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公檢法、冒充熟人、我是你領導……電信詐騙的套路人們早已熟悉,但近日廈門蘇先生的經歷,卻是一種以網絡貸款為誘餌的新型騙局。事件的起因是,蘇先生因急需周轉資金,從網上找到了某貸款網站。次日,自稱“北京宜信普誠信用辦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來電,稱可以提供 10 萬元低息貸款,但需要10%的保證金證明還款能力。隨后,其他工作人員又先后以做流水賬、繳風險擔保金為由,共騙取蘇先生 5 萬元。
其實,熟悉貸款流程的用戶一眼便能看出蘇先生遭遇這場詐騙的癥結所在。正規的貸款機構確認借貸人的還款能力,一般需要銀行流水、收入證明等證明文件,并不存在保證金、擔保金等費用。所謂的“保證金”“擔保金”只是不法網貸平臺的騙錢的借口。

(圖片來源于網絡)
除了不明真偽的網貸平臺,有些用戶還會求助網絡信貸中介,輕信中介的“資質”,反而陷入圈套。本年 4 月份,廣州一位黃女士通過網絡聯系到一家貸款中介,提供了個人資料和中介費用后,卻被對方借口“信用有問題”騙貸。黃女士在沒有貸款的情況下,卻要承擔起 8000 元貸款的還款責任。
非法分子的趁虛而入,導致網貸市場呈現出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特點。就不法貸款套路來說,非法分子通過網絡發布具有欺騙性的貸款信息、撥打電話發送短信的手段,以“低息貸款”、“快速放款”、“無需抵押”等名義,瞄準了對貸款有需求的用戶。騰訊手機管家《 2017 年第一季度手機安適陳訴》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用戶舉報的詐騙短信類型中,不法貸款排名第一,占比高達42.47%,,可見普通用戶受不法貸款信息的騷擾很嚴重,中招率也較大。

(圖: 2017 年第一季度詐騙短信中,不法貸款占比高達42.47%)
不法貸款類詐騙的日益跋扈獗與人們超前的消費不雅觀念、火爆的互聯網貸款類產品有關。為了制止受騙,用戶應該理性消費或借助正規平臺管理信貸,選擇貸款中介時應考察其資質。騰訊手機管家安適專家楊啟波提醒,“用戶面對‘低息’、‘無抵押’、‘快速放款’誘惑時,要提高警惕性;別的用戶可以安置騰訊手機管家軟件,對涉嫌騷擾、詐騙的貸款類電話短信攔截,即使主動撥打某網貸平臺電話時,去電頁面也會顯示‘騰訊手機管家識別:XX(電話類型)’,及時切斷電話,從而開脫貸款騙局。”
此前引發多起家庭悲劇的“校園貸”“裸貸”中,非法分子瞄準了沒有償還能力的大學生,引誘其承受高利息的債務。其實,為了解決暫時的資金困難,大多數人會選擇網絡信貸,但同時也承受了可能的風險。這時就需要用戶提高自身警惕,否則可能解決不了燃眉之急,還白白損失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