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在香港上市的百麗國際(1880.HK)發布停牌公告。“待根據香港公司收購及合并守則發出一份性質屬股價敏感之公告?!?/FONT>
至于停牌原因,彭博社隨后為大家揭曉:鼎暉投資正與百麗國際高層商討收購交易,金額或在 57 億美元約合 442 億港幣,而百麗國際前一天的收盤價為 444 億港幣。
2007年5月23日赴港上市的百麗國際至今接近 10 年,上市價為 6.2 元。受惠于中港兩地零售市場暢旺,百麗國際市值曾逾千億,為藍籌股之一。
可近年來,百麗業績欠佳,股價也一路走下坡路,目前的 444 億市值距離巔峰時期腰斬都不止。
百麗國際股價走勢
百麗怎么了?或者換一種說法:中國“鞋王們”怎么了?
要知道,百麗曾連續12年在中國女鞋銷售中居榜首。可是近年來除了股價下滑的聲音就是頻繁的關店。
百麗的品牌對中國消費者來說肯定不陌生,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商場里,百麗的鞋總是占據著顯眼位置,在二三線城市的中高檔商場處于壟斷地位。旗下鞋業包括 Belle、Teenmix、Tata、Staccato、Basto、Joy Peace、SKAP 以及 Mirabell 等;代理品牌主要包括 Bata、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 及 Caterpillar 等。
除了鞋類業務,百麗還代理運動、服飾品牌,包括一線運動品牌Nike及Adidas,二線運動品牌PUMA及Converse等,以及服裝品牌moussy、SLY及REPLAY等。
快速擴張,是天使也是魔鬼
實際上,百麗的衰退有跡可循。近日,百麗國際發布2016業績盈利警告,預計2016年全年凈利潤有15-25%的跌幅。這是繼2015年凈利下跌38.4%后,連續第二個業績大幅下滑,也是集團上市十年來第一次連續業績下滑。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2010 年到 2012 年期間,百麗門店每年凈增量都在1500—2000家。快速擴張的門店將百麗推上了鞋王的巔峰。2013年,百麗的開店速度開始放緩,到了2014年,百麗的“瘋狂開店”戛然而止。百麗從此前平均不到兩天就開一家新店變成了平均不足兩天就關一家門店。
去年6-8月,百麗集團在內地關閉了276家門店,相當于平均每天關店3家,和達芙妮一樣,曾經的鞋王已到了不得不靠關店止損的地步。
歸根結底敗在:
設計跟不上消費者品味
對于百麗的現狀,CEO 盛百椒在2016年度業績發布會上承認,業績下滑主要由于消費者對鞋品類需求出現很大改變,消費者開始重視性價比、便利及個性化,同時指出電商的出現對集團造成巨大威脅。
無論是百麗還是達芙妮,都面臨品牌老化都問題,創新能力、設計能力較弱。以百麗為例,這幾年價格越賣越貴,甚至超過很多國外品牌的價格,質量和款式卻有所退步。對于消費者來說,國外快時尚的興起,新興品牌的流行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從設計上而言,還是傳統的老三樣,無新意,甚至來說顯得有點土。
同樣價位的時尚女鞋品牌小 CK “Charles Keith”對比之下設計新穎,流蘇、綁帶、尖頭、細跟,更受年輕消費者追捧。
從店面來說,百麗門店設計過于傳統老化。
除了品牌老化這一問題,中國女鞋無論百麗國際還是達芙妮都存在在電商平臺發力不足的問題。
早在2009年,百麗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淘秀網”。2010年,淘秀網幾乎沒有任何廣告投入,但其銷售額卻做到了1000萬元。2011年,百麗又成立了優購網,并將淘秀網的資源全面移植至優購網中,后來優購網經歷了高管先后離職、發展遠遠未達到百麗預期。
百麗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中國鞋業面臨轉型的問題,也是中國傳統服飾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思考,線上的運營思路與線下完全不一樣,如果品牌只是把電商作為一個渠道,未能與線下捆綁,那么也無法達到品牌推廣的效果。百麗 CEO 盛百椒表示,如果不轉型,百麗就會死掉,轉型則面臨巨大風險。那么接手的鼎暉投資,能否讓百麗扭轉局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曾經的百麗無限風光!江湖上有一句話:只要有百貨商場的地方,就有百麗的身影!
