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飛科電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當天,創始人李丐騰的身家就超過了百億之巨,而他的財富傳奇是從上不起大學開始的。
飛出窮山溝
1993年,21歲的李丐騰考上了溫州大學,但他卻陷入了苦惱。早在高考之前,母親就告訴他,“丐騰,即使你考上大學爸媽也沒錢給你讀,這就是命,改變不了。”
李丐騰出生于溫州永嘉的一個窮山溝,父母都是農民,在他眼中,山清水秀的家鄉就像一個禁錮命運的牢籠。求學失敗后,他帶著母親給的41元錢去溫州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
起初,李丐騰在一家鞋廠找到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月薪300元,吃住也不錯,但他干了幾個月就不干了,因為這份工作沒有辦法讓他改變命運。
1994年,李丐騰發現溫州開始流行摩托車,他覺得修摩托車一定很賺錢,便跳槽到一家摩托車修理廠。由于腦子快、手靈巧、責任心強,他很快成為修理廠的一把好手。可是這時他卻突然不想修摩托車了,通過與從業十多年的老師傅交流,他發現修摩托車也改變不了命運。
離開摩托車修理廠后,李丐騰開始當小販,賣太陽鏡,然而做幾個月后他又放棄了,他發現當小販更沒有前途。
遭受一連串打擊之后,李丐騰決定找一個行業穩定下來。1995年,他進入一家剃須刀廠,做電路板焊接工。對于這份工作,他上手很快,也很滿意,但這家工廠卻在他入司三個月后解散了。
這之后,李丐騰又進入另一家剃須刀廠——日達。日達的收入很高,一天能掙三四十塊錢,一個月就是一千來塊錢。為了多掙錢,李丐騰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但他覺得很幸福。
李丐騰的“幸福”還來自于老板周志光的賞識。由于在技術上十分出色,所以他入司沒多久就被老板晉升為工廠主管,主抓技術,另外管理二三十名員工,老板還經常帶他去外面見世面,這讓他對行業有了更深的了解。
彼時,剃須刀行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價格戰,剃須刀的批發價從27元暴降至十三四元。李丐騰覺得要想擺脫價格戰,日達就必須做品牌,但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老板時,老板卻不同意,老板認為即便存在價格戰,由于出貨量大,還是能賺到很多錢,而做品牌則前途未卜。
由于無法說服老板,李丐騰便離開了日達,用從日達賺的兩三萬塊錢進入剃須刀配件行業,為剃須刀廠提供網片。這是一個不錯的小生意,到1998年底,李丐騰已經賺了十多萬元。
這時候,李丐騰覺得自己具備了做剃須刀的資金和技術基礎,便于1999年創立飛科電器。“飛科”的意思是:憑借科技,一直向前飛。
我的人生不應該只是這樣
創立飛科前,李丐騰有過一番思想斗爭。當時他有十多萬積蓄,可以在溫州買一套房,他的年齡也不小了,該買房結婚了。但是他沒有這么做,他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只是這樣——吃好穿好、小富即安,他的內心還有偉大的夢想,他的體內還有蓬勃的激情,他要把那十多萬積蓄做為籌碼,投入到新的征程。
李丐騰也想過失敗,但他不害怕失敗。“窮人家的孩子就是這點好,享得了福,也吃得了苦。反正就算最壞也不過是與原來一樣。”有了這種心態,他便更加敢想敢干。
第一步工作是選擇市場。
彼時剃須刀行業基本分為兩大陣營,飛利浦等外資大牌占據著高端市場,國產廠家則占據著低端市場。高端產品的用戶體驗很好,但是價格太貴,一只剃須刀要幾百甚至上千元;低端產品則便宜得多,一只只要幾十元,但是用戶體驗很差,被消費者戲稱為“拔毛機”。李丐騰琢磨自己能不能做一款剃須刀,既具有良好的用戶體驗,價格又是一般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呢?
