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了一個項目,傳統的生產制造型企業,有行業與互聯網距離比較遠,早期在互聯網推廣方面留下了很多隱患,下面我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不是我黑同行,能不能有點底線。
基本情況:
這家企業早在前幾年就開展了互聯網宣傳,先后做了兩個網站,啟用兩個COM域名,域名A和域名B,分別找的不同公司。經查詢這兩個域名未備案,確切的說,其實他在用的是二級網站,不是獨立網站。
接觸A網站的供應商,索取域名管理權限得到的結果如下:
域名+主機+網站+推廣,是打包的一起銷售,一起續費,不能拆分,每年8000元。
后來查詢,域名所有者信息竟然不是客戶公司。上面提及的推廣,實際上是收錄,企業名稱排名。
接觸到B網站供應商,更有意思:
查詢到B域名注冊商是“新網”,打電話給“新網”得到答復找其下級代理商“息壤”,打電話給“息壤”得到答復找其下級代理商“遠X”,給“遠X”打電話得到答復,他下面還有個代理商“羅X”。
我暈,可能是在北京待久了,對于二三級城市的建站行業不了解,域名注冊是非常簡單的事情,為什么不直接找新網或者萬網這類的頂級域名注冊機構。估計是資源匱乏造成的。
后來了解到,羅X現已經不做建站生意,回廣州老家了。如果要回域名密碼權限,必須交納2000元。
寫在最后:
1 客戶委托供應商進行域名注冊,一個域名一年139元,所有者當然屬于客戶,我覺得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道德底線。
2 資源匱乏導致了信息不對稱和不公平競爭,客戶找不到更多的供應商對比,本地化服務的建站公司也找不到更好的上級供應商。最后可能交易的都是主動找上門來的供應商,俗話說,主動推銷的好東西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