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乘滴滴順風車遇害事件,不僅讓滴滴處在了輿論漩渦的中心,也使滴滴的客服系統受到了巨大質疑。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多數互聯網公司將客服業務外包給異地的第三方公司,并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客戶的真正問題(9月3日《北京青年報》)。
企業部分業務外包是一種常見現象,其中,客服業務外包也早已存在,似乎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從相關事件和記者調查看,客服外包存在客服權限不高、業務能力不強、與甲方公司溝通不及時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影響用戶與企業溝通的效率和效果。
客服,顧名思義就是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部門和服務人員。在多數傳統企業,客服一般由企業自己組建管理。如今很多互聯網企業則把客服外包給第三方公司。從理論上說,企業客服外包,不僅能降低企業成本,而且第三方公司服務也更專業。
不過,客服外包的前提是,客服既要有合理的權限,也要有相應的能力,尤其與甲方公司要有高效的溝通機制。但我們看到,外包的客服經常用一些套話來搪塞用戶的投訴,說好聽一點是安撫用戶情緒,但并不一定向甲方公司反饋,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尤其是,當用戶或相關人員向客服反映的是緊急問題、安全問題時,外包客服與甲方公司之間的縫隙就暴露出來了——兩者溝通效率難以保證,會影響問題及時解決,畢竟第三方公司與甲方公司是兩家不同的企業,兩家企業管理體制機制也是不同的。
客服究竟是外包還是自建自管,決定權顯然在企業。但在筆者看來,客服業務最好不要外包,因為客服是企業與用戶之間主要或者唯一的溝通渠道,一旦把這項業務外包出去,不僅難以保障用戶咨詢、求助、建議、投訴等權益,也會為企業埋下“雷”。
以滴滴順風車為例,女孩遇害事件發生后,滴滴全面下線順風車業務,此業務必然大受影響;而且滴滴出行也因為這一事件以及類似事件,企業形象受到損傷。從相關報道看,女孩遇害事件就與客服應對不及時有關,而滴滴客服據說就是外包的。
顯然,企業一般不會把主要業務、核心業務外包給其他公司。而把客服業務外包,充分說明企業不重視用戶權益,不愿意為用戶權益投入相關成本。不重視用戶權益的企業,究竟能走多遠讓人懷疑。按說,越重視用戶權益的企業,才能走得越遠。
在一些互聯網公司看來,技術創新一般是核心業務,而客服屬于邊緣性業務,于是把這項業務外包給用工成本較低的異地第三方公司。其實,客服的重要性不亞于技術創新,因為任何技術創新都是為市場或為客戶提供服務,而用戶的意見中隱藏著不少商機。
如果這些互聯網公司繼續沿用客服外包,如果客服外包中相關問題不解決,就會讓用戶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那么用戶就有可能用腳投票;用戶反映的某些問題傳遞不到決策層,則會影響企業科學決策;一旦客服出現問題造成企業危機,對企業來說更是得不償失。
所以,客服業務是否外包,企業必須謹慎決策。即便客服外包,企業保障用戶權益的義務和責任絕不能外包,要全面深入解決客服外包中的問題。即便客服不外包,企業也要重視客服價值,把用戶反映給客服的信息視為企業決策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