關店計劃,其門店總數將下降至 1500 家,而在 2011 年這一數字一度高達 3500 家。
美國是人均零售物業面積最大的國家——美國人均擁有 23.5 平方英尺(2.18 平方米)的購物面積,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這一數據分別為 16.4、11.1 平方英尺。過多的供應,被認為是美國實體零售業關店潮的重要原因。
" 美國的零售門店太多了 ",零售業顧問公司 Conlumino 的 CEO 尼爾 · 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 由于人們購物方式的變化,這些零售門店仍然落腳在不合適的地段,或者說在規模以及布局上已經變得落伍 "。
美國零售業關店潮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網絡購物的逐漸興起。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唯品會等等,美國則是亞馬遜。
亞馬遜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在 2016 年年底購物季,亞馬遜在全球范圍內遞送超過 10 億件商品,創造了公司史上最佳的購物季表現。2016 年,亞馬遜為第三方賣家運輸的商品總數同比增長超過一倍,達到 20 億件。使用 FBA 服務的全球活躍賣家數量增長 70% 以上。而在美國之外,FBA 配送的商品數量增長了 80% 以上。
網絡購物對實體店的沖擊顯而易見。如下圖示,藍色線條代表網絡購物在美國居民購物支出中的占比逐年上升,而紅色線條代表的百貨公司購物占比則逐年下降。
據央視財經引用美國媒體的報道,十年前美國主要實體零售店的市值在那時曾一度高達 4000 億美元,相比之下,當時的亞馬遜市值僅 175 億美元。不過,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截至 2017 年 1 月 3 日,亞馬遜市值高達 3581 億美元,超過了美國主要上市實體零售店約 2978 億美元的總市值。
和亞馬遜的狂飆突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希爾斯百貨市值從 278 億美元狂跌至 11 億美元,跌幅高達 96%。美國大型連鎖百貨公司杰西潘尼的市值也從 181 億美元跌至 26 億美元,跌幅高達 86%。
相比美國的同行們,中國的百貨公司要 " 幸運 " 許多,比如王府井過去 2 年市值 " 只 " 縮水了 44%,南寧百貨跌掉 40%、廣百股份跌幅不到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