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小冰寫出的詩句來看,人工智能本色上就是靠著深度學習和算法將語句拼湊,從而作出詩句。
“快把光明的燈擎起來了/那里有斑斕的天/問著村里的水流的聲音/我的愛人在哪…”這首泛著濃重文藝氣息的詩并非出自哪位現(xiàn)代詩人之手,而是從微軟機器人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中節(jié)選的。
比來人工智能又迎來了一波火爆的熱潮。“阿爾法狗”幾乎橫掃圍棋界各大高手,而小冰又出版了詩集。此外,小冰還具備唱歌、播天氣預報、撰寫新聞評論等“技能”。由此看來,人工智能就快達到“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境界”了。
從客不雅觀角度來看,小冰的詩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小冰寫詩,除了表現(xiàn)出人工智能已進步到必然程度之外,還能對人類的詩詞寫作產生必然的鞭策作用,更預示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然成為不成阻擋的趨勢。
然而,AI作詩的意義安在?仔細推敲小冰的作品,缺陷還是非常明顯的。重要的是,機器寫的詩缺乏靈性。古語云:“詩言志,歌詠言”,雖然刻舟求劍也能成詩,但人工智能的詩只是停留在“工匠階段”,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歌。起碼在弱人工智能時代,這種情況可能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如果未來能夠進階到強人工智能階段,AI作詩可能又會是另一番光景了。
AI作詩達到必然水平,但遣詞用句仍存缺陷
香花織成一朵浮云/有一模糊的昏暗的影/是我生命的慰藉/只得由他們親手烹調…這些看起來頗有水準的現(xiàn)代詩詩句,出自近日出版的《陽光失了玻璃窗》中。其出版方湛廬文化的宣傳頗有噱頭的意味:“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機器人寫的詩集”。再配上AlphaGo在圍棋界的大熱,人工智能的話題很難不吸引人們的眼球。
微軟“小冰”負責人、亞洲互聯(lián)網工程院副院長李笛體現(xiàn),為了掌握寫詩技能,小冰學習了1920年代以來519位詩人的現(xiàn)代詩,訓練次數(shù)超出了10000次。從開始的語句欠亨,到現(xiàn)在形成獨特的風格、偏好及行文技巧,除了豐富的學習素材,也少不了人工智能先進技術的運用。
人工智能技術,簡而言之就是深度學習+算法運用,如果要深挖,則又是另一篇文章了,加之關于AI技術的討論著實不少,此文中就不再贅述。總之,小冰的算法相當于綜合了詩人們的“模式”,算是基于模仿的創(chuàng)作。微軟的目的在于用算法對詩歌這一藝術形式中“尺度化”的部分加以解構,最終使機器也具備創(chuàng)造性。對此,李笛體現(xiàn):“相當于人類的通感,人類看到圖片發(fā)生的想象,我們試圖通過算法模擬人的推斷過程。”
為了驗證AI的寫作水平,小冰從本年2月起陸續(xù)在豆瓣、簡書、天涯、貼吧四個平臺以“一荷”、“駱夢”、“風的指尖”等化名投稿,沒有被察覺出“機器”的身份。此外,小冰還向雜志和報社投稿,并收到了刊發(fā)邀請。

前有“阿爾法狗”在圍棋界的優(yōu)異表示,后有“詩人”小冰出版詩集,這讓許多人產生了濃重的危機感。且豈論人工智能是否已經達到必然的高度,單說人工智能在詩詞方面的進步,對于人類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有益處。
提起現(xiàn)代詩,許多人都抱著一種不屑一顧的心態(tài),甚至認為將一句話截成幾段寫出來就是現(xiàn)代詩了。這當然是一種偏見,,但卻并非毫無按照。在這個日益浮躁的時代,詩歌的水平確實在嚴重下降,許多現(xiàn)代詩的噱頭意味也遠高于其自己的價值。
現(xiàn)在,機器居然也能做出像模像樣的現(xiàn)代詩,對一些“不走心”的人類詩歌而言,無異于當頭棒喝,對詩歌界也可能起到一些推助作用。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就是說,在作詩初期,刻舟求劍是十分重要的。量變產生質變,只有積累到必然程度之后,才可能寫出優(yōu)質的詩歌。而AI的長處在于,能夠為初學者提供更好的模版和示范,有利于初學者更快地掌握詩詞的基本寫作方式和套路。
此外,小冰的寫作能力也能對人類的詩歌寫作起到激勵作用。如今的許多現(xiàn)代詩都落入了譬如“梨花體”的低級套路中,在創(chuàng)作方面懶怠,更談不上什么藝術高度了。而以小冰為代表的AI寫手,已經可以稱之為“文字工匠”,而且比人類做的更好。連機器都能做到套路化寫作,從而批量生產出詩歌,人類也應該思考如何“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誠”,在人工智能的能力范圍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創(chuàng)作出真正的藝術。
盡管小冰的作詩能力已經達到必然的水平,但若是仔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在遣詞用句的細微之處仍存在大量缺陷。以小冰的作品《幸福的人生的欺壓》為例,初看標題問題,雖然不太通順,但意思還勉強說得過去,待到細看正文之時,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