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慣了消費互聯網的你爭我奪,很容易便以為這就是全部江湖。實際上,在我們日常經驗所及的吃穿住用背后,還有一個龐大的企業級市場正在醞釀中,而且已漸漸顯現其輪廓。
據了解,主打“移動+社交+云”的CRM創業公司“銷售易”,已于不久前完成B輪融資,金額據傳為數百萬美元。在7個月前完成A輪后,因其出色表現,紅杉快速完成B輪追投。
“銷售易”是由SAP前銷售總監推出的產品,整個產品可以看做是一場“企業軟件消費產品化”的探索。一般來說,企業級軟件相比消費軟件的最大特點是多了一層商業邏輯和管理邏輯。過去十幾年來,幾乎所有的CRM產品都一門心思專注于“商業”和“管理”,用大工業時代的流程管理思想來控制企業。但隨著90后員工的成長,以及體力型工作逐漸被智力工作所取代,人們發現以往只關注“流程”而忽略“人”的管理方法越發難以推行。于是大概從兩年前開始,“銷售易”團隊就在進行一種嘗試,目標是探索如何在滿足企業管理需求的前提下,用社交和移動為銷售人員提供更加消費化的使用體驗,以及更直接的工作支撐。
其實持相同思路的企業級產品有不少,包括前金蝶副總裁創立的訂貨管理工具“易訂貨”,以及不久前收獲老虎基金千萬美元投資的“今目標”等等。甚至在由前Salesforce員工創建的移動CRM產品Appmesh中,你也能看見相同的影子。約摸在今年4月份,在我與“銷售易”溝通他們的2.0版本時,“銷售易”創始人史彥澤興奮地向我展示了Salesforce移動端新近的改版:“瞧!Salesforce新的移動端簡直跟我們神似,他們終于也往這個方向轉了!”
“企業軟件消費產品化”,這不止是創業者營造故事,也確實被不少大佬認為是企業市場下一波顛覆的來源。比如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就曾表示“披著消費外衣的企業產品,可能是下一波技術IPO的主力”,而騰訊方面,脫胎于消費產品的“企業微信”也于不久前進入內測階段。
當Yammer、Dropbox等消費型企業產品快速崛起后,投資人就開始拼命尋找這些硅谷公司的本土版本。但過去幾年進入公眾視線的投融資事件寥寥無幾,“顛覆企業市場”這個話題,我們的感受是直到今天才真正火起來。
為什么是今天?
在上個月的百度聯盟峰會上,李廠長給了兩個解釋:
1、中國過去勞動力成本太低,采購和持有管理軟件的成本比人力高,這時企業就沒有采用效率工具的動機。但這幾年中國人力成本飛速提升,企業真正到了需要關注效率的時點。
2、過去企業管理者自己不會用互聯網,對新產品沒感覺,也就不會帶著全公司去使用。但移動互聯網教育了中國的老板階層,他們不僅持有移動聯網設備,而且還會用,這就帶來很大的不同。
所以中國的現實是: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競爭加劇,商業互聯網化),與企業內部人口結構的轉變(90后進入職場,老板更加年輕),加上過去十幾年來中國企業軟件發展的停滯——這三者相互作用,帶來了一波新的創業機遇。而且在這一波機遇中,企業軟件將不僅僅關注企業內部,還將承擔起企業內部與外部的連通——所以你會看到,過去一段時間幾乎所有我們報道過的企業級產品,都不再局限于“企業內協作”這個概念,很大程度上都在往“企業間協作”延伸。
當然,說到底,任何一塊肥肉都是逃不過巨頭視野的。雖然李廠長在上個月的發言中表示“企業軟件不是百度的菜,想來A、T兩家也沒有興趣”,但大佬們嘴上跑火車的先例也不是一次兩次,相信你就必輸無疑。況且中國眼下最大的企業級玩家,已經實打實地就是BAT等巨頭:
1、阿里--阿里很早就有“阿里軟件”的嘗試,雖然很快被做黃了,但不代表會就此歇心。阿里坐擁數百萬淘寶天貓零售商,早已搭建了自己的電商企業級產品生態,而由電商進軍O2O,也承載著阿里的未來夢想。目前阿里在企業級市場影響力最深遠的,顯然還是阿里云,這仍然是馬云所謂的“水電煤”生意(指為行業搭基礎架構)。
2、騰訊--騰訊看似一直是個消費型公司,但在企業市場可能是最具潛力的玩家。未來趨勢,一定是企業打破自身邊界,B與C之間更加無縫地連通。騰訊從C到B的努力,從RTX到企業QQ、企業微信,甚至包括電商、第三方支付和微信CRM,可以說一直沒有中斷。還有個有意思的傳聞:去年騰訊投資部門曾大規模召集國內企業軟件公司開會,名義上在考慮投資,實際上對業界多方試探,讓不少公司一時間高度緊張。其實騰訊以投資為先導進軍新市場的做法也有先例,比如投資Kakao Talk時就把這家公司摸得門兒清,回頭大招全用在了微信上。
3、百度--百度鳳巢其實就是中國最大的2B平臺之一,既然李廠長都發話看好企業市場了,沒理由相信百度會無所作為。
4、360--360這家公司最有趣,我們總以為他在企業級市場仍然會圍繞“安全”大做文章,但不久前聽到的一個傳聞是,360去年招了幾百號人做企業產品,選擇的竟然是財務軟件領域。
各路創業公司和巨頭還有什么花招沒出盡?我們大可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