換句話說,他試圖在高端市場和低端市場之間創造一個中端市場,將高端產品普及化:雷軍開發小米手機也是這個思路。
李丐騰對標的對象是飛利浦的一款雙頭剃須刀。這款剃須刀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當時國內沒有一個廠家會做,大家只會做那種簡單的單頭剃須刀,也就是“拔毛機”。
早在做單頭剃須刀時,李丐騰就特別注重技術積累,是同行中的翹楚。到這次創業時,他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做雙頭剃須刀的技術能力。在四五個月的時間里,他做出9套模具(關鍵生產設備),另采購上等國產零配件,終于研制出國內第一只雙頭剃須刀。不久,該剃須刀通過了相關質量安全檢測,可以上市銷售。
到這時,李丐騰的積蓄快要花完了,他沒有錢再去建工廠,只能找他人代工。事實上,他也不想自建工廠,創業之前,他便決定走“輕資產”發展模式,即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研發和營銷兩大核心業務之中,而把大部分的生產外包出去。
李丐騰拿著第一批產品去義烏推銷,每只定價37元,大約是飛利浦同類產品的四分之一。他覺得自己的產品這么好、價格這么低,而且自己是國內唯一的供貨商,肯定會受到經銷商追捧。
然而這種局面在一開始并沒有出現,正相反,沒有一個經銷商愿意代理他的產品。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國產剃須刀的批發價已經殺到每只7元,非常好賣,供貨商也都是老關系。誰會放著穩賺的買賣不做,去跟一個初出茅廬的“愣小子”瞎胡鬧呢?所以當李丐騰說自己的產品是“中國最好的剃須刀”時,經銷商們面露不慍地說,“剛入行就說出這樣的大話,真不知天高地厚!”
無奈之下,李丐騰只好祭出絕招:賣不出去不用付錢。經銷商們見這位小伙子如此執著,便同意試一下,沒想到一試竟試出一場財富傳奇。
軟硬兼施
忐忑不安之中,李丐騰接到了經銷商們打來的訂貨電話,一個接著一個,態度也變得殷勤,他知道自己的路走對了。
為了讓經銷商多訂貨,李丐騰玩起了“饑餓營銷”。如果一個經銷商向他訂購1000個剃須刀,他就只給對方發300個,告訴對方“缺貨”,該經銷商由于害怕斷貨,通常會緊急加訂2000個。
在這種玩法下,飛科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前來訂貨的經銷商也越來越多,這讓李丐騰初嘗了成功的滋味。2001年底,他為自己買了人生中第一輛奔馳車。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銷量猛增,李丐騰面臨越來越大的產能壓力,有時他不得不關機謝客。為了擺脫困局,他四處尋找大型代工廠,最后相中了兩家年產值幾千萬元的剃須刀廠。然而當他通過中間人向對方表達合作意向時,對方卻說:“李丐騰就是先白送我們100萬元,我們也不可能為他貼牌。”
這話聽著氣人,但李丐騰沒有生氣,而是好奇對方為什么拒絕上門的生意。第二天,他親自登門向對方了解內情。對方告訴他,一旦雙方合作,飛科的產能會迅速提升,占領整個義烏市場,而他們則處于越來越被動的狀態,萬一哪天李丐騰拋開他們,他們的工廠豈不是廢了。
為了消除對方的顧慮,李丐騰把自己的核心生產設備——產品模具以及60%的訂單交給對方,這就好像戰國時期一國君主把自己的王子質押在另一國,雙方的合作由此開啟。不久李丐騰又陸續簽了幾張大的代工合同,解決了產能問題。
產能問題解決之后,出貨問題又出現了。
華商韜略梳理資料總結:2004年以前,飛科都是通過代理商出貨,自身并不接觸終端市場。這種模式是李丐騰從國內同行那里學來的,但他覺得這種模式不是特別適合飛科。飛科的目標市場是中端市場,而代理商模式則主要服務于低端市場。另外,如果完全依靠代理商,飛科就沒有辦法掌握來自終端的反饋,進而改進產品。
李丐騰決定開拓新的出貨渠道,提出了“超市計劃”。在他看來,大型超市、商場是都市人采購中高端日常用品的地方,飛利浦等國外大牌也是通過大型商場的專柜出貨,因此飛科也必須進入商超渠道,尤其是超市渠道——那里還是空白市場。
當李丐騰在公司會議上提出該計劃時,高管們卻齊刷刷地反對。反對理由有二:一是大家不愿意當小白鼠;二是來自經銷商方面的壓力——為阻止飛科推行“超市計劃”,經銷商們聯合起來不給飛科結賬。
