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負近百億港元的債務,讓雨潤食品喘不過氣,公司嘗試出售資產來改變現狀,但效果甚微。在國內肉制品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雨潤食品在風雨中苦苦支撐。
留給中國雨潤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雨潤食品”)轉型的時間不多了。雨潤食品日前發布2016年財報顯示,公司收入167.02億港元,虧損23.42億港元,總負債99.19億港元。背負近百億港元的債務,讓雨潤食品喘不過氣,公司嘗試出售資產來改變現狀,但效果甚微。在國內肉制品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雨潤食品在風雨中苦苦支撐。
六年營收腰斬
曾經的肉制品行業巨頭,雨潤食品正在遭遇最困難的時期。財報顯示,2016年雨潤食品收入167.02億港元,較2015年下滑17.2%,虧損23.42億港元,較上年虧損有所收窄。資產和總負債分別為193.1億港元和99.19億港元,總負債接近目前雨潤每年的營收。
北京商報記者翻閱雨潤食品歷年財報發現,六年間雨潤食品的營收幾近腰斬。2011-2013年,雨潤食品的營業額分別是323.15億港元、267.82億港元、214.4億港元,營收逐年縮水,2016年的營收僅為2011年的一半。
營收腰斬,雨潤食品的負債依舊保持高位。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11-2016年,雨潤食品的總負債分別為:93.07億港元、101.01億港元、109.3億港元、110億港元、101.78億港元、99.19億港元。
長期高位負債,雨潤食品的信用評級接連下調。去年3月15日,新世紀評級將南京雨潤的主體信用等級由BB直接下調為CCC,并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將“15雨潤CP001”的債項信用等級由B級下調為C級。隨后,雨潤食品出現了兩次債券違約,第一次違約的債券是“15雨潤CP001”,時間為去年3月;第二次是“13雨潤MTN1”,時間為去年5月。
有分析師稱,盡管在違約后短時間內南京雨潤完成兌付,說明其仍有一定實力進行償還,但債券違約也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雨潤食品資金問題隱現。“違約就像多米諾骨牌,如果前面的窟窿補不上,后面的債券都難保。此前,有不少企業連續違約,信用度下降,資金周轉不開,也無法獲得新的融資,直接被破產重整。”上述分析師表示。
多元布局失敗
針對雨潤食品業績下滑及債務危機,北京商報記者致電雨潤食品相關負責人,但該負責人表示暫不方便給予回復。縱觀雨潤食品多年來的發展路徑,2011年雨潤食品還曾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經營性現金流入情況也較為正常。不過,隨之而來的激進快速發展和多元化布局壓垮了雨潤食品。
據悉,2011年雨潤食品全年投資廠房、購買設備金額超過48億港元,投資金額暴增造成了當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值為-11億港元;同時,雨潤集團在2011年形成了食品、地產、商業、物流、旅游、金融和建筑為一體的多元化企業,但是多元化發展并不奏效,以房地產業務上市公司中央商場為例,該公司前幾年的負債率高達90%,對現金流造成了巨大的考驗,同時也拖累了雨潤集團的食品主業。
官網資料顯示,雨潤食品縱向覆蓋種植、飼料、育種、養殖、屠宰、精深加工、生鮮連鎖、熟食專賣、冷鏈運輸和電商;橫向延伸至生物制藥農產品物流、包裝印刷、機械制造等,產業遍及豬、牛、羊、雞、鴨、鵝、兔等,發展成從田頭到餐桌的全鏈經營企業。冷鮮及冷凍肉和深加工肉制品是雨潤食品的兩大核心業務,但這兩大業務也都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2016年雨潤食品的冷鮮及冷凍肉業務營收為147.4億港元,較2015年減少18.7%,深加工肉制品銷售額(抵銷內部銷售前)為21.05億港元,比上年減少13.9%。此外,雨潤食品2016年屠宰量約為663萬頭,比上年減少約29.7%
