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豈論人類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進化,最終還是要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盡管今天我們憑借智能設備、可穿戴設備、VR等各類先進技術重新“定義”了人類進化的概念,但依然不能違背自然界的規律。
據Futurism(未來主義科學新聞訂閱網)報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天體生物學教授Caleb Sharf于近日宣稱,人類即將親眼見證自身進化加速現象。Sharf體現,新興技術會改變當下人類的進化方式,重點不再是柔軟的有機物質部分,而轉變為超越肉體束縛的機器,并可對其進行編程和升級。
進化,是地球上每種生物都要經歷的一定過程。對于人類而言,進化是極為漫長而復雜的。到了今天,在人們的遍及不雅觀念中,人類的進化似乎已經完結,終究人類已經用本身的智慧研制出各種高科技的事物,好比飛機、電視、互聯網、智能設備等。面對由人類一手創造并飛速發展的科技,人類會認為自身在各方面似乎都已經達到了必然的高度。
然而,我們可能都不太能意識到的是,由人類親手創造的互聯網正在對人類的進化產生潛移默化的鞭策作用,而且會以它本身的方式改變人類的進化形式,以及加速這一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各類新興科技都會發揮出重要的作用。
互聯網如何改變人們的進化方式?具體表示在哪些方面?又會對人類造成何種影響?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或者說,與其探索人工智能是否會擁有自主意識這類問題,不如先關注人類自身在新興科技影響下可能發生的改變。
一、人類進化并未終結,互聯網或開啟“新篇章”
從達爾文的理論中,我們知道了人類實際上是進化而來的,也知道這個過程極為漫長。就算是進化史上一瞬間涌現出諸多新物種的“寒武紀生命大發作”,也經歷了1200萬年,就更遑論普通進化所需要的時間了。
然而,互聯網的力量,或許會使人類進化的速度達到一個前所未見的新高度。
目前的人類,并非是我們以往所認為的那種概念。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智能手機、可穿戴移動設備、智能家居以及車載互聯網等新事物已然風靡,并逐漸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中。從總體來看,這些事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素質,那就是互聯網藉由這些新興技術對人類的全息占領。
所謂全息占領,就是豈論何時何地,人類都在互聯網中。最明顯的表示莫過于智能手機,人類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愈發嚴重,許多人吃飯、購物、出行等各種行為都要通過智能手機才能實現。甚至可以說,智能手機已成為人類自身的一部分。
智能手機的滲透可看作是第一步,那么車載互聯網、智能家居、VR/AR等技術的滲透則是第二步。這類技術不但僅作為移動設備而存在,而是開始進一步滲透到人類的生活甚至身體之中。
照這個趨勢,此后還將涌現出更多的產品,好比可以聯網的戒指,可以聯網的內衣,甚至是可以聯網的皮膚。這并非天方夜譚,以現在的技術發展情勢而言,將來都是有可能實現的。
而目前的一切現象,都有一個更為深遠的素質,這一素質在凱文·凱利的《失控——全人類共同的命運》一書中有相關描述,即人類從未停止進化。相反,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人類正在進化為“人+機器/人+互聯網”這樣的半生物半機器的物種。換句話說,人類的未來,已經和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興科技密不成分,甚至它們已然進化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
這聽起來相當怪異甚至有些恐怖,但確實是當前正在發生著的現象。當前與未來的人類,已非純粹的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因為我們需要將互聯網、智能設備、VR/AR等新興技術同樣看作人體的一部分。這樣狀態下的人類,會以摩爾速度不停進化,而生物體人性的部分功能將逐漸被取代,例如記憶、行走及計算等。
有不雅觀點認為,當前人類的進化正走向終點,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進化并非是路線圖式的過程,而是適應環境的過程,即達爾文所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保留”。因此,我們最應該關心的并非如何用技術讓我們在進化中提升速度與強度,而是應該關心何種技術能夠賦予人類適應能力,從而能適應任何環境需求。
好比仿生學。一般意義上,仿生學的研究目的在于模仿人類的肢體功能,而且越來越接近這一目標。然而當目標達成,研究人員們可能會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研究,因為這有利于我們適應環境。
在人類的思維中,都面臨著對于人如何定義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我們視能維持自然體征的報答正常人,一旦人體能夠集成技術,則被視為“超人”,就像《超體》中的女主角那樣。但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如果肢體變為機器,則能實現可定制功能。那么不管環境如何變革,我們都可以按照環境進行定制,實現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留的目標。

再如BCI(腦機接口)。這種技術是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從而實現人與設備間的信息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