李丐騰不能接受經銷商的挑戰,他飛到義烏與經銷商談判,對于鬧事的經銷商,他極為強硬地表示,發展商超渠道是飛科的既定戰略,絕不會改,“你們不付款我們可以向法院起訴,付款的話,我們還可以合作”。
彼時,飛科的市場和品牌都已經做大,許多經銷商舍不得跟李丐騰翻臉,只好服軟。不過也有一些經銷商不買賬,導致飛科的出貨量出現較大下滑。為了應對這種局面,李丐騰將對商超渠道的返點挺高了30%,這一招的效果不錯,產品賣瘋了,瘋到“可怕”的程度。
這之后,飛科形成了以商超為主、以經銷商為輔的渠道體系。華商韜略梳理的數據顯示,目前,飛科已在全國建立了10000多家形象終端、30多家省級辦事處、300多家地級城市管理網點及400多家售后服務網點,另外發展了587家經銷商。
“中國傳奇”
除了擴張產能和調整渠道,李丐騰還在品牌營銷上發力,而且堅持高舉高打。
早在2001年,飛科剛剛起來的時候,李丐騰就做了一個驚人之舉——投巨資到央視黃金時段打廣告。當時全公司的人都反對,因為沒有一家國內剃須刀廠做這種事,大家想都不想。李丐騰則認為如果不一開始就打響品牌,隨著雙頭剃須刀技術的普及,飛科將陷入價格戰的泥潭。只有像飛利浦那樣擁有自己的品牌,才能走上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事實印證了這一點,自從在央視投放廣告之后,飛科的品牌地位迅速上升。2003年,飛科被中國五金制品協會評為“中國剃須刀十大知名品牌”;2006年,它又成為中國剃須刀國家行業標準制定的唯一國內企業。
除了央視之外,飛科還從2008年開始在各省衛視大打廣告,每年的廣告費高達數億元。這種大手筆營銷讓飛科成了家喻戶曉的剃須刀品牌,以至于很多人一提到剃須刀,就會想到“飛科”。
當然再好的廣告,如果沒有好的產品,沒有持續的研發能力,也只是曇花一現。為了保障飛科的研發能力,李丐騰在上海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聘請了近百人的研發團隊,每年的研發投入超過千萬元,每年申請專利大約20項。
雙頭旋轉式剃須刀之后,飛科又研發了水洗、一小時快充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雙頭、三頭浮動旋轉式剃須刀,以及填補國內空白的雙環極速刀網剃須刀。
由于研發、生產、銷售、廣告策略都很得力,飛科的業績十分出色。華商韜略梳理的數據顯示,從2010年開始,飛科剃須刀的市場綜合占有率便超過飛利浦、博朗、松下等國際大牌,排名第一。而據飛科上市招股說明書顯示,2010年~2015年,飛科總共銷售了2.7億個剃須刀,相當于每兩名中國男士就擁有一只飛科剃須刀。
這么大的銷量,原來的代工架構肯定應付不了。2007年,飛科在原料價格猛漲、一些原來不做品牌的代工大廠紛紛告急的情況下,并購5家同行,組建了飛科集團。在剃須刀行業,這還是第一次大規模并購,引領行業生產由“低、小、散”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
2009年,李丐騰又將公司總部由溫州遷往上海,同時在安徽和浙江打造出兩大生產基地,包括2家子公司和8家代工廠,其中代工生產部分占到七八成。
經過這番整合,現在能跟飛科競爭的國內企業只剩下超人和奔騰,外資之中則當屬飛利浦。
除了剃須刀之外,飛科還將產品線拓展到電吹風、鼻毛修剪器、女士剃毛器、毛球修剪器、理發器、燙發器、電熨斗、蒸汽掛燙機、電水壺、掃地機器人等品類,其中電吹風也是飛科的拳頭產品,其市場占有率也非常高——中國家電網2012年的數據顯示,其市場占有率為29.1%,與飛利浦的32.61%相差無幾。
飛科的產品都集中于個人護理領域。李丐騰認為“儀表是一種競爭力”,未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國人會更加注重個人儀表,這就為飛科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希望飛科汲取國際同行的營養,在世界的舞臺上締造一個個人護理產業的“中國傳奇”。
“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
飛科取得的成就令人稱道,但對它的質疑也久久不息,尤其是在其上市前后。
對飛科的質疑主要有兩點:一是它的研發能力比較弱,二是它的代工模式存在問題。