面對業績下滑、持續虧損,雨潤食品也在不斷尋求出路,出售子公司成為重要方式。去年,雨潤食品以6671萬港元的代價出售一家分類為冷鮮肉及冷凍肉分部的全資附屬公司的全部權益。出售附屬公司的收益為6289萬港元。另外,2016年6月,“管理層承諾一項出售一家屬冷鮮肉及冷凍肉分部的全資附屬公司的非流動資產予第三方的計劃。該等資產預期于報告期末后12個月內出售。”
除出售子公司,獲取政府補貼也是雨潤食品的一大收入來源。據報道顯示,2005年雨潤食品上市至2015年,十年間的年報中,累積獲得的政府補貼超過40億港元,占到十年總利潤的46.38%。2014年,雨潤食品凈利潤為5700萬港元,政府補貼、出售附屬公司的收益及冷庫租金收入為8.82億港元。2016年財報顯示,雨潤食品總共獲得政府補貼3561萬港元。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向健軍表示,依靠政府補貼的盈利模式是雨潤食品當前最大的問題所在。雨潤食品之前一直依靠政府補貼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但是這種發展模式的獨立性、抗風險性差,不具備可持續性。在市場環境惡化、公司經營狀況持續表現不佳的情況下,雨潤集團亟須進行盈利模式的轉型,必須依靠主營業務實現自主盈利。
尷尬徘徊
在雨潤食品發展的過程中,備受關注的事件則是董事長被執行監視居住。2015年3月27日,雨潤集團旗下公司中央商場發布公告稱,檢察機關于2015年3月23日起,對公司董事長、實際控制人祝義才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雨潤食品2016年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日,雨潤食品并無收到該事件的任何更新情況或與祝義才有任何聯系。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飲料行業研究員朱丹蓬指出,目前雨潤食品本身仍然存在競爭力,與雙匯、金鑼占據著中國肉制品行業較大的市場份額,但是因為董事長被監視居住,公司內部出現問題。同時,雨潤食品盲目多元化,很多的債務應付款造成了雨潤食品的困境,加之近兩年生豬價格不斷上揚,造成了雨潤食品的營銷壓力比較大,雨潤食品沒有能力進行內部消化。隨著原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營銷能力的弱化,雨潤食品出現大面積的虧損也在意料之中。
朱丹蓬坦言,由于董事長被執行居住監視,導致雨潤食品的多個項目執行不下去,也會牽扯到欠款的問題。“雨潤食品的渠道下沉不下去,董事長‘出事’,使得公司決策層出現問題,鬧得人心惶惶,最終人員流失,因而在營銷與渠道下沉方面,雨潤食品仍處于懸而未決的尷尬境地。”從產品來看,朱丹蓬認為,雨潤食品主要是以冷鮮肉為主,該種產品在城市里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在一二線城市之外的市場卻非常小,仍然競爭不過當地的“地頭蛇”。相比而言,冷鮮肉行業另一龍頭企業雙匯主要經營的是常溫產品,其適應面更廣,即使在農村市場也很容易被接受。
對于未來,朱丹蓬坦言,雨潤食品破產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由于雨潤食品關系到不少人的就業問題,一旦破產容易造成恐慌;另一方面雨潤食品作為國內肉制品行業領先企業,政府也不愿意看到該企業破產。“未來要看誰來接盤,但目前無人愿意接雨潤食品這個燙手山芋。風雨中搖擺的雨潤食品該何去何從,仍未可知。”
雨潤食品被逼債 祝義材被查一年音訊全無
