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時光回到2014年的7月,彼時鐵塔公司剛剛成立,宛如山中巨獸突然下山呼嘯而來,誓言三年內上市,要解決通信行業基站建設頑疾,不知道那時候多少民營鐵塔公司膽戰心驚徹夜難眠。
比來有兩個消息,如果放在一起看頗有意思:一個是中國鐵塔公司將赴香港IPO融資100億美元,另一個是工信部聯合國資委發布的《2017年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首次明確民營鐵塔機構納入協調機構。
如果時光回到2014年的7月,彼時鐵塔公司剛剛成立,宛如山中巨獸突然下山呼嘯而來,誓言三年內上市,要解決通信行業基站建設頑疾,不知道那時候多少民營鐵塔公司膽戰心驚徹夜難眠。
斗轉星移,三年之后的今天,民營鐵塔公司竟然在鐵塔公司赴港IPO上市之際,登堂入室,成為協調機構的一員,恐怕是當時成立鐵塔公司的制度設計者們,以及鐵塔公司本身也未能預料到的吧?
毋庸置疑,已經擁有170萬座鐵塔的中國鐵塔公司在過去三年三大運營商高歌猛進的4G建設中的作用與艱辛,但是春風吹又生的民營鐵塔公司的頑強存在卻也凸顯通信行業發展的頑疾依然是難言之隱。
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們不得不承認,在解決電信運營商“建站難”這件事情上,民營公司作為臟手套的角色不成或缺,,從而意味著中國的鐵塔建設行業將正式進入”強龍與地頭蛇并存,全國獨家壟斷與區域性多寡頭競爭格局”——中國鐵塔公司依靠政策強力加持在全國范圍維持獨家壟斷的名分,在區域上,卻是事實上與多家民營企業多寡頭競爭的狀態。
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說,自從出資成立鐵塔公司之后,其實有一件事情非常的令人尷尬,暨曾經名正言順正大光明的新建鐵塔、機房等基站配套設施以及室內分布系統,一夜之間釀成了只能偷偷摸摸的“違法違規”行為,滿足業務發展需求的正常建設釀成了在一些人眼中的“私搭亂建”,基站配套設施建設成了“本錢主義的尾巴”,想在網絡辦事上尋求差異化成了“社會主義的草”,這實在是令人意想不到,卻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那么,問題是已經擁有170萬鐵塔的鐵塔公司,為何還是不能滿足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基站建設需求,還會有民營鐵塔公司的存在以及“個別”企業“違規”的“私搭亂建”呢?
恐怕不能用一句存在即合理來解釋了。
一些地方運營商第三方鐵塔的招標公告信息或許能夠說明一點問題。
中國聯通江漢公司2017年5月22日公布在工信部通信工程項目建設招標投標辦理信息平臺的信息顯示,2016年湖北聯通省分公司發布的《關于加快4G網絡建設進度的通知》文件要求“地市公司進一步整合第三方鐵塔資源實現“硬骨頭”鐵塔的突破”,其中“部分地市分公司已開始引入第三方鐵塔公司開展試點建設工程,解決的疑難站點突破了100個。”
同樣在湖北,2016年6月份,湖北電信曾經公布了第三方鐵塔招標需求,共計264個疑難站址,項目估算規模約1248萬元。
在某些地方運營商的第三方鐵塔招標公告中,招標文件會明確要求:”租賃站點自身及站點表里周邊的協調問題、安適問題、租賃站點引起的糾紛及協調產生費用由申請人完全負責“。
這是一種典型的大包干免責需求,恐怕只有民營鐵塔公司才能滿足吧?最后的硬骨頭還是需要電信運營商本身去消化。
對于電信運營商而言,民營鐵塔公司的存在是一種樂不雅觀其成——盡管也有部分的經濟學者相信壟斷者存在良心發現潛能和自我監督的基因,但是信奉自由市場和競爭的學者們依然維持著只有競爭才能帶來繁榮和效率的基本價值不雅觀。
這一點,其實在部分第三方鐵塔的招標公告中能夠窺見一斑,好比很多地方運營商會參照鐵塔模式與第三方民營公司合作,但是在價格上,卻一般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最終入圍租賃價格=鐵塔公司公布的同類型站點租賃價格x應答人折扣率,最終租賃價格應不高于公示的鐵塔公司公布的同類型站點租賃價格。
比較競爭的好處就在于,電信運營商可以有效的衡量本身的成本效率,并通過同類工作的橫向對比尋找到問題所在,同時也能夠有效的按捺壟斷者提高價格或者隱瞞成本結構的沖動。
無論如何,在三年之后,工信部國資委把民營鐵塔納入協調機構,是對現實世界的一次正視,放棄政策抱負主義和對頂層設計的至善至美的美學追求,是一件好事。
就是對鐵塔而言,也同樣是一件好事,終究辦事股東,降低行業成本既需要內省自查,也需要外部鯰魚的刺激。