批評者根據飛科的招股說明書指出,2011年~2013年,其研發投入分別為1133.46萬元、1267.87萬元和1568.56萬元,而同期營收卻分別為14.88億元、16.92億元和20.72億元,綜合算來,飛科在這三年的研發投入僅為同期營收的0.76%。而飛利浦2013年的研發投入卻為1.7億歐元,相當于其當年營收的7.29%。
即便與國內的小家電類企業相比,飛科的科研投入也顯不足。比如九陽股份2013年的研發投入為1.7億元,占年營收的3.19%,占比是飛科的四倍多。
九陽股份的情況也是國家希望的樣子。2015年,工信部出臺過一份對“家電行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要求國內家電企業將研發投入提高到年營收的3%。2016年,飛科響應該指導意見,加大了對研發的投入,投入總額達到3679萬元,占當年營收的1.1%,進步雖然明顯,但與指導標準仍有較大差距。
研發投入不足自然讓外界對飛科的研發能力產生質疑,尤其是當其惹上專利權官司。
2012年,飛利浦在深圳起訴飛科及其經銷商侵犯自己的一項發明專利,要求飛科方面停止生產、銷售應用該專利的剃須刀,并銷毀相關設備、模具以及庫存產品。截至2014年3月,該官司仍然沒有結果,目前也查不到后續報道,這或許不是一件大事,不過卻讓外界對飛科的研發能力始終提不起信心,甚至因此懷疑其向其他品類拓展的能力。
對于外界的質疑,飛科方面也給不出太好的反駁理由,畢竟數據擺在那里。可是李丐騰并非不想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而是資金有限,他也沒有辦法。
早在創業之初,李丐騰就提出“不及時成功就是失敗”。彼時,他通過一款拳頭產品打開了尚處于空白的中端市場,但這個市場是有“窗口期”的,他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是暫時的,他必須讓飛科擴張得足夠快才能占住這個市場。而要快速擴張,他就必須讓生產和營銷都處于極限狀態,這就對資金的運用提出了挑戰。
李丐騰的選擇并不多,他必須把有限的資金優先投入到生產和營銷上,只有產銷兩旺,飛科進入擴張的良性循環,他才能拿出更多資金搞研發。上面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2013年,研發費用的絕對數額是持續增長的,從1133萬元增長到1568萬元,到2016年更是又翻了一倍多,達到3679萬元。2016年4月,飛科在上市后表示,將把募集到的7.28億元中的2.4億元用于研發及管理中心項目。
飛科被人質疑的另一點是其代工模式的問題。批評者指出,2013年,飛科剃須刀和電吹風的外包比例分別達到78.66%和79.47%,并且前五大代工廠包攬了采購總額的90%以上。批評者稱,這種局面一方面導致飛科難以控制代工廠的工藝品質和設計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代工廠已經做大,飛科陷入了受制于人的危險。
這種批評切中要害,飛科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上市后,它表示將把募集資金中的1.75億元用于擴建上海松江生產基地,1.85億元用于擴建安徽蕪湖生產基地,另外將1.28億元用于個人護理電器檢測及調配中心項目。
不過這種調整在短期內并不會影響大局,未來,擺在李丐騰面前的課題仍然是用有限的資金下一盤大棋。
創業初期,李丐騰以車間為家,在辦公室擺了一張床,困了就睡,醒后接著干。后來妻子在談戀愛時問他為什么這么拼命,他回答說“為了尊嚴”。如今,他早已獲得了世俗意義上的“尊嚴”,他的身家超過190億元,躋身中國百大富豪榜,還被評為“溫州十大經濟人物”和“改革開放30年影響溫州經濟30人”。然而,他還沒有獲得事業意義上的“尊嚴”,飛科雖然在銷量上已經超越飛利浦,但雙方的銷售額和消費群體差異顯著,飛科的用戶體驗與飛利浦也有很大差距,這種差距有如小米和蘋果的差距。
如何拉近這種差距,如何使飛科不陷入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境地,是李丐騰未來事業的重點,對于他而言,飛科上市宣告了下半場競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