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只是兩面針頹勢的冰山一角。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民族品牌,如今已由商超里的暢銷品淪落為中低端快捷酒店的一次性用品。
10月10日晚間,兩面針(600249,SH)發布公告稱,去年10月份,公司向柳州東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借款3億元,于當年12月份歸還一半,尚有借款余額1.5億元于2017年10月10日到期。
兩面針在公告中稱,公司正與東通公司協商續借該款項1年。目前公司就該續借事項與東通公司在積極溝通中,尚未簽訂續借合同,最終能否續借,以及續借的金額、期限、利率尚不能確定。
開創了中藥牙膏先河的兩面針,一度是中國牙膏市場的佼佼者。但在外資沖擊、品牌老化的魔咒下,作為主業的牙膏逐漸衰弱。開始多元化投資后,不斷虧損的子公司又不斷拖累著兩面針的業績。
這個江河日下的民族老品牌,前路漫長而艱難。
開中藥牙膏先河,連續15年銷量第一
兩面針的總部坐落于柳州。在東環大道上,公司園區掩映于草木之間,寬闊氣派。
它的前身是亞洲枧廠等5家小型的肥皂廠,后來更名為“柳州市日用化工廠”,正式成立牙膏車間,生產“南方”、“紅寶石”等牙膏。1978年,兩面針研發出中國第一支中藥牙膏,開藥物牙膏的先河。
在日用品稀缺的年代,兩面針靠牙膏打響了民族品牌。巨大名聲的背后,賣力的廣告宣傳也功不可沒。
80年代初期,穿行在城市的公交車是一道矚目的風景。商家們聘請畫師,將產品信息手繪于車身,試圖通過這些流動廣告來推廣品牌。兩面針是全國牙膏中第一個“吃螃蟹”的品牌,伴著滾滾車輪,“兩面針”三字傳遍街頭。同時,兩面針還用街頭小劇場的方式,吸引了許多路人駐足觀看。
1994年,柳州市牙膏廠改組為柳州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與中華、黑妹并列三大國產品牌,在中國的牙膏市場占壟斷地位。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連續15年銷量排名第一。
2004年,兩面針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主要股東為柳州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等6家單位。
通過資本市場籌集到大量資金后,兩面針開始拓展自己的商業版圖,向日化、藥業、金屬材料等領域進軍。從2004年開始,先后投資房地產、蔗糖制造、日化、巴士、藥業種植、衛生用品、造紙、進出口貿易等產業。
兩面針的招股書披露,1999年8月,兩面針作為發起人參股中信證券,共持有中信證券9500萬股,占中信證券總股本比例3.83%,投資成本為1.52億元。
2004年的年報披露,兩面針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8億元,主營業務利潤1.27億元。主營業務中,牙膏占比51.48%,其次是鋼材貿易,占比23.13%。
主業不振副業拖累,虛增利潤被疑欺騙上市
在兩面針的風光背后,中國牙膏市場戰的烽煙早已被點燃。隨著中國經濟駛入快車道,這塊沃土受到世界商家的覬覦。
90年代,外資日化品牌紛紛進駐。1992年,高露潔進入中國。隨后兩年中,聯合利華先后通過收購上海牙膏廠的“中華”和“美加凈”獲得了品牌經營權和營銷渠道;1995年,另一牙膏巨頭佳潔士進入中國。國內的牙膏廠家如黑人、冷酸靈等,也如雨后春筍般迸發。
外國品牌不惜重金,開啟了密集的廣告投放,同時大量推出2元一支的低價牙膏,大打價格戰。不斷涌入的競爭對手、上漲的原材料,削弱著兩面針在牙膏領域“中藥護齦”理念的江湖地位。
功效牙膏和高端牙膏成為了市場新的爭奪點。2004年,云南白藥推出一款針對牙齦出血的牙膏,當時售價為22元。今天看來平常的價格,當時可以買兩支佳潔士或者高露潔。這是普通消費者最早接觸到的高端牙膏。
當年,兩面針仍處于鼎盛期,牙膏的營業收入為2.92億元,市場份額達到13%,僅次于佳潔士、高露潔,位居國內品牌第一?!耙豢诤醚溃瑑擅驷槨边@句國人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在貼近底層群眾的同時,卻在兩面針與年輕群體間劃出了一道鴻溝。作為一個民族老品牌,兩面針沒有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
2006年,兩面針牙膏的營業收入達到上市以來的最高點,為3.12億元,但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首次出現虧損,之后虧損情況一直持續了10年。
抵擋不住的頹勢一觸即發。
2007年、2010年、2012年上半年,兩面針的牙膏收入分別為1.78億元、1.01億元、0.46億元。與之相伴的是大幅下滑的市場份額。2008年,佳潔士、高露潔、黑人、中華四個品牌擁有67%的市場,而兩面針的市場占有率為1.7%,甚至低于納愛斯牌和冷酸靈牙膏。
