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隱私條款(privacy policies)是沒有人看的。那么,諸多頂級網站的隱私條款里包括什么內容?旨在獲取匿名公眾信息的紐約非盈利機構“共同數據項目”(The Common Data Project )正在努力消除隱私條款所帶來的障礙。
該機構在一份新的報告中分析了互聯網上十家高人氣網站和幾個新興網站。下文將會闡述它們的條款是如何影響到你的隱私,以及其他公司應如何效仿這些條款中的最佳做法。
不管條款之間有什么相似點或共同點,有一點是清楚的:你的信息正在被大量收集,盡管其中有些數據并不值得一提(比如搜索詞的流行)。
隱私的存在不僅僅限于網絡,但它使近乎無限制地收集信息成為可能。現在的問題不是各公司會不會收集你的信息,而是如何使用這些信息。
研究范圍內的15個隱私條款包括一些規模較大的門戶網站、零售網站、非盈利機構以及幾個創業網站:Google、Yahoo!、Wikipedia、微軟、AOL、Amazon、eBay、Facebook、Craigslist、Photobucket、《紐約時報》、WebMD、Ask、Cuil和Ixquick。
在分析中,“共同數據項目”提出了七個問題,讓公司回答是或不是。以下便是現有隱私條款存在的幾個危險區域:
隱私信息未得到條款保護
沒錯,在有的隱私條款中,一些網站和服務收集的信息并不包括在法律條款之中,第三方廣告商使用用戶信息的方式便是一例。換句話說,外界廣告商在某網站收集的任何數據都不在保護范圍之內。
模糊定義
很多大網站在定義區分哪些是、哪些不是個人信息上都做得不夠。在它們的描述下,甚至像IP地址這樣與法律密切相關的信息竟然也可能不被包括在個人信息之內。
信息保留
去年前后隱私條款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信息保留的方式。Yahoo和Google并未承諾在用戶刪除帳戶后也將用戶信息刪除,但會在幾個月后將信息進行匿名處理。
這從企業角度來說并不為奇,因為放棄用戶信息(即便是匿名信息)對于圍繞操作和提供信息的公司來說是不小的損失,但用戶對于自己信息如何被匿名化處理的知情權是至關重要的。
用戶選擇
用戶對于信息收集和隱私的選擇權是最有待發展的領域之一。比如,Google現在允許你具體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link),并據此向你提供相關內容廣告。該舉措既提升了Google的業務,又增加了用戶使用Google產品時的控制能力。
“共同數據項目”在結論中斷言,公司不應該指望用戶閱讀隱私條款。考慮到目前尚未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該組織的論斷似乎不太樂觀。但對于公司來說,這便要求它們預見到人們會認可隱私條款的哪些部分。如果沒有人注意隱私條款的話,又怎么能指望他們遵從處理私人信息的規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