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的賒銷已成為廠家、經銷商和零售商們心頭的痛,大家都在談賒銷有多么的不好。然而,縱使賒銷百般的不好,真的有機會現款他們就愿意嗎?大家的顧慮又是什么呢?
筆者近期走訪了山西運城的某市場,由于2015年水果價格影響、還有一大部分客戶的水果(蘋果、梨)仍在冷庫中,沒有客商收購。部分零售商考慮到今年的形勢不好,擔心年底收賬的風險,許多都貼上了“概不欠賬、謝謝合作”之類的標語。經銷商也不約而同地收緊銀根,那么這樣真的就能做到現款交易了嗎?筆者也與相鄰非果品區的客戶聊起現款的事,結果卻截然不同。許多零售店明確地告訴我:“做現款是不可能的,我們都是鄉里鄉親的;他們都不給錢,要現款是沒法做的;人家都在賒,我不賒怎么做?”筆者在想:都在等別人現款了自己再來做現款,那么別人又等誰呢?為什么現款銷售一定要等到極端環境下才能發生呢?做現款就那么難嗎?真的有必要做現款嗎?

其實現款銷售和賒銷無所謂孰是孰非,都不過是一種營銷方式而已。存在即合理,農資行業營銷難的問題根本就不能怪賒銷。當然賒銷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混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只能說明行業的低水平競爭,缺乏核心競爭力。難道說現款就一定好做嗎?未必。今天我們不來談現款好做不好做的問題,而是一起探討為什么大家一邊控訴著賒銷的不是而一邊卻“賒不樂乎”。
第一,現款的意愿到底有多高。大家都在喊著做現款,可真正做現款的廠家卻并不多。進口廠家表面上都是現款操作,但是平臺商給下面批發商或零售商的部分還是在進行賒銷。為什么要這么做呢?為了銷量呀,一切皆因銷量。不賒銷量就做不起來,沒有銷量哪來利潤呢?這也就是我們目前現款難的第一個怪圈。大家都在跑馬圈地,精耕細做的卻并不多。要說真正做現款意愿最高的恐怕是廠家了,可是除非是新成立的廠家,凡是做了一定銷量的廠家讓其轉為現款那也是難呀。誰都怕真正做了現款卻損失了銷量份額。那些天天喊著讓別人做現款、現款如何好的人,大多是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真正從廠家到批發商,哪個不曾天天為現款還是賒銷的問題反復折磨呢?讓零售商主動做現款,那更別提了。為什么呢?很簡單,貨是批發商賒給我的,我都是買了貨年底再算賬,賒不賒銷又如何呢?反正自己基本不用出本金,賒銷給鄉親那還是一種人情,自己就偷著樂吧。當然也有許多做現款做得不錯的零售商,但給批發商仍然不會現款。為什么呢?誰叫人硬氣呢。能做現款做得不錯的,都有一定技術(所謂的)優勢和強大的群眾基礎。

第二,現款的基本條件是否具備。做現款得有現款的條件:其一,你要有好的產品資源,并且是區域內獨家代理的。其二,你應具備足夠的推廣能力,即田間示范試驗體現式營銷。其三,你要有一定的技術水平。其四,你還要有一定的耐力和霸氣。否則你還做什么現款?憑什么呢?
第三,賒銷同樣有錢賺,為什么非要做現款呢?有人說農資賒銷是因為有利潤,沒有利潤看誰還去賒銷。這也有一定的道理。雖然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賒銷有利潤可賺,為什么還要去冒現款的不確定風險呢?對于廠家、批發商而言都是如此。雖然都會有一定的資金壓力,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雖然難過一點,但同樣在賺錢。如果說現款操作,就要考慮你能給客戶帶來什么額外的利益呢?而作為零售店或農民來說,為什么給現款呢?現款你能給我便宜嗎?給我便宜我就能多賺錢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被逼到絕路誰又會上“梁山”呢?

總之,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做不做現款,自己能不能做現款,還需要自己去掂量。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認為別人現款你賒銷就比別人過得好。任何一個行業都會從暴利時代走向微利時代,這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農資行業的微利時代已經來臨,2016年的常規產品的低價來襲也正說明了這一點。產品的標準化與同質化,必然會帶來價格的廝殺。還沒修煉好自己做款能力的廠商,如果只是在等待,大家都現款了,自己也現款時,自己的日子還是一樣的難過。一句話:“狼行千里吃肉!”不具備狼的能力就不要奢求肉的美味。農資營銷,做現款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