1年前的3月23日,檢察機關對雨潤食品(1068.HK)創始人、最大單一股東祝義材在國內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措施,一年過去了,雨潤食品的經營狀況并沒有多少改觀,2016全年虧損23.4億港元,但是會計師事務所認為,虧損金額還是少算了。
祝義材被查,犯了什么事,有沒有罪,罪大罪小,外界很關注,至今仍是一個謎。雨潤食品表示,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對該事件的更新及未能與祝義材接觸。
沒有主心骨的雨潤食品經營狀況令外界十分揪心。
資金鏈頻頻告急,讓雨潤食品一再陷入到債務糾紛中。
2016年,雨潤食品的核心子公司南京雨潤兩次出現債務違約,一次是本金額人民幣5億元的短期融資券,另一次是本金額人民幣10億元的中期票據,均不能按期償還,此后雖然想辦法還上了,雨潤食品的資金緊繃情況引發市場關注。
還不上錢,并不是只有上面兩個案例。
截至2016年12月31日,雨潤食品總共有約10.9億港元的銀行借款發生延遲還款;與銀行磋商后,部分銀行答應展期,但是仍然壓力山大。
2016年底,雨潤食品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出約為1.1億港元,現金結余加上定期存款、質押存款及受限制銀行存款合計約3.5億元,要還上已經逾期的10.9億港元沒戲;而舊賬還沒還清楚,有63億港元的債務又將在12個月內到期,被債主上門催債的感覺估計度日如年。
已經有債主不耐煩再等下去,選擇訴訟渠道拿回錢款。2016年,銀行、建筑公司、政府單位此起彼伏向雨潤食品提起訴訟要求換錢。
銀行方面,若干銀行提出訴訟,要求雨潤食品實時償還約3.1億港元的銀行貸款或同等價值資產,法院受理后,雨潤食品相應的資產和銀行存款被凍結。好消息是,提起訴訟的銀行與雨潤食品達成共識,有2.9億港元的貸款延期至2017年或以后。
建筑公司也在2016年提起了訴訟,要求還款2.2億港元,雨潤食品對這筆錢已經認賬,有關金額已預提并記入“應付貿易賬款及其它應付款項”。
銀行、建筑公司要錢,并不稀奇;政府單位也卷入債務糾紛,比較少見。據公開資料,一政府相關單位向雨潤食品一附屬公司及一關聯公司提出訴訟,并要求實時償還約港幣約1.2億港元,這筆錢雨潤食品已經計入2016財年的“其它凈收入╱(虧損)之訴訟虧損撥備”以及“應付貿易賬款及其它應付款項”項下。
2015年,融創掌門孫宏斌將收購雨潤傳得沸沸揚揚,最后無果而終。
大雨潤除了上市公司雨潤食品,還有地產、商業、物流等業務,以大雨潤的實力,本不應該讓從事肉品行業的雨潤食品如此沉淪。吃肉是中國消費者的剛性需求,雨潤在這個行業成名很早,雨潤品牌仍然是全國品牌,渠道覆蓋國內主要的消費市場,在祝義材被查后,即便無力進攻,與雙匯等爭奪市場份額的頭把交椅,收縮自保,穩住存量市場還是有希望的。
可惜的是前些年雨潤食品過度擴張,大量收購屠宰產能,壯大規模,如今都成了包袱,不但沒有發揮出增收盈利的作用,反而成為不斷減值虧損的源頭之一。
2016年,截至12月底,雨潤食品就物業、廠房及設備,預付租賃款項及商譽計提了約港幣12.57億元的減值虧損。
12.57億港元的減值虧損已經是巨額數字,但是會計師事務所認為這個數字太樂觀了。
會計師事務所大華馬施云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認為,雨潤食品做出的減值評估并不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在減值金額的計算中,雨潤食品所使用的折現率引致可收回金額被過份地高估。
雨潤食品則堅稱減值虧損的估算合理,參考了相關會計準則的建議,以加權平均資本成本再加上企業自身的特定風險而計算現金流預測使用的折現率,有關折現率亦經外聘專業評估師審閱,認為該公司使用之折現率恰當。
2016年和2015年,雨潤食品分別虧損23.4億港元、29.8億港元,兩年虧損的金額已經基本上抵消了自2010年以來雨潤食品多年積累所賺到的利潤之和,雨潤食品的虧損還看不到盡頭。
誰能救雨潤食品?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