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了六年 CRM 后,史彥澤想把銷售這件事還原到素質——一堆人聚在一起生產產品和辦事,賣給別的一堆人。
距離銷售易在年初因融資而起的高調曝光,已經過去了近半年時間。在上周北京召開的一次發布會上,銷售易CEO史彥澤頒布頒發了三款新產品的表態: 伙伴云、客服云及現場云。
比擬上一次融資新聞的發布,自稱銷售易“首席產品經理”的史彥澤在介紹新品時,顯得輕松自在許多,談到的話題,也包孕工業經濟、IT 信息化、互聯網下半場……但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仍然是“連接”。
對于銷售易來說,“連接”的概念始于本年 1 月敲定的那筆由騰訊領投的 2.8 億元 D 輪融資。從社交到金融、出行、娛樂、生活辦事,騰訊用本錢的合縱“連接”起互聯網豆剖瓜分,這也必然程度上啟發了史彥澤:騰訊在 C 端的連接,能否移植到企業辦事的 CRM 領域?
“傳統的 CRM 一直圍繞著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邏輯來進行,所謂的客戶關系辦理,只記錄了誰買了什么東西,然而我們的渠道商、辦事商,都跟本來內部的軟件沒有任何的連接。”史彥澤說。

(本年1月,銷售易頒布頒發獲得由騰訊領投的 2.8 億元 D 輪融資)銷售 CRM 領域的“消費升級”
早期的 CRM 更像一個記錄工具,記錄客戶資料;記錄銷售跟進;記錄各個渠道的客戶資料收集,以及記錄客服的辦事詳情。可發展到今天,“記錄型”的 CRM 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用戶的需要。
在史彥澤看來,如果將企業比作流水線,然后通過軟件把流水線實現,這件事情無論是ERP 還是 HR 系統,全部是老的設計理念,也無法為客戶提供可持續的價值,用戶自然不會買單,這就促使銷售易朝新型的 CRM 去實現轉化。
“全新的 CRM 是怎樣的一個狀況?我們把 CRM 存在的范疇細化了一下,豈論對內對外,無非就是銷售、市場、客服。”史彥澤說到。銷售易不會去做 ERP,也不會去做 HR,始終堅持的只有“獲客”,可除了內部客戶關系辦理,外部的連接同樣重要。
因此,銷售易此次發布的三朵云,就是完成了一次銷售 CRM 領域的“消費升級”——即從企業對內的協調,延伸至企業對外部合作伙伴的連接。
“去中介化”是史彥澤在此次產品發布中提出的另一點關鍵概念。在他看來,曾經以阿里、京東、美團為首的互聯網 To C 陣營,看上去解決了渠道的去中介化,但實則成為了制造廠商和終端消費者之間的“新中介”——制造廠商聽到的是這些新中介反饋來的信息,本身卻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消費者的數據。
因此,史彥澤希望銷售易成為連接傳統企業與客戶中間的工具,用 CRM 的信息沉淀屬性真正做到“去中介化”。

簡單來講,銷售易此次發布的伙伴云、客服云、現場云,實際上就是針對 CRM 鏈條上三個環節延伸出的三款 APP,通過延伸產品線,銷售易試圖將業務,及其背后的數據串聯在一起,讓傳統企業能夠直接接觸到客戶。
具體到產品上來說,伙伴云主要面向渠道商提供連接及辦事,一端連接經銷商、分銷商等伙伴,提供注冊、認證、特價申請等辦事,另一端連接企業的渠道經理,提供渠道注冊、認證、合同審核、商機辦理和業績評估等功能,實現溝通協同、商機報備和特價審批等場景,解決以往信息傳遞、溝通不透明不及時,以及流程繁復的問題。
客服云主要針對客服辦事場景,定位一站式客服平臺,連接官網、微信、電話等多渠道的客戶,并進行統一的呈現、客戶辦事及辦理,并將溝通狀態、客戶視圖、客服知識庫、辦事工單、辦事質量評價等進行統一歸集和呈現。
現場云則是面向需要上門進行的售后辦事,連接的是內部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的辦事工程師資源,工程師通過系統派單或者搶單接到派工單,抵達維修現場后需要簽到確認,備件和維修費用都可以現場結算,而且可以在伙伴云上查看。辦事結束后,客戶需要電子簽名確認辦事并評價,而工程師則需要填寫辦事結束的理由。
“SaaS+PaaS+云”,誰將是銷售易版圖的下一塊?
鈦媒體記者比來的一篇報道中提及,包孕“百會 CRM”在內的國內眾多 SaaS 軟件,正在將人工智能擺在公司發展的核心位置,好比利用 AI 中的語義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在產品中落地銷售線索推送與業務預警,以實現業務的提升。
比擬 AI 在應用層的紅海,銷售易卻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走了另一條發展路線——底層技術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