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謂是“共享經濟”的元年,從2016年~2017年,幾乎整個創投圈都在圍繞“共享經濟”做文章,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創投圈最熱的名詞。
Uber和滴滴的燒錢大戰,用不到8個月的時間狂燒數10億,讓中國所有的創業者們感受到了資本對于“共享出行”的瘋狂。
ofo和摩拜的發起的單車大戰,讓“共享經濟”的火種成了許多創業者的啟蒙文明。僅僅10個月的時間,摩拜和ofo融資金額便超過了17億美金。
資本的瘋狂讓中國的創業者們開始對“共享”產生了一種偏執的狂熱,各式各樣的共享項目遍地開花,一夜之間仿佛不談“共享”就不算創業。
01
共享經濟行業盤點
經過統計后,發現以“共享經濟”為名,涉足較多的領域有五個,分別為:
1、衣:共享服裝
2、食:共享廚房
3、住:共享住宿
4、行:共享出行
5、充電:共享充電
共享出行領域
1、共享單車
從目前來看共享單車實際屬于分時租賃項目,各個玩家通過投放大量單車,讓用戶做到以租代買,解決出行最后五公里的問題。
代表玩家有:摩拜,ofo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F輪,單筆最高融資金額為6億美金。
2、共享電單車
共享電單車希望通過“人力+電力”的混合動力驅動,希望解決用戶騎行費力的痛點,與共享單車的重合度較高。
代表玩家:西游電單車 7號電單車 小蜜電單車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A輪,單筆融資最高位5000萬人民幣。
3、共享汽車
共享汽車的本質為汽車分時租賃,通過大量鋪設汽車,為用戶提供城市內的即時,短程出行的服務。
代表玩家有:TOGO Gofun 環球車享 零派樂享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了B輪,單筆融資最高為4000萬人民幣。
4、共享車位
共享車位作為出行端的終點,這類創業項目,主要以C2C和B2C為主,通過鏈接擁有空閑車位的車主,為需要停車的用戶提供服務,用城市的空閑資源解決停車難題。
代表玩家有:有車位,悅停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A輪,單筆融資最高為1200萬人民幣。
共享充電領域
共享充電目前主要分為兩種:
1、針對汽車的共享充電樁
2、針對手機的共享充電寶
共享充電樁的玩家有:E約充電 電莊充電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A輪,單筆融資最高為3000萬人民幣
共享充電寶的玩家有:小電、來電、街電、Hi電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達到B輪,單筆融資最高為3.5億元人民幣
共享服裝領域
共享服裝的基本模式為B2C,主要服務于女性,將名牌服裝或名牌包,通過包月或按件出租給個人用戶并收取租金。在國外,做同樣生意的公司們很多已走到 B 輪后,但在國內,這個領域卻剛剛開始起步。
代表玩家有:多啦衣夢,女神派、衣二三
負責的業務有:禮服租賃、常服租賃、箱包租賃
融資情況:融資輪數最快已經到達B輪,單筆融資最高為2000萬美元
共享住宿領域
共享住宿的基本模式主要為C2C和B2C,通過鏈接空閑房屋資源和用戶,創造經濟價值。在國外共享住宿領域的代表是估值超過310億美元的“Airbnb”,其模式為C2C,同時引入了獨立的信征系統,而國內的創業者除了C2C,還有傳統的房屋中介,深度介入房源,為用戶提供短租服務。
代表玩家有:小豬短租 途家 螞蟻短租(已被收購)
融資情況:最快已經達到E輪,單筆最高融資為3億美元
共享廚房領域
共享廚房的模式為C2C,基于LBS的定位系統,發掘附近有時間、愿分享的民間廚藝達人,通過配送、上門自取等方式,給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安心飯菜。
代表玩家有:回家吃飯 媽媽的味道
融資情況:最快已經達到C輪,單筆最高融資為數千萬人民幣。
共享雨傘
這一類的領域玩家通常以分時租賃為主,采取B2C的模式,在地鐵站點、商業區、居民區、校園、酒店等提供雨傘的共享服務。
代表玩家有:魔力傘 JJ傘 共享e傘 春筍
融資情況:最快為天使輪,單筆最高融資為1000萬人民幣。
02
共享經濟行業總結和問題分析
共享經濟的本質
國內的共享經濟創業公司主要通過B2C的模式,從產品端出發,通過大量鋪設產品,讓用戶以租代買,其商業的核心本質還是以分時租賃為主。
目前共享經濟所暴露的問題
1、占據公共資源,資源浪費嚴重
共享經濟的本質是通過對社會閑置資源的再利用,提高社會資源利用效率。但在國內的共享市場,卻因人為制造大量閑置資源而造成浪費和混亂,與共享經濟的初衷背道而馳。
2、同質化嚴重,缺乏創新
以共享單車為例,自從摩拜和ofo獲得資本青睞后,各種單車公司蜂擁而現,據不完全統計,共享單車的創業公司超過35家,在技術,產品無法創新的情況下,各個玩家只能在單車顏色上尋找存在感,彩虹色,土豪金。
3、國民素質有待提高
不得不說,共享經濟是對國民素質的一次考驗,從目前來看,不管是共享單車,還是共享租衣,或者共享充電寶,都需要用戶自發的愛惜產品,但就目前來看,被破壞和被私自占有的共享物件依舊偏多,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力發展共享經濟并不是最好的時機。
4、監管缺乏標準,發生糾紛后難追責
從目前來看,隨著產品的大規模鋪設,監管,及法律責任方面的問題尚未完全明確。不管是從行業內爆發的問題,還是目前的市場環境,打著“共享”的名義創業已經不是最好機會,如何找到用戶痛點,有效建立壁壘,和找到可行的商業模式,才是合理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