只要走進百貨商場,幾乎超過一半的鞋類專柜都是百麗旗下的品牌,最終你會發現,選來選去其實你買的都是百麗的鞋子。在電子商務不盛行的年代,百麗憑借龐大的門面、店鋪占據量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江湖老大”地位。
“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這是曾經何時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盛百椒曾經說過的豪言壯語。
回顧一下百麗的發展,百麗公司成立于1992年,最初只是個投資200萬港幣的小廠。
2007年5月23日,百麗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當時總市值超過500億港元。
2010年起,百麗走入巔峰期,加速跑馬圈地,強勢入駐各大商場。
2011年,百麗最為瘋狂,平均不到兩天便會開設一家新店。通過旗下眾多品牌,開設店中店或專柜,從而一次性租下鞋類專區1/3甚至一半以上的面積,一家商場有20余家鞋履店鋪,僅百麗旗下品牌就占據了5家—6家,從不同年齡、品類、價格覆蓋到更廣的消費人群,也分散了單一品牌經營的風險。此外,多品牌的規模優勢提升了向百貨渠道議價的能力。
一時間,百麗市值超過千億!然而就在所有人都認為百麗將打造出一個無比巨大的帝國的時候!2014年,百麗的“瘋狂開店”戛然而止。
2014年,百麗公司開始首次出現店鋪負增長!瘋狂增長,陷入瘋狂驟減!百麗從此前平均不到兩天就開一家新店變成了平均不足兩天就關一家門店。
2016年6至8月,集團在內地關閉了276家門店,上升到平均每天關店3家。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在國內還剩13062家為鞋類店鋪!
消費人群購物習慣悄然改變
蘭州的張先生和妻子是網購一族,去年剛剛辦完婚禮,他倆的新房裝修和電器都是網購來的。張先生說,在網上買的內部裝修和生活用品,既便宜又方便,直接送貨到家,不滿意當場退貨,與實體店相比,網店同品牌同款的價格僅是實體店價格的五六折。
網購達人張先生說,對于電腦、手機、家用電器等質量穩定、運輸方便的商品,網購的價格非常吸引人。他曾到實體店看中一款吸塵器,原價1500元,打折后1300元。后來他上網一查,800元就能買到。網上下單,兩三天就送到手了。
網店不受交易時間、地域限制、價格公開透明、比價方便、售后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等也是吸引越來越多市民加入網購大軍的原因。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網上購物已經成為不少人的“生活規律”。
雖然電商是改變了部分人群的購物習慣,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不是淘寶壓垮了實體,壓死實體店的是高租金。
壓死實體店的“真兇”:
實體店租金年增20%
除了顧客消費習慣改變外,實體店經營成本的增加以及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少實體店商家感覺生意難做的重要原因,其中鋪面租金上漲令不少實體店經營者苦不堪言。
4月8日,商務部部長助理王炳南表示,在內貿流通領域,店鋪租金占實體店經營成本約30%,而近年來實體店鋪租金以每年20%的速度增加,約為銷售額平均增速的2倍,這對實體店經營造成很大壓力。
一位經營餐廳的陶先生說,他剛剛租下這個門面時,租金40000元一個月。由于經營得當,他的店生意還算不錯,不料這條街道的門面租金跟著水漲船高,到了合同期到期,房東一下把鋪面租金提到了60000元,而且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陶先生算了一下,如果這樣,“賺的錢相當都是在幫房東打工!”最后只能放棄經營。
早在14年年底,就有媒體報道稱,上海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銷售毛利幾乎沒有增加,引得大批內外資企業陸續關閉門店。
另有媒體統計,目前二三線城市商業街上的專賣店,一年房租200萬—300萬元,很多專賣店年銷售額也就只能做到幾百萬元,刨去人工、稅收、水電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
就連一些大型的連鎖品牌也因為沉重的租金壓力面臨兩難境地,有的所處地段不錯,多年來也已經在店鋪附近培育了一大批忠實顧客,要放棄實在太可惜,不放棄又利潤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