主業從高峰期的迅速滑落,并沒有引起兩面針的高度重視。他們轉而試圖以多元化道路來彌補短期的業績陣痛。2007年年報中,兩面針高調宣稱:“公司多元化戰略的實施取得了有效突破,已經形成‘出口貿易、房地產、實業及資本運營四大板塊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局面。”
但2008年,兩面針主要控股及參股的8家公司中,僅有2家盈利;2009年,其主要控股的9家公司中有5家虧損。
同年,兩面針發布公告,擬以2.2億元投資組建柳州兩面針紙品有限公司,虧損累累的柳州造紙廠被注入兩面針。這宗資產注入在當時為一些投資者所不滿,他們公開宣稱兩面針是“廢品回收站”。
成立于1968年的柳州造紙廠,在收購前的2005年和2006年,凈利潤分別為-817.2萬元和-1541.92萬元。兩面針旗下的紙業公司2007年虧損3364.36萬元,而上市公司還要為紙業公司支付各種欠款2000多萬元。
除了主業不振、副業拖累,兩面針還在2007年被爆出一系列“丑聞”,并在三年后迎來結案通知。
證監會2010年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指出,兩面針在2003-2005年的三年期間,利用虛假銷售、少計廣告費、提前確認股權轉讓收益等方式虛增利潤。其中,2003年兩面針虛增利潤0.88億元,而當年年報披露的凈利潤為0.41億元,但公司實際情況則是虧損。
也就是說,按照實際情況,當時的兩面針并不具備“連續3年盈利”的上市條件。這也令投資者廣泛質疑:兩面針虛增利潤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上市。最后,兩面針被給予警告處理和60 萬元的罰款。
扭虧為盈,靠出售資產
2010-2012年,兩面針主要控股公司維持在9家,但只有3家盈利。這讓原本就陷入虧損的主營業務更是雪上加霜。在業界,兩面針已經被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簽。
對于主業不振的弊病,兩面針實際上在四年前就開始醒悟。
2013年初,兩面針宣布換帥,鐘春彬成為董事長。這位新掌門人曾經在柳工創造出3年翻5倍的戰績,他對兩面針在產品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升級換代,推出全新高端新品的中藥消痛系列,還高調宣布兩面針將以售價59.9元/支的牙膏回歸主業。年報披露,2013年新品共產生銷售收入 2700 多萬元,實現毛利 1000多萬元。
同時,兩面針簽約張嘉譯代言,重金在央視打廣告,并在天貓開設官方旗艦店,拓展銷售渠道。
但在兩面針停滯之時,牙膏市場上各種功能型和高端型牙膏早已飽和,云南白藥等品牌更受商超和專營店青睞,兩面針并未像預想的那樣重回巔峰。此時,兩面針開始將酒店開拓為重要的銷售渠道。
但在這個場景里,消費者并不希望也無從了解產品品牌和特點,反而拉低了兩面針的影響力。
去年,兩面針終于實現扭虧為盈。財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15.6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690.30萬元。然而,兩面針靠的卻不是牙膏,而是出售資產及投資分紅。
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兩面針出售中信證券股票1162萬股,實現投資收益約1.6億元;出售長風路2號危舊改土地及地面附屬物,獲得處置收益1239.1萬元;獲得深圳市中信聯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分紅1597.41萬元。
這不是兩面針第一次靠賣資產止損,中信證券已經成為兩面針的“提款機”。從2010年開始,兩面針六度拋售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
2011年,兩面針將1400萬股股票的賬面財富落袋;2012—2014年,兩面針先后三次拋售中信證券股票,共獲得超過5億元現金。2015年7月2日,兩面針再度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換取3億元現金。
參投中信證券似乎是兩面針唯一正確的投資,但其他副業仍在拖累兩面針的資金周轉。
7月5日,兩面針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一年內以自有資金向下屬子公司柳州兩面針紙品有限公司)和下屬孫公司柳州兩面針紙業有限公司提供總額不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含300萬元)的借款、借款期限為一年、借款利息按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確定。
如今,兩面針的市場份額僅為1%。除了在快捷酒店還能尋覓到兩面針的身影,兩面針最新的一次公眾露面,是在今年5月,廣告植入電視劇《白鹿原》。
這個成立70多年的老品牌,成了很多年輕觀眾眼里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