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今天,人們享受著時間和科技帶來的饋贈,有一部分人往往會有點懷念青春年少時的自己,2004年,無數人的MSN上都有一個共同的好友——小i機器人。只是,隨著MSN的沒落,當年“呆萌”的小i機器人,去哪了呢?
其實,小i機器人從未離開過,它一直“隱身”于多個企業客服熱線,甚至很多政府公用事業熱線的身后,而小i機器人企業也已為人工智能界的標桿企業,是全球AI技術和產業化平臺的領軍企業,而它的聯合創始人、CEO朱頻頻也作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領軍先鋒”站在了領獎臺上。
2001年,讓時任微軟華東區渠道經理的袁輝和中科院博士朱頻頻放下一切創業的,是當時剛剛在全球開始商用的3G網絡,兩人判斷,移動網絡的提速,將帶來一個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于是開發了手機郵件、同步系統等移動應用軟件,并自主研發了可以和企業同步郵件系統的PDA。然而,中國的3G足足比世界晚了10年,2009年,中國的3G網絡正式商用,而小i那些過于超前的產品,早已無疾而終。
第一次失敗,并未讓兩人氣餒,2004年,兩位創始人做出了一個更加前衛的產品——MSN聊天機器人小i,這是全球第一款在線機器人聊天平臺,Siri、小冰、小娜等等,都比它要晚出生。很快到2007年,將近1億的人在自己的聊天工具里將小i加為自己的好友。
然而,龐大的用戶數量并沒有給袁輝和朱頻頻帶來實際的商業效益,除了一個“有趣的對話者”外,小i并不具備強黏性特征,用戶流失率很高,再加上流量經濟遠沒有今日成熟,盡管將廣告、電子商務、游戲等等商業模式輪番嘗試一遍,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2009年,“小i機器人”耗盡了上千萬美元的投資,卻依然沒能找到合適的盈利來源。失去資金來源之后,袁輝和朱頻頻并沒有放棄,他們始終認為,可以與人類溝通交流的機器人,一定是未來世界的成員之一。
在最艱難的三年里,企業高管們拒絕支取薪水,有限的資金全部用于產品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繼續迭代。彼時,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外正慢慢占據一席之地,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2016年12月30日,朱頻頻登上了2016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領軍先鋒”的領獎臺,在走出困境的7年中,對這個問題他有了明確的答案,而此時的小i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熟的產業應用,已引起了全球的關注。
朱頻頻至今還能想起,當年參選時以《為城市提供一顆智慧的“大腦”》為主題講述了小i的成長經歷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績,而最終當選也讓他深感成功來之不易,“這是上海各界專家對我個人的肯定,更是對小i機器人這個企業發展的肯定。”
2006年,小i與上海科委有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合作——設計一個7天24小時接待市民咨詢的“海德”機器人。這是小i作為一款商用的智能機器人,第一次出現在人類面前。
隨后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不同行業的企業,都選擇了小i機器人作為自己的合作伙伴,打造的智能客服系統不僅能準確快速地回答客戶問題,甚至可以進行智能化的主動營銷。2009年觸底之后,小i找到了新的方向——做一個有用的人工智能,“讓AI不再為技術而技術。”
這是一條清晰而又健康的商業邏輯:小i為用戶提供服務——企業節省大量人力成本、提升并保證了服務質量——企業向小i買單。某種意義上,這條路是小i用心血和汗水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應用趟出來的一條路,它的后來者Siri,只有在被蘋果收購并嵌入iPhone之后,才為人所知。但相較于只為自己“主人”服務的Siri、Bixby,小i是一款面向所有行業的智能服務平臺,截止今天,它已經為上千家大中型企業和幾十萬小企業及政府提供服務,服務用戶超過8億,占據智能客服90%以上市場份額。
作為創始人和CEO,朱頻頻之前一直兼任一個崗位——首席技術官,并默默地帶著匠心耕耘。在自然語言處理、語義分析和理解等人工智能底層技術方面,他在與世界最前沿技術保持同步的同時,堅持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每一樣代碼都是我們自己寫的”;更重要的是,通過十幾年積累的數十個行業數據庫,不斷運用知識工程和智能大數據技術對小i進行訓練,讓它成為最“聰明的客服”。
2018年7月5日,小i機器人發布了最新的人工智能語音引擎iBot 10 Pro以及面向智能客服、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機器人、智能硬件和智能辦公室的八大行業解決方案。通過將核心技術和資源對外共享,讓更多企業和開發者以低成本獲得AI能力,搭建自己的智能服務系統。小i機器人因此也有了新的定位: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化的平臺,做持續規模化盈利能力的AI專業公司,而底層技術、行業數據、完整體系、生態體系建設形成了小i的四大核心壁壘。
面對第三次人工智能的浪潮,向死而生的小i,用初心、匠心、信心、“野心”,即將迎來屬于自己的盛夏。
如今,作為上海本土的人工智能標桿企業,小i深度參與了2018年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工匠”“領軍先鋒”活動。,朱頻頻認為,是因為他看到了前沿科技對于改變人們生活的重大力量,而作為第一屆“領軍先鋒”,他也有責任推動更多具備多樣領先性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真正落地,讓上海、中國乃至全球的現代城市管理都變得更“聰明”,讓中國人工智能在快速發展中取得繼續突破,而他更想做的是,讓“14歲”逐漸成熟的小i能夠將自己沉淀的智慧城市建設經驗,通過賽事分享給更多的行業從業者和城市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